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二、教学流程

字体:16+-

在运用小组调查的教学策略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六个连续不断的阶段进行活动。依据调查论题范围的不同,教师和学生活动技巧程序的不同,这六个阶段的展开全程可能需要一周、两周甚至几个月不等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运用此程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背景、能力、时间等对它做出适当调查,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一)选题与分组

此阶段可具体化为5个步骤。

步骤1: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宽泛的论题,或称之为总问题。论题可以来源于教材、图片、视频、报纸,也可以是从学生的兴趣中引出的,还可以是时事中的问题,论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讲,教师一定要将论题表述为问题的形式,而不能将它表述为陈述形式。例如,“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这种表述就不恰当,应当将之表述成“从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这一课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或者是“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与别的州的印第安人究竟有什么不同?”之所以要把论题表述成问题的形式,目的有两个:一是能够界定调查的范围,二是可以确定研究、探究的基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论题应当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可能引起学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此步骤中,教师不要期望学生知道问题答案的全部,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建议强加给学生,或者拒绝学生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效果,教师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源,如教科书、报纸杂志、学术论文等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些支持性资源,让学生一有机会就可以阅读。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一论题开展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参观,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

步骤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所选择的研究论题。教师可以把概括性的论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论题,你认为你还应该做些什么调查?”实际上,此步骤是想让学生将研究论题细化,即精心选择并设计子论题。子论题的选择可以由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将要调查的问题。教师将这些建议都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小组(4~5人一组)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表述一下他对调查内容的观点,记录员记下每个人的观点,然后向全班报告。经过讨论,选择并列出一些大家认为有必要调查的子论题。

●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想要调查的子论题。然后,学生先从小组中开始,不断扩大到全班,学生对他们列举的问题进行比较,删除重复的子论题,最后形成一份子论题名单,这样的子论题应该能够代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兴趣。

步骤3:教师以写在黑板或复印后分发等方式将学生列举的子论题通报全班学生。

步骤4:教师将子论题分成几个类别。

步骤5:将子论题的分类结果及子论题题目向全班分开,接着,每个学生都参加自己选择的研究某一子论题的小组活动。

(二)设计小组调查任务

在加入各自的研究小组之后,学生们会把他们的注意转向他们所选择的子论题上来。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确定每个人将要调查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为了有效起见,每个小组都必须要提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确定他们的活动过程,并确定要完成调查所需要的资源。具体来讲,合作小组成员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我们学什么?调查这个论题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怎样学?

每个人做什么,即分工如何?

教师巡回于各小组之间,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有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起先确定的子论题不满意,此时,教师不应强迫学生死守他们不感兴趣的论题不放,而是应让他们讨论其他可能的论题,并帮助他们重新选取目标。有的小组早先计划的要调查的问题太多,教师也应帮助他们重新制订一个比较现实的计划。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交换他们关于探究范围的看法,明确他们要调查的目标。

实践表明,通过填写和运用作业单有助于小组设计的实施。作业单的内容如下。

我们的研究论题

小组成员(名单)

我们要调查的内容

我们所需要的资料

如何分工

(三)实施小组调查

在此阶段,每个小组执行已经确定的计划。小组成员要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分析评价资料,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换、讨论及澄清各自的观点,达成对新信息的综合认识与理解,然后,将他们关于新信息的综合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小组研究的问题之中。在这一阶段上,每堂课的开始都要由教师说明每个小组依计划应做的事情,当然,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做各自认为必要的事。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记录员,记录下他们的初步结论,或者由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呈报一份关于他们的发现的总结。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此教学策略,那么,可以只让每个小组成员就调查的问题提供一份简短的总结或答案即可。如果学生的经验比较丰富,那么可以将组内总结变成一次问题——讨论,学生们继续共享研究信息,比较他们各自的发现,寻找它们应用于研究问题的途径,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们往往会从讨论中发现新问题。

(四)准备总结报告

小组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准备一份向全班呈报的总结报告。这个阶段是从资料的收集、阐明到呈现探究的重要结果的过渡阶段。它主要是一个组织阶段,但它却包含着如此多的智力活动,包括概括、归纳、综合等。对于结果既可以是书面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实践的形式,如举办展览,文艺表演等多种途径来呈现。

当教师注意到小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时,可召集指导委员会(在阶段2选出)的成员,听取各小组关于小组报告的计划。教师记下各小组需要的具体材料,协调他们的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委员会成员确保所呈现的观念是各不相同且清晰的、可信的。教师在此阶段继续发挥顾问的作用,帮助需要帮助的成员,并提醒他们确保每个小组的计划都要使所有的成员参与进来。

(五)呈现总结报告

在这一阶段,所有小组集合在一起,还原为原来的班级,各小组根据程序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总结报告。在每个小组呈现后,作为“听众”的小组成员都要对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做出反应。

(六)考核与评价

在这一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有关他们的研究论题、他们实施的调查工作,并引导学生反思、反馈他们在其中的情感经验。小组调查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与学生同伴的评价之中,这是小组调查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运用小组调查法时,小组成员对于不同阶段工作情况的讨论,与教师的接触,使得学生对于论题的掌握情况以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始终能够被教师观察到。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对他们的学术和社交活动的观察等若干机会来做出客观的判断。具体讲,在评价学生小组调查中的学习时,教师要重点评价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所研究论题的思维水平;要评价学生把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运用能力,对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就小组调查过程本身进行评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小组调查过程中的情感经验也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所调查的论题以及他们进行的调查的感觉进行反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论题的感受,以及作为一个调查者应如何提高有效性的想法写下来。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