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龚雄飞走过的20年教育历程,也许能让我们找到他教育思想形成并发展的基本轨迹,并努力去触摸他“教育情结”的内在因由。
(一)汨罗崛起:湖南最年轻的全国模范教师
龚雄飞是从湖南汨罗——这个在20世纪末被媒体誉为“中国素质教育发源地”上崛起的“新生代”。1992年,20岁出头的龚雄飞走进湖南汨罗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不久升任常务副校长。凭着自身雄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语文教育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焦点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很快在湖南中语界崭露头角。1995年12月,《人民教育》记者梁友君到他班上跟踪听课,他执教的课题是文言文《石钟山记》,记者在《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专题报道(《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中记述道:
“整个课堂,就像电视中播放的大学生辩论会一样,‘正方’与‘反方’激烈交锋,老师则起一些点拨、引导、归纳的作用。课后,我们问执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种教法,这位叫龚雄飞的23岁年轻教师告诉我们,与传统教法相比,这种教法至少有两点优势:第一是从‘深度’上看,这种教法挑动了学生的‘疑问神经’,要质疑、解疑,就得斟词酌句抠字眼。老师‘告诉’他,他不见得‘听进去’了;他自己去‘钻’,往往更有力,更深。第二是从‘广度’看,传统教法老师讲学生听,有的学生‘听进去’了,也有的学生没‘听进去’,有的只听了一半。现在以‘疑’激‘思’,发言的、不发言的都被吸引到这场辩论中来,都在动脑筋,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首先从教法上就落实了……”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能感受到青年龚雄飞对教与学的关系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选择上的前瞻性思考,甚至能依稀看出“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的影子。熟悉他的人说,在他的教学中,你很少看到传统公式的“五环节”模式。他甚至把“教参”发给学生阅读解疑,自己则根据课文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程序:有时是“按部就班”顺向推进,有时是“中间开花”辐射两头,有时则是“本末倒置”逆向溯源。他的众多公开课以其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赢得了一致好评,甚至被专家评价为“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使得龚雄飞逐渐成长为一个“明星级教师”:从1994年到1998年任教的语文科连续5年获得汨罗市教育质量评价第一名,被人称为“冠军专业户”;在职称评定中,龚雄飞连连破格,从中学二级、中学一级直到中学高级,一路破格,一路绿灯。2001年,当他被教育部、人事部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时,尚不到而立之年,成为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二)海口扬帆:海南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
2004年,海南作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正式启动改革实验。此时,龚雄飞作为人才引进到海南,任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在高中课改的大潮中开始扬帆远航。一个个课题,一篇篇论文,一部部专著,一场场报告,使得龚雄飞声名远播。新课程有效教学、新课程校本教研、新课程学校规划、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工作新策略、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其教育研究与实践涉猎之广,其见解之独到超前,令人叹服。但课堂变革仍是他学术追求的主旋律。他深入学校听课200多节,全面归纳了全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的策略,撰写的《新课程背景下海口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新课程背景下海口市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建》两篇论文均获2006年海南省论文评选一等奖。这一时期,他基本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提出了“语根教学论”,认为思维是语言之母,思想是语言之根,文化是语言之魂。“语根教学”有三层含义:
第一,语体之根——语言的物态元素;
第二,语意之根——语言的思维胚芽;
第三,语慧之根——语言的思想蓓蕾。
他认为语言不是文字符号依据一定规则(语文知识)的线性排列组合,学语文不是把文字积木推倒重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单纯语文技术教育的误区,回归于“道”,着力于“根”。他由此提出“语根教学”的方法论——构建“语言、思维、思想”三位一体的“焦点教学”操作方法,基本操作范式就是“语言聚焦”与“思维沉潜”,这就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了文化构建和生命构建的高度。2008年12月他选为海南省中语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在海南中语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龚雄飞出版了教育专著四部,即《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高中新课程选课实施问题和对策》、《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问题与对策》、《新课程高考走向与学生评价改革》。这套丛书系来自我国高中课改实验区第一套系统观照和反思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论著,成为很多省市教师培训的教学用书。
也就在这一时期,我国悄然启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层层选拔,龚雄飞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专著《高中新课程选课实施问题和对策》(修订版)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推荐,列入了教育部“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
2006年,龚雄飞被评选为海南省中学特级教师的时候,时年35岁,系当时海南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2009年教师节,海口市教育局从2万多中小学教师中推出4名教育界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市教师学习,并在《海口晚报》上开辟“为师尊者,人之楷模”专版,其中就以《教研和课改实验的先锋》为题推介了他的改革事迹。
(三)山城追梦:重庆最年轻的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气象资料记载,2012年重庆的夏季是62年来最短的节令,素以“火炉”著称的山城重庆,时有阵阵清风拂过。进入7月中下旬,在文化教育大区沙坪坝,教师进修学院里的人们更有一种清风拂面之感,大家期待已久的新院长龚雄飞,于7月17日翩然而至。年轻,帅气,谈吐不俗,富有教育情怀,是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惑之年,成为重庆最年轻的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过即便有些习惯于以挑剔眼光看人的教研员,也很快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年轻的院长在走马上任之前,已经在重庆沙坪坝创造了一个不小的“教育奇迹”。2010年龚雄飞转战山城接任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凤鸣山中学校长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正面临严重滑坡,教职工人心涣散,管理上一盘散沙。
于是,龚雄飞一手抓学校管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口,凝聚人心,重构“凤翔九天、志存高远”的精神文化;一手抓课堂重建,将追求魅力课堂的“海南之梦”演化为具体的教学模式,即凤鸣山中学“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模式,并创造性地把学校文化融入教学模式之中。
他提出凤鸣山中学应秉持校名的深刻内涵,在继承与创新中提升学校文化。在学校新校区搬迁的过程中,他梳理并提升了学校文化,把打造精品化、高品位的“凤文化”作为凤鸣山中学新的追求。他首先对学校的理念文化进行提炼——
办学理念:群凤和鸣,铸魂育人
学校精神:凤翔九天,志存高远
育人目标:丹心雅意,雏凤清声
课程文化:天高地阔,凤举鸾翔
围绕凤文化的精髓,他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了学校的校训——至雅至慧,兼善兼真,并以校训为总纲设计出了“雅行教育”和“慧学课堂”的学校整体改革思路。“雅行教育”旨在关注孩子知识与精神的同步成长,关注孩子智慧与人格的同步发育,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功能。“雅行教育”分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举止文雅的涵养教育、情趣高雅的心灵教育”三个层次,着力培养师生“文雅的言谈举止、儒雅的礼仪形象、优雅的行为规范”。他强**师要有“三气”,即“大气”、“正气”、“儒气”,大气方能成大事,正气方能成正果,儒气方能成良师,教师“三气”合一,必能成大家;学生要有“三养”,即“在家有教养”,“在校有素养”,“在外有修养”。“雅行教育”的强力实施与践行,让凤鸣山中学越加风清气正,仿佛慢慢远离尘嚣,风景这边独好。
“慧学课堂”旨在改变传统讲授型课堂的低效和死板,着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龚雄飞同志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要求教师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根本宗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自主探究地学习,让学习有合适的闲暇的气息,追求课堂学习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把知识融入生命;让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点化”自己,让师生在魅力课堂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他由此设计了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设计的四个步骤都定位于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师知识传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
在龚雄飞的引领下,凤鸣山中学按照“一体化推进策略、双主体行动要求、三层次雅行教育、四环节魅力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大力度整体性推进改革,要求每一位老师都依据“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的操作要领,既要循规蹈矩遵循模式又要灵活变通超越模式,致力于“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全校80个班级全面推进改革,就连高三、初三这样被公认的课改“禁区”都参与其中,其改革力度之大,被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誉为“走在了中国大都市重点中学之前列”。
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他身先士卒,不断深入课改的第一线,和同志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品尝课改中的酸甜苦辣。为了让老师把握“魅力课堂”的理念追求和操作要领,他循循善诱地讲、苦口婆心地讲、语重心长地讲;大会讲、小会讲、会前讲、会后讲;见缝插针地讲、和颜悦色地讲、铿锵有力地讲、斩钉截铁地讲。每天早晨7:00,他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师生,风雨无阻;每天晚上11点过后,直到学生们睡下,他才离开学校,同样风雨无阻。他每天坚持巡视校园,沉入课堂,召开会议,畅谈改革。老师们说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在他感染下,凤鸣山中学人心凝聚,政通人和,300多教职员工紧追他改革的步伐,奋发有为,不断突破一个个难点,获得一个个成功,改革之火渐成燎原之大势。
在他的全心引领和强力带动下,学校改革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学校的声誉也逐渐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开始成为全市和全国教育同行关注的焦点:改革两年来,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中2011级重点本科的升学率比上年提高80%,高中2012级重点本科的裸分上线率比2011级继续提高48%,创造了一个“关于高考升学的奇迹”;学校100多个学生社团蓬勃开展,艺术和体育绽放奇葩,学生们快乐成长,蓬勃发展。
汨罗崛起,海口发展,重庆追梦,龚雄飞身上发生着诸多变化,也沉淀着许多不变的信念与情怀。“从事有道德的教育,打造有魅力的课堂,追求有良知的高效,创建有文化的校园”,这正是一位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宣言。从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成功,再到区域性的整体变革,他已为此准备了20年!基于自己教学生涯中课堂变革实践的切身体验,基于对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异化现象的痛切反思,再到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龚雄飞对学本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坚信不疑。
2013年秋,龚雄飞赴美考察学习一个月,走过了十多所美国的中小学,他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对美国课堂的近距离研究上。在那里,他除现场观课外,还对一些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采访,并将采访录像带回国内做进一步分析。他在笔记中写道:在美国,我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卓越的课堂。卓越的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活动,主动地探索,生命在蓬勃生长;劣质的课堂则是孩子们成长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日渐萎缩。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美国的课堂……中国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几年,但始终难以改变课堂的惯性,难以打破保守的坚冰。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美国的课堂,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然而我国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告诉人们:要转变教师几年乃至几十年在课堂上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谈何容易!对此,龚雄飞有着充分的估计。“面对课程改革中的困难,我们的选择是,坚定改革的意志,我们的坚定基于四点思考”,龚雄飞说:“第一,只要我们选择的事情是正确的,再难也要做。困难和挑战不应该是拒绝做正确事情的理由;第二,课程改革目标的超越性衍生出改革过程的挑战性。一项不经历挑战、不面临困难的改革,本身一定是一场没有价值的游戏。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多困难,也许正反映出这场改革立意的高远;第三,困难让我们清醒,困难让我们谨慎,不能冒进,但不能不进。我们不能总是希望每天重复同样的过程,却期待一个不同的结果。没有被改变的过程,就不可能有被改变的结果;第四,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矛盾和实践中的艰难只有在改革中适应,在实践中匹配,在行动中磨合,困难和问题只有在改革实践中才能克服和解决;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只有在课程改革的风雨中才能得到提高得到验证。”
这,既是改革者的自励,也是对志同道合者的互勉。这位年轻的院长召唤着人们:“新课程是一个挑战,是一个痛苦的蜕变,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挣扎,是一种否定之后的新的建构。这种新的挑战其实就孕育着新的解放:当教师群体的创造意识被挑战与波澜激发和唤醒后,那种生命的迸发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我们愿意和所有的改革者、和真诚的教育人在关注脚下土地的同时,多一些仰望星空的追求,我们愿风雨同行,一起去追求那个关于大地与星空的梦想。”
2008年11月受聘为内蒙古包头市高中课程改革首席顾问时与包头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文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