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

第四节 教学反思的策略

字体:16+-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和视角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行为的反思

在反思中深化对教育行为的认识,超越原有的经验,穿透经验洞察教育的本真意义,在对教育有了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2.对教育信念的反思

教师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信念,它一般内隐于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体系内。教师在反思中,内隐的教育信念显性化,教师能够明确意识到什么样的教育信念在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哪些信念是合理的,哪些有待修正。

3.对教育理论的反思

教学反思重视教师“实践话语”的生成,并不意味着否定教育理论的作用。反思的真正价值在于将教师与实践碰撞出火花的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来。

(二)教学反思的视角

1.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回顾我们作为学生(包括接受培训时的学生角色)时的一些事件、感受、人物,就可以让我们从“别人”的角色来反观我们自己。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学习经历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镜子”。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教学和现在学生的经历联系起来,考虑他们的感受、情绪、思维与行为。回顾我们作为学生的一些感受,可以影响我们喜欢或避免某些教学行为。我们还可以站在现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学生时时刻刻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维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都会反映出我们教学的状况。“学”反映了“教”。我们知道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意味着什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有人主张“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从学生的眼里了解自己的教学,办法很多,如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写学习日记、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等。

2.以同伴的视角来反思

约请同事观察自己的教学并与他们交流和对话,可以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合作学习。我们在下一节将集中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对照榜样教师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里的“榜样”是一种宽泛的理解,他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你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都会成为我们模仿和学习或讨厌的榜样。或者说,正是这些老师的教学影响你形成了潜在的教学理念。回顾这些经历,你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清醒的认识。

3.站在“超自我”的视角进行反思

所谓“超自我”就是有意识地抛弃习惯和成见,以一种全新或另类的眼光看自己的过去。这是教学反思最主要的研究视角,也可称为教师自传的研究。它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教学的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的审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学日记、一段时间的教学回顾、角色模仿演练、教学录像等。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尤其要抓住关键事件。关键事件就是教师生活中重要的事件,教师要据此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关键事件有的是突发事件,有的是平常教学中的事件。抓住这些事件引起反思,往往会是教师捕捉住了自己发展的时机。

4.以专家的视角来反思

教师要争取一切机会,与专家进行对话和交流,进而反思自己。但常见的方法还是通过阅读相应的文献,使我们对一些问题找到与自己不同的解释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用新的方式研究我们自己。反思,不是排斥理论学习,相反倒是认识我们自己的一个角度。

5.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的意见来反思

学生家长最为关心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如学习成绩如何,思想品德如何),学生在校外以及家中的表现,家长都很关注。他们的一些观察、了解、思考,往往是我们教师所难以了解的。所以,通过家长的眼睛来看学生的发展,倾听他们的意见也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不过要注意的是,家长有可能对教育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不甚了解,导致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是教师听取家长意见时要细心分析的。

二、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步骤

1.收集重要的教学事件或经验

描述日常教学中发生的重要或感兴趣的事件,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动机、趋势和教学实际的深层因素。

2.简单明了地加以记载

不加任何的分析与判断,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细节。

3.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般可从理念与行为(操作)两个层次进行反思。行为层次的反思主要是常规的教学技术与班级管理行为的反省,理念层次的反思则是从教学问题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观念、伦理规则以及伴随教学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期待。

4.思索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经过反思,能初步归纳整理出事件背后的各种意蕴,进一步分析其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借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课后笔记

一节课结束以后,对自己这一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哪些地方需要调整等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能静下心来,总结自己一天的工作,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反思成败得失。

3.交流讨论

教师们课后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教学研究

为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教学研究,通过调查、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把握问题的实质和规律,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华应龙)

缘起:“坑人”事件

二年级上册《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世纪版)上有“关于概率的初步认识”——“可能、一定”。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上好这节课。有的研究课我觉得上得有点偏,主要偏在哪呢?主要偏在教学定位。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也就是初步认识可能事件和确定事件,仅此而已。而有的教师上这节课的时候,把“可能性有大有小”和列举可能性的若干种情况都纳进来了。这主要是由不太清楚教材的结构体系造成的。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先让孩子们从装有三个黄球和三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们感受“可能”——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然后再让孩子们从装有六个黄球(没有白球)的盒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感受“一定”——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但事先不告诉孩子们盒子里装的什么球,而是——

师:刚才同学们摸球了,有趣吗?

众生:有趣。(声音不高)

师:现在还想摸吗?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盒子)如果你摸出的是白球,将会得到这个奖品(出示奖品),一个很好玩的小东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举起手,好多孩子竟站了起来。)谁来摸呢?看谁坐得端正!

(指名一男生到讲台前来摸球,孩子的手刚要从盒子里拿出来却被我按住。)

师:他摸到的是什么球?

生1:黄球。

生2:是白球。

生3:可能是黄球。

师:他用上了“可能”这个词,真好!请你拿出来吧。(男生将球拿出,是黄球,孩子们发出一片惋惜声。再指名一女生,又摸出了一个黄球,孩子们又是一片惋惜声。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

师:(再指名一女生)这一次摸到白球了吗?(停顿,让孩子们在脑子里猜测)好,请拿出来。

她摸到的也是黄球,她自己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师:再指名一男生,他能得到华老师的奖品吗?

他拿出来的还是黄球,孩子们有些**。

师:还想摸吗?

还是有不少孩子举起手。

师:有没有人有意见?有没有想法?

女生: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所以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我肯定这一点了。

师:真的吗?你想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吗?

众生:想!

我打开盒子,让学生看到了六个黄球,众生哗然。猜对的同学大喜。我将球一个一个拿出来,最后将盒子倒扣过来,孩子们都笑了。有一男生的声音:“上当了!”

师:上当了?是,这是华老师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众生:不可能。

师:板书,不可能,从这个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球——

生1:百分之百是黄球。

生2:一定是黄球。

我板书:一定。

接着,我又创编了一个看连环画、听故事的活动,让学生用上已形成的“可能和一定”来判断。

出示连环画、画外音:一个公司老板亟须招聘一些员工。于是,他就在公司的门口贴出一张特别具有**力的广告。上面写着:来我公司工作,工资高,每天你可能得到9枚金币。这个广告贴出去之后好多人都看到了。它真是太具有**力了。于是真的有很多人来到公司打工。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该拿工钱的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板提着一袋金币过来,打工的刚想拿,老板说,不许动,要想拿到金币,还得做一件事情——你们把它抛起来掉在地上的时候全部正面朝上,你们才能把这袋金币拿走,打工的人能拿到这些金币吗?

接下来就让学生说想法。

……

男生:如果是和盒子里的一样的话,那些人也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反面。因为我猜测金币两面都是反面。如果在盒子里的话,盒子里有两个字,你也能猜到。

师:让我来猜哪两个字?

男生:(点头),就在盒子里面,你自己应该能猜到,看是看不见,但你脑子里面应该能得到。

师:挺厉害的,盒子里的两个字是什么?

女生:(善意提醒)没有。

男生:(重重地说)坑人。

(全场哄堂大笑。)

师:(放声大笑之后)对,华老师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刚才那个摸球游戏是坑人的!

(全场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

反思与再实践:

回眸“肯定”的女孩

那个女孩虽然判断出了盒子里都是黄球,但她是从前四位同学摸出的情况来判断的吗?不得而知,但从她的解释来看,却是另一个判断过程:“我觉得这盒子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所以,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我肯定这一点了。”或许,这位女孩的思维是两者兼而有之,但她表达出来的却是来自她课堂生活积淀的合情推理,并不是根据摸出的球的情况而做出的“可能”猜想。

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股非常好的潮流,就是我们数学课堂尽可能地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围着自己转,许诺奖给学生卡通玩具;有的老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老师、为学校、为市长“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然而,“图穷匕首见”,忘了兑现,不予兑现,不可兑现。这样,学生们积淀下何种情感呢?

回味“坑人”二字

“有奖摸球”是有意设计的。设计的意图:一是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摸到白球,孩子们会更来劲;二是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可能”的概念,那么他想自己摸到白球的愿望会强烈,未能如愿,就会迫切地做出猜测。原先摸到白球的愿望越强烈,后面“从这样一个盒子里摸出来一定是黄球”体验也就越深;三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西安的“宝马车案”不就是这样的吗?街头摊贩就常有这样的把戏。

不过,我没想到学生会诘问出如此激烈的“坑人”二字。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非常敬佩,他们觉得老师特别高大。可是今天的这个活动做完以后,他们觉得“上老师当了”,他们觉得老师在“坑人”。这样对于教师形象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

如果没有奖,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会说老师“坑人”的。但没有奖又怎样让学生参与兴致高呢?后来想到:摸出一个黄球,就不放进去,然后再去摸的时候,摸到白球的愿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但我后来再想:这样的设计不好,它和后面将讲到的统计概率的游戏规则相冲突。摸球一类游戏的规则是摸出来还要放回去才能再摸。不放回去,样本就不一样了。

我还是不想把“有奖”去掉,那怎么办呢?

想了两天以后,我儿子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我到学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张相片,小商店的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上课时,有意不穿外套。到“有奖摸球”前,我穿上外套,投影那张相片。然后说:“我是这个商店的老板,你看我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还能摸球得奖呢!”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孩子们情绪开始激愤、有意见的时候,要说“坑人”的时候,把外套脱了。“同学们,老师来了,你有什么话想说?”相当于是一次采访,让学生谈感受。一件外套,将老师保护起来,还这类游戏的本来面目。

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这样做了,真有效,没有学生再说“上老师当了”。为什么这么有效呢?这就是一种角色扮演。有没有这种角色扮演,效果就是不一样。有时候一件小小的道具、一个小小的手,其作用是挺神奇的。

后来我又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道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两次摸球的先后次序颠倒一下,还有奖,先摸六个球,再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先摸六个黄球,当孩子感觉“没有白球”“上当了”的时候,老师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对不起,老师拿错盒子了。”不是老师有意而是老师的疏忽。分析、揭示“一定”之后,接着再来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感受“可能”,真把奖品奖出去。

第三次讲这节课,我尝试了新的设计,效果却不好!

这是怎么回事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次序调整后,孩子们没有先摸装有三个黄球和三个白球的盒子,还没有形成“可能”的概念,摸一个球出来会是什么结果,学生心中是无数的。同时事先没法交代盒中球的情况,真有点“盲人骑瞎马”的味道。所以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就不好。

看来还是要先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再摸六个黄球。摸六个黄球有奖但不可能得到,如果后面能再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有可能得到这个奖品就好了。我在思索……

顾盼四幅连环画

回头看看创编的看连环画、听故事环节,挺欣慰。那是费了两天的功夫才编成的,可以达到多个目的:改变题目呈现方式的积极尝试;让学生在饶有情趣的情景下,运用“可能、一定”来进行分析、判断;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积累应对智慧。

再细想,觉得这样一个故事也有不妙的地方。金币落到地上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可能的,只是可能性太小了。这个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能让二年级的学生来认识吗?

有一天,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突然悟出撒贝宁讲的故事可以“拿来”一用。于是,我将录像剪成两段。

撒贝宁:古代有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他和他的手下被敌军追到河边,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军决定拼死一战,但是手下的人都觉得凶多吉少,将军拿出一枚铜钱说:“如果抛出是正面,那么我们就必定胜利;如果抛出是反面,你们就跟着我投河自尽。”

故事播放到这里,挺悲壮的。然后组织学生发表感想:铜钱落到地上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将士们可能胜利,也可能投河自尽。

撒贝宁:结果铜币抛出来是正面,士气大振,他们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最后,将军拿出铜钱给大家一看,两面都是正面。

再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分析:如果两面都是正面,那会怎么样?一定是正面。

这样,用一个现成的故事,把“可能”“一定”很好地串起来。

感悟: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刷新”

面对变化不居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反思之后当以再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得通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反思之后要学习。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

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融合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资料来源:摘自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222页。)

思考与练习

1.与学生相比,教师学习具有什么特点?

2.从广义来说,教师学习的方式有哪些?

3.通过学校图书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阅读书目。

4.教学反思的内容和视角有哪些?

5.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实践活动

制订专业阅读计划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二节《中小学教师阅读地图》的内容,了解里面所列出的书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制订一份大学期间的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