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8年级第三单元)
执教人:沙坪坝区回龙坝中学 刘娅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要学习哪一课吗?(生:敬畏自然)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请你来(指名板书课题)。
师:你的书写很端正!老师想采访你一下,你知道这个题目中“敬畏”二字的含义吗?
生:“敬”是尊敬,“畏”是畏惧、害怕。
师:大家觉得呢?(生:同意。)我也赞同你的理解。谢谢你,请回座。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很好!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开始,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明确这堂课我要学什么,我要重点去学什么,那同学们预习好了吗?考考大家——请看《导学精要》第一部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生:三个词语分别是: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狼藉。
生:我觉得第三个应该是“狼藉斑斑”。
师:请说理由。
生:我认为“斑斑”更能体现数目众多。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思考得也很全面。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结合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的含义。
屏幕显示: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二、问题驱动,学法嵌入
师:面对自然,文章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主问题1)
生:“敬畏自然”。
师: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板书:略)
(生面露难色,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浏览课文,你会发现其实文章里有好多地方都在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老师要教给同学们一个快速筛选信息的方法:提取中心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屏幕显示:所谓中心句就是能概括段落或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中心句必须是一个表意明确完整的陈述句,表达必须是概括(简洁)的,正面的,直接的,抽象的。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句首、句尾或句中,有的则需要自行概括。
师:请同学们把红色关键词摘录到《导学精要》第二部分中“我学会了”的方框里。
(生笔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知识点,重读课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要求是:独立自学,不交流,用笔在书上做好批注,如果有疑难请用特殊标记注明。开始自学。
(生独立自学,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些段落的中心句似乎很容易找到,大家下笔很果断,但面对有的段落,多数同学就显得很纠结了。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学的收获和疑惑投奔咱们组织吧,请小组长召集组员们交流交流。
(小组互学,师巡视)
师:第三小组率先结束了讨论,发言人已经做好准备了。有请中心发言人。
(小组展学,师生互动)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作如下发言,我们认为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们常常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第2段是“看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第4段是“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第5段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第六段是“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第7段是“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是“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第9段是“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生物,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第10段就是整个句子,第11段是最后一句。
我们的疑惑是:第3段中心句不明确。
发言完毕,谢谢!
师:谢谢你,谢谢第三小组毫无保留的分享。谁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3段的中心句是: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藏。
师:听明白了吗?(询问第三组)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意见吗?(生:同意)我也赞同大家的意思。那还有对第三小组的发言提出质疑的吗?
生:我们2小组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第2段的中心句应该是“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因为这样更简洁。
师:你的意思是不要后面破折号那一句?
生:是的,破折号后的内容只是对前面的一个补充。
师:嗯,而且还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述,与我们中心句“简洁、抽象”的特点不吻合了,是吗?(生点头认可)还有别的质疑吗?
生:我们4小组认为第3段的中心句应该是最后一句“谁能断言那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生:我们6小组不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这个句子虽然意思上是这个段落的中心,但它不是一个陈述句,不是正面表明观点,所以不能做中心句。
师:哦!看来你们把知识点记得很牢,也善于运用。刚才同学说到了,句子在意思上是段落表意的落脚点,只是句式不符合中心句的要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变句式!
师:怎么变?你试试。
生: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师:又一个难题解决了,孩子们,给自己掌声。(生鼓掌)还有问题吗?(生:没有)可刘老师有!请看第6段。同学们认为中心句是“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但老师认为这句话表意不够明确。
生:老师,我发现了!“深意”没有说明。
师:呵呵,那哪句话“说明”了呀?
生:后面那一句。
师:大家认为呢?(生:同意)齐读这句话。(生读:“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他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把大家提取出来的中心句串成了一篇小短文,也可以说这是一块压缩饼干,是文章的浓缩版,我们把长文变成短文来学,不就更容易了吗?朗读一下(生齐读)。
屏幕显示:
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更何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只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篇小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生: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为什么呢?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答案还是在文中找。请看大屏幕,老师要教给同学们第二种筛选信息的方法:提取关键词。
屏幕显示:关键词指的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中最重要的词语,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是表意的“落脚点”。
师:请大家把红色关键词摘录到《导学精要》上“我学会了”的方框里。
(生笔记)
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这几句话,各提取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回答: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呢?”(主问题2)
屏幕显示: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更何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只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
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生自学。
师:有困难吗?(有学生面露难色)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据我目测,各位亲已是眉开眼笑,看来问题解决了。(生笑)“近水楼台先得月”,孩子,你来分享一下。
生:这三个词分别是:相形见绌、认识工具、弟兄。
师:请你运用这三个词具体说说: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生:因为我们和自然比智慧显得很差,我们对于自然来讲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和大自然是手足相连的兄弟。
师板书:比智慧,说作用,论关系。
师:你说得很完整,是呀,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生:敬畏自然。)
师:同学们,刘老师在初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篇课文的文学体裁究竟是什么类型呢?我最终还是偏向于“议论性的散文”这种看法。这种文体除了要有明确的观点之外,还要兼有“诗一样美的语言和酒一样浓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再读课文,请你挑选出文中那些“敬畏”的味道更浓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读出声音来。
生自读。
师:读给我们听听,请你来。
生: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生: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棪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生: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我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生: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从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征?
生:用了修辞。
师:修辞有什么好处?
生:更生动、形象。
师:还有别的特征吗?
生: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词语,还有反问句。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考虑问题很全面。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
“诗意语言”:是指生动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意境,感情浓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语言。诗意语言讲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生动的词、特殊的句式。
师:请同学们把红色关键词摘录到《导学精要》上。
(生笔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到课文,自选角度,试着品析一下这些诗意的语言,用笔做好旁批。
(生自行品析,师巡视)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形成一份赏析汇报材料,并确定一个句子作朗读展示。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有请第一小组。
生:我们小组6名同学,选择了2个句子进行赏析:分别是“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窃笑的意思是“偷偷地笑”,说明大自然不想让人类知道,不想伤害人类。第二句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这个句子用到了一组生动的四字词“相形见绌、令人厌恶、美丽可人、高深莫测、不值一提”说明大自然很丰富,很博大,“深邃”和“高超”赞美了大自然。
下面有请我们小组的张珊同学朗读展示——(生读: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师:我喜欢同学在发言中用到的两个词“丰富”和“博大”,也欣赏张珊同学甜美的嗓音。如果能在朗读中再融入一种深深的母爱,就更好了。让刘老师这个母亲来试试——(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试试——(生读)。
师:有请第5小组。
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谁能断言那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句式,更加强烈表达了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的批判。我们赏析的另外一句和第一小组是一样的,下面有请我们小组的齐飞同学为大家朗读这段话。
(生读“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师:谁来评价一下齐飞同学的朗读。
生: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师:你的评价很专业。(生笑)你要不要来尝试一下?
(生读)
师:刘老师很欣赏你朗读时专注的眼神!但刘老师觉得还有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够完美。这段话的用词不仅巧在形容词上,你们注意看这组词语:“无论是……还是……”(生异口同声:关联词)是的,关联词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句子节奏感。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屏幕显示:
(师)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合)实在是相形见绌,
(男)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女)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男)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女)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合)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三、结束新课,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敬畏是一种观点,是一种情感,如果我们把这种情感化成一种行动,就是要——
生:保护自然。
生:珍惜自然。
生:团结自然(生笑)。
师:你用了一个多有情味的词儿,“团结”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的契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赋予了“敬畏”更丰富的含义。是呀,只有当我们把内心怀着的这种“敬畏”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种“敬畏”才有了《敬畏自然》。
【教学点评】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本教学的深刻理解,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体特征明晰,教学重点突出
《敬畏自然》是一篇思辨类散文,思辨性和抒情性的融合是其重要的文本特征。老师抓住这一特征,从学生的需要和语文课程的需要出发,从繁杂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确定本课的目标为通过提取中心句、关键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通过品读“诗意语言”体悟作者的情感。由于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得当,使得教学过程克服了“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现象,各环节教学都集中到训练重点上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有所得。
二、问题设计精心,学法指导到位
老师围绕课题“敬畏自然”设计了三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文中哪些句子蕴含了浓浓的“敬畏”之情?首先,三个问题为学本式课堂中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学习支架,推进学生学的活动开展。其次,由于三个问题有着逻辑上的层进关系,在内部形成了问题链,串联成课堂教学的脉络,决定了教学走向深入。最后,在问题设计的同时,老师不忘针对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困难点,给学生三根“方法”的拐棍(提取中心句、找寻关键词、品读“诗意语言”),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获得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三、学生学习充分,教师收放自如
简约开放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如下的课堂气象:学习时空上,让读于生,让思于生,让学于生,保证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最大化。学习方式上,学生在活动性的学习中探究、反思、表达,充满着思维挑战。教学方式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既“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了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