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成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字体:16+-

故事三:1985年的秋天,学校能容纳500多人的大礼堂内挤挤挨挨,来自全省的教学骨干正在听我执教的古诗《春望》。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我补充了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我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诗歌打动了听课的教师,我的教学也同样感染了听众。

课毕,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春望》是我第一堂赢得广泛声誉的公开课。课毕,我静坐反思,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一、教者对教材的深入把握。我先后参阅了10多本有关书籍,研究了杜甫的诗歌风格,查阅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我还深入地研读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甚至为了吟好这首诗闭门练读了两天。二、教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学设计。对比式教学是大处着眼。而何处讲解,何处设问,何处吟诵,何处留下空白这是小处着手,正因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教者入情入境的渲染、描述、吟诵也是这堂课成功的保证。“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同样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我仿佛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

故事四:1988年年底,江苏省举办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作为镇江市代表参赛,执教的课文是课外读物,著名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我面对斯霞、李吉林、袁浩、顾美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评委,沉着地走上讲台,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大字:小溪流的歌。返身问:“同学们,小溪流是什么呀?你看到过吗?”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用黄笔在黑板上画了几座山峰,然后用蓝笔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流。随着教学的进程,黑板上依次出现了枯树桩、小村庄和小河、海洋。学完课文,黑板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小溪流从小到大的彩色图画及相关文字。我的课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赛后,江苏一家权威刊物这样评价:“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以及与学生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权威刊物的评价把我的课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我追问自己:艺术是什么?语文教学的艺术又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从此,我走上了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道路。我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我研究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探索如何朗读后留空白、设问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我研究教学设计艺术,强**学设计应有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张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我研究教学**的艺术,讲究逐层递进、层层剥笋、众星拱月、跌宕起伏。我研究教学细节的艺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出人意料。

潜心研究教学艺术使我在1989年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又荣获一等奖。我这个县城的青年教师,从此走向了全国语文教学的大舞台。

但是我很快发现我的教学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呢?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详细教案,我在此地上课很生动、甚至很轰动,而到彼地却可能上得很沉闷、甚至很吃力。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有一阵,我谢绝了讲学邀请,重新静心反思、潜心学习。有同事和我开玩笑:“孙老师,你已在全国获得一等奖了,难道你还要到联合国去拿奖吗?何苦和自己过不去呢?”是呀,在别人看来,我仿佛已功成名就,可以歇一歇喘口气了。但是我一歇下来,几天不看书,几天不研究语文教学,心里就感到空得慌、闷得慌。看来我和语文教学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已溶进了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苦修,我发现自己追求的原来只是教师所谓的教学艺术,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问我没有去问,而去琢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不去研究,而去琢磨如何“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学习方法不去考虑,而去琢磨教师如何运用巧妙的教法让学生学得有趣……反省之后,备课我再也不“闭门造车”“运筹帷幄”,更多的是走近学生,倾听童声。

倾听儿童的问题,倾听儿童的见解,倾听儿童的心声。走进童心,让我的教学又走入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