2013年秋,我们一行20余名中小学校长专程前往美国考察。近观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我发现它具备的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式研究、表现性评价四大显著特征,恰好与“学本教学”致力于实现的自学、互助、展评等样态不谋而合。
特征一:自主式学习
美国中小学课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两个方面。
2013年11月美国学习考察
第一,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美国学校一般要求学生必须选五个类别的课程,包括数学、科学、艺术、英语和一门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中文、日语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美国中学选修课的地位很重要,一是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时保证;二是每门课程有一定的学分,而获得相应的学分才具有高中毕业的资格;三是一部分课程内容与学生将来要进入的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对接,有利于学生报考这些院校,同时,如果这些课程属于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学生通过了AP课程考试,相关专业的大学承认其学分。大量的选修课既保证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选择。美国学校采用534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的学制),与中国的633学制不同。与中国一样,美国学校也有基本的年级划分。但说到学生个人,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学生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是相对难度较大的学科,特别是数学,在美国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低级别的课程,到高二和高三年级,才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物理和化学课程。因此,9年级的学生(相当于高一),其数学可以自主选学8年级的教学内容,而英语可以自主选择10年级的学习内容。这种选择的灵活性,可以让那些偏科的学生选学感兴趣的学科,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美国中小学生一天有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两节课之间有5~10分钟的休息和换班时间,中间午餐时间约30分钟,下午课程结束时间小学和初中一般在3:10分左右,中学在3:30分左右。由于放学时间都比较早,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与自由活动。课程的选修制与走班制是匹配的。美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是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班主任这一角色,上完一节课后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到另一间教室继续下面的课程学习。反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程,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比重占90%左右,校本课程的比例偏低,课程的可选择性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走进美国的中小学课堂,第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发现是,美国的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讲课的情景,更看不到老师从头到尾讲授的现象。课堂上基本都是学生自己在自学、在研究、在讨论、在训练。美国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极少讲授,而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形成坚韧的学习意志,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师历来喜欢讲授——“讲知识”、“讲方法”。可是在美国教师眼中,不但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学会,就连所谓的“讲方法”都主张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特别重视“做中学”、“学中学”。正如罗森国际实验学校一位骨干教师所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指导者。罗森国际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在美国的课堂,就是教师愿意讲授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听老师讲课的,他们更愿意自己学习和研究。因而,在美国的课堂上不论是理科教学还是文科课堂,老师在课堂上都会一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科学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和发言、小实验、小操作比较常见;语言课中学生模拟场景对话和随机交流更是频繁,美国的课堂比较集中地体现了7E的教学模式,即:激励(Excit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扩充(Expand)、延伸(Extend)、交流(Exchange)和测验(Examine)。7E模式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基本思想,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即用真实的感受来获取科学知识和增强操作技能。由于美国的课堂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或游戏,或阅读,或演示,或探究,或讨论,或展评,所以课堂非常活跃,学生非常快乐。一眼看过去,学生一个个信心满满,笑逐颜开,活力四射……这和中国孩子简直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教师总是担心孩子们快乐就学不好,总是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总是要批评那些满脸乐呵呵的学生。在美国,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卓越的课堂。卓越的课堂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堂”,他们在这里欢乐活动,主动探索,滋滋生长。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美国的课堂。
第二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就是美国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比中国学生简单很多。在圣艾格尼斯学校,我们发现高中二年级学生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在洛斯帕克初中,初一学生还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那么,知识难度的降低是否意味着美国课堂学习标准的降低?这可能与两国教育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有很大关系。美国人不喜欢记忆性知识,他们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课堂对概念性知识的教学难度确实比我们低,但在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却比我们高。对中美两国知识学习的比较,引发了我关于“学习基础”的思考。中国课堂特别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在中国课堂又被进一步窄化为“考试技能”。所以中国课堂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认为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美国教育对“学习基础”理解不同。他们认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在于概念化的“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和探究的能力等“能力体系”。所以美国的中小学只选取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借此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旋涡中跳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而中国中小学的课堂则充斥着太多的“知识”。这其中好多的知识从学业的角度看,从生活的角度看,都是所谓的“垃圾知识”。最终,这样的学习成为一种青春之殇和岁月之痛。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尽管中国的课堂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双基”,但这样的基础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的基础;相反,过多过难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美国课堂特别关注的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性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中小学较好铺垫了学生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到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要看到这种“简单”背后蕴含的“不简单”的追求。正是因为中国课堂追求“知识性基础”,强调“学会”,所以课堂充斥着老师大量的讲授,死水一潭,万马齐喑。而美国课堂追求“能力性基础”,强调“会学”,所以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和创造的天地,青春飞扬,活力无限。
特征二:合作式学习
美国的课堂特别强调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方式首先基于美国的国家意志。美国的学校和中小学教师都普遍地自觉执行国家意志。例如,圣·艾格尼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第一,建立信仰;第二,努力学习;第三,沟通合作;第四,服务国家。其中,“合作”是学校的四大办学理念之一。哈奇森女子学校执行副校长萝瑞·斯坦顿博士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建立一个学生团队,这个团队有一致的目标和使命;团队中有爱钻研和爱提问的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解决问题。他们把合作学习当作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态化行为,在课外或者其他学习时间,学习者的合作情景也随处可见。学习者合作学习行为表现为一贯性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倾向,不是表演秀和花瓶式的点缀。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好像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技巧,一切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文化。
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寻找一条切实有效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途径,以及改善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黑人)的地位,增进不同种族学生在课堂内人际和谐,消除种族隔阂、歧视和冷漠的现象,创新课堂组织结构,美国开展了大量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12]
另据研究,合作学习和掌握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两种新的教学策略。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都把创造成功条件看成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但对于什么是“成功的条件”,前者强调的是“时间保证”,而后者更注重“需要满足”[13]。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了掌握学习理论,广泛开展了目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惜对合作学习理论的引进与实验相对较晚。
2001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几年,但始终难以改变课堂的惯性,难以打破保守的坚冰,尤其是合作学习的开展,步履维艰,阻力很大。在这一点上,我们又应该好好学习美国的课堂。
特征三:项目式探究
美国课堂的合作经常是与探究式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美国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问题探究与合作中培养创新。
项目式学习是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主要方法,几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会以项目或者课题的方式进行,目标直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圣乔治高级中学一位中文名字叫马石红的教师介绍,美国教育比较关注创新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会经常采取项目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查找资料,主动探究,形成各自对问题的看法,然后一起交流。与项目式探究相匹配,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图书室和电脑室建设。图书室和电脑室是学校设施的灵魂。很多学校甚至把图书馆和电脑室搬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自己想读的书、想查的资料,可以随时上网浏览,随时获取海量资讯,为项目式探究学习提供资源的支持。我认为,项目式学习方式具有两大优势。
第一,从小就培养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问题意识,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的未来发展底气十足。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亚伯拉罕—林肯中学(Abraham Lincoln High School,Brooklyn,New York),致力于培养批判性思考者及学生领袖,鼓励学生探究、创造、想象与领导能力培养。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其毕业生中却出了以下3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奖项目都与生物和化学相关: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59年医学或生理学奖)、伯格(Paul Berg)(1980年化学奖)、卡利(Jerome Karle)(1985年化学奖)。这3位诺奖得主在该校上学时都曾参加过该校职员沃尔芙(Sophie Wolfe)女士指导的科学俱乐部,他们日后都对沃尔芙老师的教育方法推崇备至,对这位启蒙恩师心怀感激。在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都称沃尔芙老师是在他们漫长成长道路上发挥关键作用的人。伯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沃尔芙老师是一位鼓舞人心的高中老师,她激励我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她通常不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案,这经常演变成小型研究项目。有时,她会引导学生在她布置的小实验室参与实验,有时要到图书馆去寻找答案。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后,我们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整个过程令人非常兴奋,让几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非常着迷甚至上瘾。回顾过去,我认识到,培育好奇心和强化渴求答案的本能也许是最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到的很多具体知识都遗忘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通过努力发现答案有多么激动人心……”回到诺贝尔奖这个话题上来。一项不完全的统计:自1985年以来,33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中有20名是美国公民或者是在美国学习和从事研究的人;在34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23名美国科学家;37名物理学奖得主中也有23名是美国科学家;22名经济学奖得主中有15人在美国学习。这绝不是偶然,与美国卓越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成正相关。这样就带来一个疑问,我国现在也有数量庞大的高考尖子生在美国一流大学学习或者工作,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没有培育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高端发展的“杀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忧虑。
2013年11月赴美国开展学习培训
第二,项目式探究使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的广阔世界,从小就培养了孩子们基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悲悯情怀,同情人类的苦难并愿意由此去付出和创造,把创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圣玛丽女子学校的校长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学生叫杰西·约瑟芬娜,喜欢生物和化学,她选择了研究非洲人的健康问题。她的理想是考上普林斯顿大学。她发现,很多非洲贫困小孩1到5岁左右就会死亡,可能与非洲的地下水被一种重金属污染有关系,但许多权威的医学博士否定了她的结论。杰西·约瑟芬娜决心把自己的研究定位于挽救非洲这些苦难孩子的生命上。她花了整整一个暑假跑遍了非洲许多地方,用她所学的生物和化学知识,找到非洲本地的一种植物,提取其中的某些成分,作为水源的净化物。结果,居然使非洲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摆脱了死亡。她由此走进白宫,得到布什总统的接见,因为她参加的正是一个美国总统的资助项目,而当时杰西·约瑟芬娜还只是一个高三的学生。一个孩子,假如教育能引导她的灵魂追求阳光般的澄澈和蓝天般的明净,哪怕有一天她就是陷入无边的黑暗与寒冷的深渊,而她心中的世界依然会是明亮而温暖的,她一定会继续沿着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向前行。据介绍,这个女孩后来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再后来去了帕克大学读博士,再后来就去了非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于未来理想的追求。对比中国的教育,我的感受是,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我们缺乏对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个性的尊重以及对孩子们善良人性和纯洁天性的提升,“立德树人”更应该成为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与合作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项目式探究不仅仅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是立德树人、建筑人格长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时下,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创业者和奉献者,更多似乎是守业者或者就业者。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特征四:表现性评价
美国课堂特别重视孩子们的表现性评价。什么是表现性评价?我在《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问题与对策》中下过这样的定义:“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者创造某种新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的一种质性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示、表述、模拟表演、实验或调查、项目评估、作品选集等。由于有了表现性评价,美国孩子在课堂特别喜欢表现自己。通过合作方式进行项目探究,他们会产生许许多多奇怪的观点,每一个观点和理解都融入自己真切的思考,然后就通过课堂这一重要的学习平台进行展评,进行交流,大胆表现……走进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你会发现孩子们一个个胆大包天,信心百倍,活力四射,侃侃而谈。一个个都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个都愿意成为全班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中小学校课堂就是学生发表意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怎样让社会听到我的声音?我怎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取决于课堂上你发出过什么声音……今天的课堂就决定你明天的发展。
罗斯帕克中学一位中国老师认为,在展示中关注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能够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表现性评价,美国的中小学课堂都成为学生表现才华和展示成功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可能与中国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学生性格会特别开朗,特别阳光,特别自信。你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如果遇到对面有美国人走过来,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向你问好,特别热情和友善。这与中国人“不与陌生人说话”形成很大反差。我们在孔子学院学习的时候,孔子学院美方副院长迈瑞女士经常陪我们去考察学校。只要她一来,整个团队立马就充满欢声笑语。你再到美国的中小学课堂去看看,就会明白美国人为什么热情、开朗。这样的课堂就能培养这样的国民。第二,培养的学生有思想,能创造,会说话,敢表达。美国人特别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成功人生的一个基点。如果你走进美国的课堂,你就会发现,这里就是一个培养总统和领袖的地方。
反思中国的课堂,老师总是统治着课堂,一批批失语症的孩子被培养出来。朱永新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让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的一个方式。所以他要求参与新教育实验的2000多所学校必须遵守一条规则,课堂上老师就讲20分钟,其他时间就让给孩子们讲。我也认为,今天的课堂变革,学校最好把每一个课堂都变成学生论坛,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展评,学会表现,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比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权利、更广阔的视野。课堂尤其要让学生大胆地表现、充分地表达,把教室变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共话美好人生的地方。我甚至认为,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说话就是在捍卫教育的真理,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发展权的保护。
在美学习期间,正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改革开放”定位为“我国新时期的一场革命”,提出“问题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和一名老党员,我深受鼓舞,备感自豪。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有希望。希望之路就在于改革开放。客观地说,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教育可能是我国各个领域中最趋于保守的一个领域。我们普遍缺乏危机感,缺乏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形成一种孤芳自赏、不思进取、拒绝变革的“文化板结”,并由此脱离整个变革的时代。只要我们放眼看看教育之外的其他领域,你就会发现那真是一个风雷激**、惊心动魄的世界,远不是教育内部的风平浪静和死水微澜……
美国课堂四大特征的背后,正是代表着世界课堂改革的基本方向。这个基本方向就是,课堂正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课堂的背后正是世界教育观念的变化。我区课堂转型的方向,正是按照国际改革的方向,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变革,这也正是“学本式”课堂命名的由来。美国课堂对我的启示,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要学习美国课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解决好“为什么学习”和“怎么样学习”两个根本问题。一定要把过去服务于考试和升学的课堂转向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课堂;一定要打破单一性的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形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本理念,是我们必须坚守并坚持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学习美国课堂先进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指向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学生学习为本”主要指向教学方式的变革,两者互为因果。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课堂的某些方法,比如,合作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就是一种很先进的方法。三是要坚持中国教育本土的改革行动。改革既需要国际视野,更需要本土行动,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甚至创新教学方法。“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的学本教学范式和“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美国教师合影
学习美国的教育,我们就必须通过反思昨天的失误、根据明天的发展来改革今天的教育。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份良知,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与爱国行动。当然,美国的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虽然我也知道,我们的教育也有很多优势。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应该好好学习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课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事实上,当我们正在学习美国的教育的同时,美国也正在研究和学习中国的教育。美国的教师也由此表达了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一位美国老师认为,美国的教育让学生长于创造,形成不断发现与反复追问的习惯;而中国的学生则特别努力,中美两国教育应该相互学习。今天,我们打造学本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把生活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通过学习变成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共同价值观的志同道合者;就是要让师生汇聚在沸腾的课堂,穿越发现与创造的旅程,将生命倾注、融合在一间教室里,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