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雄飞与学本教学

一、学本教学:一场聚焦课堂的区域教育整体变革

字体:16+-

2010年,龚雄飞从海南作为人才引进到山城重庆文化教育大区沙坪坝,担任市级重点中学——凤鸣山中学校长。凭着多年在教育领域的厚积薄发,龚雄飞校长以课堂变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整体改革,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让该校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课改名校。2012年,组织上再次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兼实验中学校长。而此时,适逢重庆市启动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这无疑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遇,但同时也让他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的话题,就从区域性推进学本教学开始……

(一)定向导航:让课堂改革坚守“学本的立场”

“卓越课堂”类似于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最优化”,表达的是把课堂教学做到极致的一种美好理想。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卓越课堂”呢?龚雄飞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来予以诠释:卓越课堂=过程的优化+结果的优质化。

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最优化组合,优化教学过程,自然达到优质化的教学结果。这实际上是在启动一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引爆点的课程整体变革,目的就是要把生活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通过学习变成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共同标准的志同道合者,让师生汇聚在沸腾的课堂,穿越发现与创造的旅程,将生命倾注、融合在一间教室里,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走向卓越。这样一种改革的价值追求反映出沙坪坝教育人对理想课堂和优质教育的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

2014年4月21日在河北石家庄参加全国十大课改名校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有哪些?龚雄飞认为主要包含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三大要素的组合形成两组关系:一是人和人的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人和书的关系,即师生与教材的关系。这两大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教学过程的重大变革:一是教与学之间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重构;二是师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要求进行教学资源的重建。

在现代教学论的视野下,课堂中教和学的关系究竟该做怎样的调整?龚雄飞用了一个“十六字诀”进行完整的概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

龚雄飞认为,课堂中“教”和“学”到底谁决定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学定教”是现代课堂的基本准则,而“以教定学”的教学关系则是传统的、集权的教育思想的投射和反映。学究竟如何来决定教,这是一个策略性的问题。这种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就行理解:

第一,学决定了教的先后,因此教学要强调“先学后教”。因为“先学”解决了“后教”的内容,使“后教”具有更强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学记》中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意即学生先学,发现了不足之处,“不足”正是教师教学的“基点”。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有可能真正的发生。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分野。

第二,学决定了教的多少,因此教学要强调“多学少教”。原上海育才学校的段力佩校长也曾经说过:“教学重在学,教育重在育”,课堂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以“少教”调动和唤醒学生“多学”,促使“学习”始终发生在学生的身上。

第三,学决定了教的质量,因此教学要强调“因学活教”。什么是高质量的“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和需求灵活地“教”,这样的讲授式教学才是“高效的教”,“高明的教”。由此可见,传统讲授式课堂背景下,教师走进课堂的主要教学行为就是“大段大段地演讲”,由于这些“演讲”未必针对学生的问题,未必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无论教师的“演讲”多么煽情,都是低效的“自我表演”。那种准确地指向学生问题决的精辟讲解,是高质量的“教”。

随着教和学关系的调整,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建立起一种“学为中心”的课堂。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文中就曾指出:“教学过程正逐步地被学习过程所取代,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上发生根本的变革”。因此,中国的课堂重构,必须在两个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一是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向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转型,以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把“讲堂”改变为“学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成为课堂的中心,让一切活动围绕学习活动来进行设计和展开;二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把过去只是重视知识结果的掌握、仅仅服务于考试的课堂,向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课堂转型,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由此,龚雄飞提出“学本教学”这一核心概念。所谓“学本”,就是在方法上“以学生学习为本”、在目标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区教师必须坚守并坚持的价值取向。两个“为本”的基本理念,锁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他指出,“卓越课堂”虽千姿百态,但“学本”乃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立足点,一旦偏离“学本”方向,课堂改革只能在原地打转。因此,重庆市沙坪坝区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本”立场,将其作为判断课堂“真改”还是“假改”的基本价值尺度,引航导向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龚雄飞认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所呈现的课堂生态和课堂文化,是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为前提的,导致对大多数学生生命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漠视,实质上剥夺了学生充分发展的自由。而“学本式”课堂表达的教育责任,恰好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发展的承诺。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正是致力于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在学生心灵中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尊严感和精神的执著。他指出,教育如果不能给予受教育者发展的权利和心性的自由,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也不可能培育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对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背离。

(二)建模定标:让教师在课堂中找到“回家的路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篇就指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龚雄飞将这句话铭记在心,用它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一切美好的教育理念要变成实际的教学行动,离开了模式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一切都是空谈。为了将“学本”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龚雄飞提出了区域性推进教学改革八字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互助展评。

这八个字的基本模式提出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要求学生广泛开展“自学”(先学)、“互学”(互助)和“展学”(展评),要求构建起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特别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让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课堂落地生根。

这一基本教学模式是对国内众多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汇聚,我们从中看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的影子,看到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的基本思想,看到了中国教科院韩立福“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改革经验,看到了杜郎口“三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不夸张地说,中国近40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几乎全被这“八字模式”所涵盖与兼容。它所强调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转换与交互作用,正好与时代发展的节奏同步。

在“先学后教,互助展评”基本模式统领下,沙坪坝区把构建“学本教学”模式群作为沙区中小学推进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普通高中为例,沙区9所普通高中都建立了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模式:重庆七中“168问题导学学习模式”、凤鸣山中学“四环导学魅力课堂”、西藏中学“和泽卓越课堂”、三十二中“自助课堂”、天星桥中学“新目标教学”、二十八中“三助五环”卓越课堂、青木关中学、实验中学“互动卓越课堂”、大学城一中“尽性课堂”。这些模式千姿百态,但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本”立场,全区课堂教学形态既百花齐放,又呈现出“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五大共同特征,坚守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从中,我们看到了每所学校的一分底气、自信和“各美其美”的办学追求。

学本教学要走向大面积实践,必须上升到理性层面,以科学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予以规范和引导。因此,在教学模式建构的同时,龚雄飞率领他的团队开始对新课堂的评课标准开展深度研究。研究团队从新授课入手,研究构建了“四维三学”评课标准(见附表),“四维”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四个维度,“三学”指教学过程中体现的“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基本学习形式。这套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自学、互助和展评三个环节,遴选了36个评价要点,融入学科文化韵味,加快引导中小学校改进课堂行动,比较好地帮助一线教师克服了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长期存在的“跟着感觉走”的虚无,“学本教学”再也不是无法落地的“玩概念”,而是植根于学本理念的土地上迎风生长的新苗嫩枝,加快催生了学本教学的大面积成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标准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走出长期被曲解、被异化的教学关系,在课堂的迷途中找到“回家的路径”,有利于全面覆盖区域性推进课堂转型。

(三)资源重建:让学生在学习中明晰“思维的导图”

卓越课堂的生成,必须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前提,以卓越课程建设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政策背景下,龚雄飞根据沙坪坝区区情和中小学校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一是参考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牵头制定了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二是根据三级课程一体化理念,探索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推进的课程“立交桥”;三是着力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组织开发了“导学精要”。

学本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始于学生课内自学。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龚雄飞给“自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自学,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深度的思维参与,且能够引发学习策略性反思的阅读实践活动。“自学”的核心在于必须诱导学生深度的思维参与,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深度思维”和“高效自学”。这就需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导学精要”正是适应“先学后教、互助展评”教学模式需要而开发的一种辅助性课程资源。

龚雄飞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必须锁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学、合作、展评。如果课堂纠缠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开展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无论课堂外在形式多么热闹,最终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毫无裨益。他像一个高明的医生,这样的“把脉问诊”无疑切中了当今中国中小学课堂的“主要病症”:在中国的课堂上,中小学教师教学中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习惯性的碎问充满了课堂,使课堂臃肿、杂乱、低效,缺乏智能含量和思维冲击力。如何医治这样的课堂“顽症”?他开出的药方是:“主问题”设计策略。“主问题”即教学中锁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在课堂学习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自学、互学、展学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的质量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效果。只有围绕核心知识的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学懂学透,才能凸显学科的特点、知识的重点、思维的聚焦点和学生能力生长点。龚雄飞打了一个精妙的比方:好的主问题设计,把教学中目标不明的“扫射”改变为瞄准目标的精准的“点射”,这样的教学所释放的能量,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

于是,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学科教研员牵头,全区骨干教师参与,他们开发出一套包括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所有年级的“导学精要”,成为重庆市第一套与“学本教学”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导学精要”的开发从“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根据“功能导学化、导学问题化”的基本思路,按照“目标定向、学习探究、达标检测”的基本结构进行编排。“学习探究”部分是“导学精要”的精髓所在,强调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引领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自学仍不得解,则通过互学、展学和教师导学促其解决。

“导学精要”绝不同于传统的练习册和检测题,其价值在于给学生指引恰切的学习目标,并以问题为主线勾画出最简捷的“思维导图”,引领学生直奔重点和难点,迅即进入紧张有序的智力活动状态,为互学、展学做好充分准备,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围绕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进行的探究活动。“导学精要”开发是教师集体备课的一种新形式,是国家课程经由二次开发走向校本化——学本化的中介和桥梁。

(四)抱团取暖:让变革主体在奋进中共建“合作的文化”

理念和目标引领解决“朝哪里转”的问题,模式、标准和资源条件创设解决“根据什么转”的问题。那么,究竟“怎么转”呢?龚雄飞提出了“以教学转型促进教研转型、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的行动策略。他说,科研是教研和培训的先导性实践,能助推教研和培训摆脱纯经验型的“低端循环”。教研是分散式的培训,培训是专题化的教研,两者的工作指向完全相同,培训的“蛙跳式”与教研的“跟进式”覆合,形成教师专业指导的持续推动力。经过精心策划,龚雄飞和他的同事们主要采取了课题引领、研训协同、以赛促改、捆绑发展四项策略。其中,“捆绑发展”是指建立中小学校际共同体,通过学校之间确立共同愿景、开展互帮互促、优化校本研修等举措,在解决课改难点问题时发挥“1+12”效能的工作推进策略。

学本教学变革需要培育合作共享的课程文化,这个文化土壤就是适宜于生命生长的合作型教研文化和教学文化。传统的教研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没有知识的交换,没有方法的交流,没有思想的交锋,各自为政,互不关涉,显然难以实现教学创新的需要;而新的教研文化就是要活跃思想,交流方法,丰富知识,密切人际关系,其公认的载体就是“学习共同体”。为促进城乡联动、强弱联动,沙坪坝区打破地域界限,将全区86所中小学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为13个校际发展共同体,要求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合作中研究解决行动的问题。每个共同体都建立学科中心组和班主任中心组,发挥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更是每所中小学构建学本教学模式的“必修课”。龚雄飞指出,传统的教学文化由于生根于本质主义,热衷于标准知识、标准答案,总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旨归,是典型的师传生受的单向性传递文化,隐含了“师道尊严”和知识权威。在这样的文化浸染下的、秧田式的课堂里,学生就成为驯服的工具,就成为对知识行跪拜礼的教徒。而新的教学文化就是旗帜鲜明地把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人的自然生长性与尊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发展其人格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现代人格构建的需要,学生在合作共享中吸收知识,增长才干,积淀智慧,同时奉献真诚,共享成功,从而迸发出生命的舞蹈。这是一种具有现代精神和公民道德的文化。生长于斯的青少年儿童,“应然地”具有现代公民社会所要求的良好品质,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高度契合。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把学生推向真正自由和自主的地位,是建立在解除人性的枷锁,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顺应人性进行的学习交往实践,并以合作的方式常态交流与思想砥砺,是教学改革上的道德和人性化的应然回归,是教学活动的文化自觉。

不到两年时间,沙坪坝区以“先学后教,互助展评”为基本特征的学本教学模式大面积成型,“学本式卓越课堂”初见成效:合作学习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教师逐步从台前退至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连普遍被认为“不能碰”的高中阶段和小学低段,也都在悄然发生着课堂转型,全区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师生生命活力得到极大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