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是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促使教学活动更加理性化、科学化,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一、评课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指评课时应以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客观公正地对执教者做出评价。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评价者在评价时既要坦诚又要中肯,成绩说够,缺点说透。对执教者的教学优势、教学创新之处要深入剖析,帮助执教者找出教学优势的过程表现、脉络结构以及教育效果;对执教者的不足之处要指出原因,寻找克服不足的方法。
(二)激励性原则
激励即激发鼓励。评价者充分肯定执教者的成功之处,能使执教者产生愉悦感,激发教师继续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评价者应用激励导向原则,做到观一堂课而促进多堂课,观一人而激励一批人。
评课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都要把握好这个原则。具体的方法是:目标激励——以执教者成功之处为基点,指出今后提高的方向或研究方向;闪光点激励——对执教者在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某些教学行为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要充分给予肯定;榜样激励——应用教师群体中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作为评价的“参照物”,激励大家学习教学典型;条件激励——评价者本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宗旨,主动为执教者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三)差异性原则
被评课的教师情况不同,课堂类型不同,开课的目的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课。教龄在1~2年的青年教师开课,在评课时就只能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评价标准;以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为目的的公开课,就要以是否掌握和灵活应用、是否应用得法作为评价主要指标,而其他方面的评价,则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四)兼顾整体原则
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评价者在评析时应以完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全过程作对照,对全局要有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局部或教学某一主线做出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性评价。要科学地处理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执教者的评价也要以一堂课的状况与平时多堂课的状况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仅凭一两节课就给执教者的教学水平下结论的片面做法。
(五)导向性原则
评课应确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评析“现在”,面向“未来”,以最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根本宗旨。常规的检查性评课活动,要以教学常规性要求基准来评价,研究性听课评课活动,要以课题研究目标为导向开展评课活动。整个观课评课活动要纳入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运行轨道之中,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功能。
二、评课的方法
(一)常规性评课方法
1.分析性评价法
评课、分析课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以局部的好或差为果,对照评课标准探源寻根——对具体表现做具体分析,归纳优点、缺点,探究“为什么”或“该怎样”。运用这种评价法进行评议,具体明确,教师易于理解接受,但缺乏整体感,重点不突出,不能概括出整节课的特征。
(2)以整体的成或败为果,探源寻因——从完成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出发,衡量整节课成败与否,由果追因。分析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属并服务于单元和学科教学的目标,所有教学环节、手段、方法是否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实。从现象到本质、从表现到规律,丢开枝节,抓主要的实质性问题,概括出教师教学的突出特点和主要问题,揭示规律,提炼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提出需要集中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法,但操作难度较大。
2.发展性评价法
(1)一分为二
评价的着眼点要放在教学的改进和发展上,评课要反对那种一味恭维,只讲好话、不讲问题,只唱赞歌、不提希望的“捧教”,这只会让人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反对那种求全责备,不谈优点、只讲问题,吹毛求疵、一无是处的“批教”,这只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评课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一分为二,要恰如其分地肯定优点和主流,寻找成功的原因;也要指出主要问题,探讨不足的根源,还要提出改进的办法,探寻努力的方向。
(2)因人制宜
评课要看对象、分层次,看执教者的年龄特征、教学水平,在标准和要求上因人而异,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都有发展。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通过多次观课概括出他的教学特点,并在理论分析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引导他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勇于创新的教师要倍加赞赏,发现经验要帮助总结,发现问题也要予以扶持,鼓励继续探索。对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在否定某些做法的同时,要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设想和建议,使教者学得到、做得到。对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如果问题较多,要分轻重缓急,抓住主要问题,逐步解决;要善于发现优点,积极肯定、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3.差异评价法
(1)突出“导”,倡导“帮”
评议青年教师的课应突出一个“导”字,倡导一个“帮”字。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指导和帮助。评课时,首先要充分肯定成绩,激励他们进取。其次,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清主次,每次帮助执教者解决一两个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那些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又感到棘手的问题,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突出“研”,倡导“争”
对教改试验性的观摩课评议,应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教学改革研究课应采取一支持、二保护的态度。评课时要求大家从共同提高的愿望出发,紧紧围绕教改课研究的课题,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讨论、争辩。一方面总结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使试验不断完善。
(3)突出“比”,倡导“学”
对竞赛课和评优课的评议,应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评课前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评课标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在评比中选优,在评比中总结教学经验,并将评优与推广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研究性评课方法
1.综合评析法
综合评析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为视野,以教学基本要素的构成原理与理论为依据,经过综合分析、归纳之后,做出整体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需从教学全过程需要把握的七个方面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结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基本素养、教学效果和教学个性化等方面进行高度概括性的分析评判。这种全方位评价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优点是全方位整体性强,缺点是各个方面无法详细深入。
另一种综合评析法,是从七个方面中挑出某一个或几个单项做全面分析。如对“教学目标”作综合分析,分析思路是: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准确,教学目标分解与构成是否合适、合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重点中显现,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目标服务,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的程度与目标达成度关系如何,知识巩固、思维的发展、技能的训练等方面是否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再如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综合分析,可从如下几点展开评析: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是否同步、和谐,是否一法为主、多法并用,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能使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安排是否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有所改革与创新,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是否注意发挥其独特的性能和教学效果。
2.专题评析法
专题评析是指评价者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或课题研究中的专题切入进行评课,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评价者之间在评价内容上交叉和重复。综合评析法十分注重整体的分析,即使做某一单项的综合分析,也要将此单项与教学全过程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分析。而专题评析是单项内容的纵深化、细化。
专题的选择可先从执教者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独创之处入手,其次可从评价者自身的优势入手。如果执教者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有独创之处,评价者就可以就“导入设计”作专题评价。大致内容是:执教者导入新课所运用的信息材料和方式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比较成功?符合怎样的教育规律与心理学原理?导入的过程是否流畅、合理?是否与新课的知识点紧密衔接、转换自然?是否符合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等。
如果执教者在板书设计上有较大特色,评价者就以“板书设计”为专题作评价。大体内容是:执教者板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内容是否简练?是否形成结构化、网络化?是否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执教者板书呈现的方法是什么?具体内容是整体一次呈现,还是依次逐步呈现?是教师把握全局逐步呈现,还是在师生共同探究下逐步呈现?这种呈现方法有什么教学效果?这堂课板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探讨等。
3.以果追因评析法
课堂教学追求实际效果,而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息息相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从教学现象中看到本质与规律,突出和强化有效的教学行为。这种方法的操作大体上有如下程序。
(1)验证一下当堂教学效果。一是利用观察法收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情绪、神态和学习气氛等有关资料;二是让学生复述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
(2)将上述反馈的资料与教师上课时的教学程序结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联系起来,做出分析判断。
(3)总结归纳。找出教师成功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哪些比较符合规律?哪些做法不妥当?最后做出总体评价。
4.诊断式评析法
这种评析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的。提出的问题来自教学实践,而“诊断”就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围绕得与失、利与弊、因与果做探讨,围绕是否合理、合适、适时、适度等问题展开。最后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评课的标准
课堂教学的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结合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课堂教学评价走向科学化,增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做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一)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学目标分解的适切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而要向情感、技能、个性和智力发展延伸。
(二)充分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淡化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多种教学材料的主体部分。在评价指标中,对“教材处理”的理解应以学生适应性与需要为前提。
(三)充分认识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同步性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目标导向,更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反对教师中心、只重结果的做法。
(四)充分重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思维训练活动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多向交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五)充分认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同等重要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转向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同等重视,这是教师认知观的一种革命,也是教学目标从知识走向能力的一种标志。即从单纯教“是什么”的知识,转变为不仅教“是什么”的知识,还需要教“怎样做”的知识,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思考与练习
1.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有什么异同?
2.编写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说课包括哪些内容?
4.说课准备的方法与备课方式有什么不同?
5.观课中具体的观察内容有哪些?
6.观课记录包括哪些项目?
7.评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各种评课方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说出它们各自的优点。
实践活动
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
教师组织同学们深入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选择一堂课进行集体观课,要求同学们做好观课记录,课后与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要求中小学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