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雄飞与学本教学

三、学本教学建模的价值追求

字体:16+-

教学模式变革涉及教学主体、师生关系、结构流程、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模式所表达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技术是不一样的。

学本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建模,定位于学生的“学”,主张课堂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因而学本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冲破教师“教”的约束,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思想,冲破牢笼,实现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197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个报告中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相反向度的力量。是否能做到真正的解放,难就难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重新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

这样一种教学变革,实质就是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想起当年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的改革。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演讲和作秀的地方,课堂就是学生耕种和收获的“土地”。

课堂究竟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分野。传统课堂最大的特征是坚持“教为中心、以教定学”的价值取向,例如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其实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集权主义教育思想。

从根本上看,教学模式其实就是育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对比分析,清晰地看出“教本课堂”与“学本教学”背后不同的培养标准和育人质量。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全国课改杰出校长”和“杰出教师”评选。评选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要求每个参评教师录两节录像课,再把录像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20分钟的视频,让评委根据这两个教学视频进行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视角来审视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

以下两个教学视频片段来自这次评比活动——

片段一:小学语文《烤鸭》

老师出示描写烤鸭制作过程的段落:

烤鸭不能用冷冻鸭,要用当天屠宰的鸭,去净鸭毛和内脏后,在皮与肉间吹进空气,在鸭外涂满麦芽糖浆,晾干。在进烤炉前,还要用滚烫的开水把鸭膛内烫一遍。烤鸭师傅用一根长长的烤杆,挑起肥鸭,放进炉膛,挂在炉梁上,其间还要有规律地转动鸭体。

(加点的动词:去净……吹进……涂满……晾干……烫……挑起……放进……挂在……转动……)

师问: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1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非常地繁琐。

生2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麻烦。

师:让你觉得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成为全聚德人的一种习惯啦。当然也就成为我们眼中的文化,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烤鸭制作过程”段落。

师问: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珍珠的存在。同学们再看这些烤鸭的动作,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

生3答:我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师问:还充满了什么?

生4答:还充满了美妙的旋律。

师:让我们觉得烤鸭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了,就带着这种感觉,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抽生朗读。

老师在本环节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烤鸭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奔着这个目标,老师一开始就提问:“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问法很有意思,它的前半部分是“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不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段落中间?”这表面看是一个问句,而实际上老师并不打算让学生思考、琢磨,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许在老师看来,文中“这些加点的动词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需要思考的。但其实这只是老师自己备课时的一种阅读感悟,或者是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一种阅读感悟而已。可是,老师却先入为主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根本无须斟酌,更不用怀疑。进一步看,这类提问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授,老师真正希望传达的意思是:“各位同学,你们听着:这些加点的动词就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是很有美感的。你们要按照这个观点、顺着这个思路来回答后边的问题!”

哪知学生并没有领会到这一层,没有把“这些加点的动词就像一串串珍珠洒在段落中间”当成无需证明的推论前提,没有用老师所提供的这个现成结论去直接推导后边的问题——“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是怎样的?”的答案。结果出现了接连两位同学都不像老师所预期的那样作答,他们表示,从这些动词中所体会到的是烤鸭的过程“繁琐”和“麻烦”。

这就是学生阅读获得的真实感知,烤鸭的过程确实不简单、不轻松啊!然而,老师对此不予理会,却将这两位学生的理解歪曲成:“让你觉得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成为全聚德人的一种习惯啦。”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当然也就成为我们眼中的文化。”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叫“师生互动”,而是典型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的教学,常常既让学生觉得累,也让老师觉得累,因为师生思维的“琴弓”并不在一根弦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怎样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而操心,学生为怎样“猜准”老师需要的答案而着急。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课例中,老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了另一位同学来朗读文段,并再次发问:

“同学们再看这些烤鸭的动作,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同样,这个问法也包含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像不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同样是以问话的形式抛给学生的既定结论,后半部分“让你觉得烤鸭的过程充满了什么?”实质只不过是对教师观点的再次强调。

由此可见,在“教为中心”的课堂背景下,在“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惯性中,教师实际上表现出对学生思维无所不在的控制,教师的地位常常是主动、强势的,学生的地位常常是被动、弱势的。这样课堂,学生基本上没有思维的自由,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自由意志和开放思想的现代公民。

片段二:小学数学《图形的规律》

师:像这样用三根小棒摆单个的三角形,摆n个三角形则需要3n个小棒,那么如果连续地摆三角形(如图),连续摆n个三角形又需要多少个小棒呢?

接下来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尝试尝试,先看一下合作学习单(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摆或画,另一人填写探究学习卡。

(2)组内交流:如果连续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规律的过程。

(3)小组讨论:你能用计算求出连续摆10个这样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师:老师发现很多小组都找到了好的方法,下面请一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组员1展示:我们小组研究出来两种方法,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1+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2+1=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3+1=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x4+1=9。

组员2总结汇报:所以我们组发现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小棒,再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第一根小棒就得出公式2n+1。

组员3汇报:我们小组还有另一种算法,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2-(2-1)=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3-(3-1)=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4-(4-1)=9,依此类推十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0-(10-1)=21。

组员4总结汇报:所以我们组发现,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可以用3n-(n-1)。

小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2小组展示:我们小组的算法是,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3,两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5,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2=7,四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3=9,依此类推十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3x1+2x9=21。我们发现的规律是n个三角形3+2n。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方法?

生:你们的补充我感觉有些错了,应该是3+2(n-1)。

师及时补充:3x1,这个1是可以去掉的。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我们把两个小组的方法进行对比,第一个小组总结出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n+1,第二组发现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应该是3+2(n-1),两种方法的区别在哪呢?你们能自己找找吗?

小组汇报……

看完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会感觉到“学本教学”所倡导的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体现非常充分。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一,老师并未像前面那个语文教学片段中那样,提出一个并不预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发现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真实的、需要经过一番探究思考才能解决的,且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果连续摆三角形,那么这样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原因二,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指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即:先进行“同桌合作:一人摆或画,另一人填写探究学习卡”。再在此基础上展开“组内交流: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规律的过程”。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展开小组讨论:“你能用计算求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可见,老师并不只是满足于要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因而使得教学更具有课程的意蕴。

原因三,当问题抛出之后,老师并不是“坐等”答案,而是通过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时把握学情,关注全班学生,当“发现很多小组都找到了好的方法”时,再请一个小组汇报,亦即展学。

原因四,从小组汇报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训练有素,既不是个别孩子霸占展示机会,也不是许多学生混乱无序地抢着发言,而是有条有理地互相补充,逐步完善答案,并有总结。一个小组总结之后,还能主动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第二个小组发言时,没有简单重复前一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法,而是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学会”与“会学”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原因五,在学生展学过程中,老师不是对学生的思路不管不顾,以自我为中心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悉心倾听的基础上发挥了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既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又在关键之处显得棋高一招,令人信服。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古人对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理想状态的描述。以此标准来看,第一节课实质是通过老师导,实行对学生的控制,老师提出问题是不会给学生思考的权力,基本上都是一问一答,一问齐答,答案是封闭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思维的时间,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就只会成为没有自由思维、没有智慧的人。而第二节课堂,老师首先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展开自学,展开互学,讨论,通过合作将他们的感受说出来。他们思维的方向、过程、方法,都摆脱了老师的控制,于是有了真正的思想的自由。第一节课看起来好像非常热闹,实质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第二节课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力,尊重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尊重了自由的发展。这种具有自由意志的互学和展学活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教定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由教师经验确定,常常是按教学设计的固定线路行进的课堂,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以学定教的课堂,常常是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精彩交织的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由学生需求确定,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很充分,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的真正解放,这种学本教学是满足学生真正学习需求的课堂,是高效和卓越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