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在经济还不发达,农村人口占70%,而且是在人口高峰期间实现的,其意义非同一般。此外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发展,2008年入学率达到74%。
图1 2002年、2008年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规模比较
随着各级教育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普及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级教育规模的金字塔结构更趋合理,金字塔顶端与底端的差距明显缩小,如图1所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位于金字塔上半部分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明显扩大,2008年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56.3%和81.7%;而主要受学龄人口减少因素的影响,位于金字塔下半部分的小学、初中规模明显缩小,与2002年相比,减幅均超过15%。
图2 2008年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规模构成
从在校生构成来看,义务教育仍是主体。如图2所示,2008年,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中,义务教育[1]占61.0%,高中阶段教育占17.4%,高等教育占11.1%,学前教育占9.4%,其他占1.1%。
义务教育普及率实现高位增长。如图3所示,“九五”以来,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2008年继续保持高位小幅增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54%,比2007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其中,小学女童净入学率达到99.58%,连续三年超过男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男女童入学率性别差异基本消除。
如图4所示,2008年,全国高中阶段招生的普职比为50.8∶49.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提高了0.06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已提高了8个百分点。近年来,高中阶段招生的普职比结构已逐步趋于稳定。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湖北、陕西、广西、山东等1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已超过了高中阶段的招生比例。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不足40%的地区仅有内蒙古和西藏。
图3 1995—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变化情况
图4 2002—2008年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例变化情况
学前教育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幼儿在园人数为247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47.3%,学前一年毛入学率为70%。
图5 2002—2008年学前教育规模变化情况
全国在园幼儿规模增长明显。如图5所示,2008年,全国幼儿园数达13.4万所,新入园幼儿为1482.7万人,比2007年增加49.1万人,增长3.4%;在园幼儿达2475万人,比2007年增加126万人,增长5.4%,是5年来规模增长最快的一年。
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78年在校大学生为85.6万人,2008年在校大学生为2569万人(如果包括成人高校学生,则达2700万人)。毛入学率1980年为2%,2008年为23.3%。研究生在校人数1980年为18830人,2008年为128.3万人。
如图6所示,2008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比2007年增加207万人,增长7.7%。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在上年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23.3%,比2007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057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5.2%。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近230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1980年为5.33年,2008年为9.3年。我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图6 2000—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及毛入学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