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调查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效果比较显著的一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研究表明,小组调查法对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学业成绩均具有积极的影响(Sharan,Hertzlazarowitz & Ackerman,1980)。其优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满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需求,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要求学生的角色必须发生改变,学生要成为一名学习者、创造者和交流者。学习者要求学生要把学习贯穿于他的一生,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热情;创造者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目前发现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具有独立的、创新的思维,具有创造性;交流者则意味着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效团队中的一员,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有能力促进团队的观点或计划的实施与实现。[3]
小组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伴共同设计、实施调查活动。要对不同小组成员调查的数据或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再进行分析、总结,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这期间学生对他们的最初的计划会不断进行修改、调整,调查实施的过程充满了许多创造性的活动。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彼此支持,相互鼓励,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体现。
(二)具有一套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程序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班化教学策略相比,小组调查法要求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开展学习活动。学生要共同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调查,准备与呈现总结报告。程序明确,可操作性强,适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
不过,要成功使用小组调查法,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活动
好的准备活动是实施小组调查法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做好小组组建工作,每个小组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性别、种族也要体现异质性和代表性,全班各小组的水平应该大体相当;第二,教师要做好论题设计。虽然说小组调查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社会行为都有积极影响,但是,对元素周期表或绘图技巧这样的教学内容来说,小组调查法可能就不太适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广泛的论题,也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论题分解为若干子论题,这些论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背景与兴趣;第三,要做好学生交流与社交技能的训练工作,要建立一种适宜于合作学习进行的行为规范;第四,要提高学生小组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2.明确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
虽然,小组调查法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调查,分析与汇报研究成果,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但并非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巡回于各小组之间,察看学生在各小组中的活动情况,帮助学生处理和解决在小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在小组调查前、调查中和调查后对论题进行讲解或补充说明。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的作用
在评价学生在小组调查中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所研究论题的思维水平,要评价学生把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运用能力,对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要就小组调查过程本身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在小组调查中的情感经验的评价。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研究论题、调查工作及在其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反思,这将会为下一次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