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语文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1]

字体:16+-

王栋生

课堂教学应当体现教学个性

课堂教学应当体现教学个性,还是课堂教学应当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关于这一点,仍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如同我们的教材体现了统一的教育意志一样,课堂教学也应当体现统一的意志。一位教师,在他走上讲台之后,就不应当再有“我”,他必须完成指令性的教学任务,他不但不应当发表个人的见解,而且他的教学法也必须服从统一的原则。

这种观点,在“文革”时期是不需要解释的,作为一种“迷信”,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也没什么人敢触及;可是从人文角度看,从教学的实效看,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看,从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看,这种观点却是近于野蛮和愚昧的。

近年来,有机会看了一些同行的教案设计。很奇怪,这些教师年龄差距大,学历有高低,性格各异,教学对象也不同,可是他们竟能备出一样的课来,他们对复杂的问题却有着同一种认识,甚至用同样的语言去表述!在这里,教师的作用被弱化了。我不是危言耸听,如此下去,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有可能被机器所取代。

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大力提倡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体现着教师的独立思考精神,体现着教师的学养。没有教学个性,谓之教书匠,谓之“传声筒”——当然,有过那样的时期,教师也往往以自己是“传声筒”而自得,最后则变得麻木了。一位教师的课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就如作家的创作没有个性一样。不同的是,你可以不读这位作家的大作,但是一个学生却不能不坐在课堂上接受文化教育,他甚至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

教书与唱戏不同。教师不同于艺人,艺人为立足江湖,师承名角,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连一个眼神、一个身段、一个动作、一句唱词,都以“学得像”为最高境界,就连时下的通俗歌曲演唱,青年歌手往往才唱了两三句,观众的掌声就响起来了。为什么?也是因为“像”——腔调像第一位唱这首歌的人。

有的地方教育管理者观念滞后,管理过于具体,结果死水一潭。我在某校听到教务主任介绍经验时说“教案必须统一”,有的学校还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检查也罢,问题出在那个标准:格式不对、不全,统统不合格。有些学校,教师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经过思考,完全照抄教参。有的学校领导在检查教师的教案时,如果看到一篇课文只写了一张纸,就会有“不认真”的印象,似乎只有写出了洋洋万言的详案(往往是废话堆砌),才算是下了功夫。在这种情势下,为了切身利益,教师不得不“媚俗”,逐渐地就会失去自我,把课上得符合“要求”,真正做到“照相式的准确,机械式的精密”。由此可见,“统一”“标准”之类的束缚,是造成教学“失真”与浅薄的主要原因。

评价体系不科学,也是导致教学丧失个性的原因之一。这往往表现在评价本身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上,如不承认教学个性的作用,不承认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生命,无视实际教学效果,无视学生的接受意识。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师,要有勇于审视自己教学得失的气度,要经常想到如何激活自己的教学:我能不能每节课都给学生一点自己的东西?我的这一节课上有几句话是经过自己思考的?我的这一教案全是自己设计的吗?

教学个性还体现在备课和上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课,既学到了学科知识,又受到了思想品格的熏陶,“语文”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素质构成的一部分。我在和一些校友交谈时,发现一种令我不解的现象:有许多校友,才毕业几年,已经记不得任课教师的姓名,甚至记不清大致模样,更记不得他们说过些什么了;而有的校友毕业二三十年后,还能记得教师上课时的神态,记得他们说过的话。有人清楚地记得某位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情不自禁地落泪;有人记得自己的语文教师上课时脱口而出说了一段英文,字正腔圆,倾倒全班;有人清楚地记得某位教师把《五人墓碑记》讲得一赞三叹,令人拍案叫绝;有人清清楚楚地记得,某教师在说到教参所归纳的某篇课文的观点时,激愤地说:“我不同意……”

教师的课令学生终生难忘,绝对不是靠一堂公开课之类的“表演”能做出来的,教学魅力靠的是教师的个人学养,而不是靠“表演”。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教学风格,而且取决于他的教学观念。从理论上讲,同样一篇教材,即使大方向基本一致,仍可以出现无数种认识上的差异。俗话说,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莎士比亚不愿意也不行。开放的、保守的、封闭的、肤浅的、深刻的、睿智的,等等,学生会对不同教师的课做出不同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在若干年之后会显示出它的公正性。人文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一辈子”,那种急功近利的评价会使教师丧失自我。

[1] 王栋生:《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载《河南教育》,2001(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