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

第三节 教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

字体:16+-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教学达到更优化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发展的活动。对于反思的概念,我们要全面把握。有一些认识,对反思的理解很肤浅,甚至是误解,需要澄清。

(一)“反思就是冥思苦想”

反思不是一般性的思辨性的思考。它是对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反身性的,思考回到自身。第二是反思引起教学行为的变化,而不是纯思辨。反思与行动相联系,或者说反思是对自己的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反思与行动密不可分。

(二)“反思就是自己独自思考”

这也是错误的。我们强调自己要做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强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不排斥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相反,我们认为,反思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不必再学习理论”

虽然,反思性实践强调从个人的经历中学习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教育文献的学习。反思是根本,教育文献为我们的反思提供新的视角,为反思服务,而不是代替我们的反思。反思往往带有我们独特的个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其中的一般与普遍的因素;正因为理论的这种品格,可以发展起我们看待事物的多种观点,从而丰富我们的反思。

(四)“反思只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这种认识把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这样反思就很可能丧失批判性,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反思实质是对教师全部生活方式的审视,而不是把反思的基本内容限制在教学技术和班级组织的技术问题上。从其表面看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实质是要深入教育领域、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育智慧的源泉。斯坦托姆说:“我们已经注意到,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搭建起感性与理性的对话桥梁,教师借助于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感性经验,用理论来进行梳理、整合,把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联系,使教学活动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丰富个体的理论知识,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意识,明确教学反思的目的,并尽快地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反思正是以教师的实践为源头、为内容、为线索,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研究的形式,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意义”、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构筑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历程。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学实践走向教学理论,由教学理论引导着教学实践,不断地超越自我,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固守在教学实践一线32年,写了32年的教学日记,记录了32 年的人生经历和专业发展轨迹,在记录中成为一代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