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

第四节 观课

字体:16+-

观课又称听课或课堂观察,人们仍然习惯称为“听课”。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与学现象,仅靠耳朵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多种感官去接受与收集信息、体悟课堂。可见,把听课改为“观课”更为贴切。

一、观课的内容

(一)观察教学目标实施与教材处理情况

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中虽有规范化要求,但在每堂课的施教中,教师要将其分解细化,要考虑是否在认知、情感、技能和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体现,是否将目标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整个过程。教材的处理主要看教师是否将教材“改造”成可输出的教学信息。

(二)观察教学结构状况

教学结构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安排的有序性、有机性、流畅性;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体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与统一等。

(三)观察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手段为目的服务,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与弱点,因此教学手段既要多样化又不能过于繁杂,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其教学效果不一定最佳。观课中观察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是看其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二是看教学手段使用的效率如何。

(四)观察课堂教学状态

教学状态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整个课堂师生群体的状态。教师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外显性的言行举止。教师的**与成功的愉悦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恰如其分的言谈举止会使教学信息的“输出”畅通,学生易于接受。

根据上述的观课内容,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观课时既要听教师讲,也要看学生的学;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观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流活动。在操作层面上看,观课时主要把握以下两方面。

1.观察教师驾驭教材的个性特点,优化教学的综合能力

教材有它的系统性,又有学科与章节的特殊性。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仅用共性代替个性,以一般取代特殊,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没有风味,学生学得也没有兴趣,结果是教者谆谆,听者藐藐。观课中,总体上要看教师是否从课的类型、教材类型、学生状况出发来处理教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看”。

(1)看课题的铺垫、导入、揭示是否能为解决主要矛盾服务。

(2)看新课是否紧扣特点,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善点拨,引导学生从“是什么”过渡到“怎么样”“为什么”,是否有利于从知识结构的构建到思维的发展。

(3)看讲、练、议、评中是否注重教之以法、育之以能、养之以习,让所有学生动其情、促其思、开启智慧之窗。

(4)看板书结构及其归纳功能是否体现学科与教材的特点。

2.观察学生学习态势

看学生情绪是否饱满,思考问题是否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和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活动时间和相互交往是否充分适当;看学习困难学生精神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师生情感交融状态;看学生各种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创新性;看学生当堂说、练、写、算正确率是否较高;看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

二、观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信息是大量的,它有着多元化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这些信息采集越全面、越系统,便越能客观、公正地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出评价。

(一)观察

1.观察教师

观察的内容相当广泛,由表及里,从表象到内涵、本质、素质都属于观察的内容。

(1)看教师上课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表情举止是否沉着、自然,从容不迫。

(2)看教师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有序,是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演示是否规范、熟练;能否充分利用已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

(3)观察执教者在从铺垫阶段到引入新课阶段是否有衔接点和快速迁移力,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认知桥梁”。

(4)观察执教者新课的授课设计是否有较大的密度,运用较好的教法,在最佳时域内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同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即让学生有观察、动手、交流、思考、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5)观察执教者在巩固阶段是否注意到“多层次”“多角度”构思巩固练习的各种活动,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6)观察执教者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是否准确、系统、全面,教学各环节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

2.观察学生

观察学生课堂上的精神面貌状况,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主动参与程度,注意力集中状态,是否与教师的思路同向,能否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训练,师生关系是否融洽、配合默契,双向多向反馈是否充分等。

3.观察设备、设施

观察教室设备、设施与环境布置等是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倾听

主要指倾听教师课堂语言和学生课堂语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要力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此外,还要注意音量大小、轻重、强弱、缓急的调节,语调抑扬顿挫,节奏与停顿、重音的使用要恰当,在导入、过渡、讲授、提问、评价、小结以及应变语言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教师的语言要与屏幕上的声像、色彩、图像配合默契。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评价者要仔细倾听学生在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交流、评议时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在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思维上有何不同程度的表现。

(三)询问

询问包括询问教师和询问学生。为了在观课后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与学生进行适当询问是必要的。对教师的询问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要以请教、求知、切磋、探讨的态度进行交谈,不宜用挑剔口吻、居高临下的姿态、监督审查的眼光来询问。对学生的询问,其内容主要是听得怎么样、懂不懂,对一些关键内容或练习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如果发现听课对象有过多的“包装”或将已上过的课再上一遍,可以提出诸如“你回答的问题是否事先准备好的”等问题来了解。

(四)核查

核查是指检查教师与学生的有关文字性材料。这是观课后的又一种辅助性方法。如果想要通过观课来全面了解执教者的业务状况,显然较片面。这就要更多地了解、查看执教者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研究成果性文字材料等。另外,对学生作业、课堂笔记、作品也有必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如查看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与频率、针对性强弱、难度系数的高低、作业类型、方式的变化情况、批改方式方法的变化等。若有必要还可做问卷调查、口头测试等。

三、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教学实录,评价者将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主要信息做客观、全面的记载。二是对执教者的教学活动做随堂点评。按照一堂课的进程,观课记录可分为以下十项。

(一)记概况

记本节课的章节题目、听课时间、地点、班级、执教者姓名和单位,记本节课的类型、公开课的性质等。

(二)记过程

记本节课的教学各环节。包括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新课讲授的阶段、层次与方法,课堂师生活动的安排、习题与作业等。

(三)记衔接

重点记录环节与环节之间、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与转折的语言,记知识点的延伸和思维发展、训练的过程安排等。

(四)记时间

记录主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学生上台演练的时间,学生交流讨论或做练习的时间等。时间分配合理与否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五)记备注

记教师课堂语言以外的教学行为、状况,记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频率等。

(六)记点评

在观课过程中,评价者对程序安排、结构设计、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教法与学法的关联性、学生的反馈状况等,都可以在记录本的右侧栏内写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精辟,点出正误、优劣。评价者个人的看法与建议也可在点评中写出。

(七)记板书

执教者的板书,一般采用逐步呈现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一堂课结束时,一个完整的板书也就出来了。板书内容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结构性与系统性。评价者记下板书内容,有利于对课的程序、结构做更全面的分析。

(八)记思想

主要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教学全过程思路的流畅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呈现状态等。

(九)记特色

教学特色是执教者个性的表现。课堂教学特色表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思维训练的创新、独具风格的教态、幽默的语言、巧妙的应答、娴熟的教学技艺等。

(十)记总评

总评是指评价者对执教者做总体评价,评价中要充分肯定成功的一面,也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地方。总评内容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整体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结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等各方面。当然总评记录不可能包含以上各个方面,可以以1~2个方面为侧重点,其他方面略写,更具体的内容在评课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