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学校的附属建筑是指教室、运动场地以外的各种工作、学习、生活用房和交通空间。包括校门、围墙、传达室、走廊、楼梯、厕所等。
在细节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当代学校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些方面,除了整体布局以外,附属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最具有表现潜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这类建筑元素得当与否,除了影响到自身功能发挥以外,还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建筑形象和学校文化形象。学校附属建筑设计和施工粗糙,特别容易给人造成学校建筑“砖灰瓦,没文化”的感觉。
一、校门
校门是学校的脸面,是学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校领导的更迭,校门是最经常被翻建、改建的学校建筑,校门内外的景观也经常被随意改动,以致不协调的情况经常出现。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建筑美学思想的校门建设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校门的形式和色彩要与建筑环境协调。校门是学校建筑中的单体,但是又通常是最有场域性质的建筑物,人们总是把校门与它附近的学校建筑及场地连带在一起观赏的,并与当地的建筑特征和文化特点相联系。校门建设要根据周围建筑环境确定主题,然后进行设计和施工。一般来说,中小学校门及其周边环境建设要围绕温馨、严谨和宽松的主题方向考虑,给学生愉快、关怀、轻松和整齐的感觉。为了实现这个主题方向,校门不宜追求豪华,其造型和质地应该配合学校的历史和学校建筑的整体格局。前庭植物和装饰性建筑不宜过分饱满和复杂,尤其当前庭狭窄的时候,更应当多做精细美化的工作,力求以简洁增强校门区域开阔的感觉。
(2)保证安全。校门及门垛要坚固,考虑防风、防震经受其他外力冲击的要求,以确保师生和过路人员的安全。
(3)节约成本与追求美观相统一。追求新意和美观是校门建造和维护的永久目标,但是这种追求应当与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优良的性价比相一致,特别防止建造奢华不当的校门。
二、围墙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校倡导仿效国外不建造围墙,或者以周边绿化代替围墙。围墙建设与否应当与地方治安环境以及学生管理状况紧密联系。总体来说,为了防止万一发生的安全事件,建造围墙比较稳妥。围墙的其他三种作用是:明确学校土地产权或者使用权范围,防止其他人的不当侵权;减少噪声或者其他外部活动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纪律性,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建设围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围墙高度一般不能低于两米。为了减少噪声干扰可以适当加高,但是过高就不经济了。
(2)城市学校周边紧邻的居民楼住户与学校之间可能在声响、视觉上相互干扰,学校可以在围墙之内或之外植树,以高大树木作为学校围墙的补充,加强学校视觉环境的独立性和发挥阻挡噪声的作用。
(3)保证围墙坚固和安全。围墙建设除了地基要牢固外,墙厚要达标,水泥材料也要保证质量,农村地区学校围墙建设要对施工人员的资质、使用的材料和工程进展加强监理。
(4)在保证安全功能的基础上,学校围墙的结构应当有所创新,内外墙体适当美化,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学校影响。
三、门厅
教学楼的门厅是学校建筑中的交通枢纽,它外与学校的大门、操场相联系,内与走廊和楼梯相通,是学生上下课汇集的地方,在特定时间人流量大,方向交叉,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对于门厅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自身的各个细节要素以及门厅附近的各种屋室群楼。
(1)门厅应该适度宽敞,门厅和走廊要直通,一般不要设置廊柱、二门和屏风,它们之间的楼地面不宜设台阶,以有利于人流集散通行和短暂停留。
(2)门厅的交通线路尽量简洁,厕所,楼梯口最好不要靠近门厅,避免造成短时聚集效应,妨碍人员流动。
(3)门厅应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
(4)门厅入口处应建有较大的雨篷,其作用除了供出入者暂时躲避雨雪外,还作为人员疏散的缓冲地带。
四、走廊
走廊是学校楼房建筑中利用率最高的交通空间,除了用于行走之外,学生在课间的沟通和交流,小学生的课间小型游戏、户外活动时躲避风雨以及各种壁报展览都会在走廊中进行。当代学校建筑十分注意改进走廊设计,满足学生多种活动的要求。根据走廊与教室的关系分为内廊和外廊两种。内廊有教室设置于两边的中内廊,单面教室外部设置的封闭的外内廊。外廊是单面教室外部开放的走廊,这种设计有利于教室通风和学生的课间活动。
(1)走廊的宽度。传统上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普遍规定走廊宽度在1.8~2.4米之间,但是20世纪后期,教育界和建筑界认真研究了中小学学生发育和活动的特点以后,建议加宽走廊宽度,我国的学校建筑标准就反映了这种变化,规定外廊或单内廊净宽不应小于2100mm,中内廊净宽不应小于3000mm,办公用房的廊宽不应小于1500mm。实践中,一些学校的建筑设计还局部将外廊加宽到3000mm以上,给学生当作游戏场地。
(2)走廊的长度。从安全疏散的角度看,走廊长度应当理解为两个楼梯之间的距离。为了防火、防震时的紧急疏散迅速,以及考虑通风质量,走廊不宜过长。
(3)走廊栏杆的高度。为保证学生身体发生倾斜时不致从楼上跌下,外廊的栏杆高度应达到学生身体的胸部,大致是平均身高的70%。根据2006年国内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汕头、昆明)中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在13至18周岁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62、164、168、172、171和17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8、159、159、162、161和160厘米,按照这些数据,教育部颁布的走廊栏杆高度标准为“净高不应低于1100mm”是恰当的。
(4)走廊设计应考虑学生休闲的需要。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走廊一头或长走廊中部,以一定空间建成小型休息空间,配置椅、凳,辅以简单花草美化环境,作为学生课余谈话或小憩的空间,更显得人性化。
(5)走廊地面要采用防滑材料。
四、楼梯
楼梯是教学楼的纵向通道,联系教学楼门厅的楼梯是主楼梯,其他是副楼梯。楼梯是学校建筑中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之一,对于楼梯的设计要考虑在危机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保证紧急疏散时师生能够顺利通过。楼梯的建设涉及位置、数量、宽度、坡度、形式等几个基本要素。
(1)楼梯数量。楼梯设置的数量要考虑楼层耐火等级,中小学教学楼一般为砖混结构,1~3层耐火等级为二级,4层以上耐火等级为三级。根据学校建设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规定,如果教室或办公室位于两个楼梯之间,2~3层从房门出口到楼梯口的距离不能大于35米,4层以上不能大于30米。如果教室位于袋型走廊(只有一个出口的走廊)或者普通走廊的两端,2~3层房间门口离楼梯口距离不能大于22米,4层以上不能大于20米。一般来说,除了特殊安排,各楼层都不应只建一个楼梯。
(2)楼梯的形式。中小学生好动,喜欢把楼梯当作游戏工具,为了保证安全,楼梯应采用折跑楼梯,不宜采用螺旋式楼梯和扇形楼梯,因为这两类楼梯踏步宽窄不一,容易发生危险。也不宜采用三跑楼梯,它与螺旋式楼梯一样要形成梯井,中小学生在向下俯视或骑坐楼梯滑动游戏时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如楼梯有梯井,其净宽度不宜大于200mm,已经建成的楼梯梯井如果大于200mm,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3)楼梯的宽度。楼梯过窄会发生人流拥挤;在紧急情况下,过宽也会发生争抢道路的混乱现象。中小学教学楼楼梯每跑最大净宽不宜超过2200m,供四股人流通过;每跑最低宽度不能低于1100mm,供两股人流通过。
(4)楼梯的照明。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除了安装电灯以外,最好配置应急灯。
(5)楼梯栏杆。楼梯井的室内楼梯栏板或栏杆的净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栏板或栏杆的净高度不应小于1100mm。顶层楼的栏杆应高于1200mm,以确保安全。栏杆的形式不宜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五、厕所
根据笔者调查,中小学学生每个学习日在学校上厕所平均2.5次,比较集中的时间顺序是上午第二节课后、中午休息和上午第三节课后。学校厕所使用的特点是使用时间少,利用率低,但是使用人流集中,急迫性大,所以厕所管理和使用问题是一个学生意见常在,又最难解决的问题。这里有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也有建设时面临的资金和地区公用设施建设等问题。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学校厕所应当更加科学地统筹规划。
我国学校的厕所基本分为两种:旱厕和冲水式厕所。前者是在便坑下建粪池的模式,整个系统是直接向外部环境开放的,缺点是臭味大,易生蝇蛆,多使用在给排水系统不发达以及缺水地区的学校。冲水式厕所是便器使用冲水设备冲洗,与化粪池相连,系统通过管道封闭,卫生而且安全。凡有给排水系统公用设施的地方,学校应设室内水冲式厕所。但是由于我国是缺水国家,能否对于旱厕加以改造,值得研究。
建设学校厕所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1)厕所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厕所设置位置的原则是不要放在人流密度过大和多条路线交叉的地方,该位置易于通风。根据走廊长短、每层楼学生的数量,小学某层楼是否是低年级学生的的班级,确定厕所的位置和数量。走廊很长的楼层一般班级数量大,学生去厕所的距离长,应该考虑设置一个以上男女厕所,小学低年级班级楼层应当设置一个男女厕所。设置的形式可以是男女生厕所各置于一端、楼层两端各有两个并列的男女厕所、分层分别设置一个不同性别的厕所、在楼外不远距离设置厕所。教师厕所与学生厕所分开。
厕所应该远离教室,离餐厅应该在30米以上。
(2)厕所的便器设置。男生厕所按每40~50人设置一个大便器,按每40~50人的标准修建1米长的小便池,女生按每20~25人设置一个大便器。大小便池要设置冲水设备。
(3)室内厕所应在适当位置设污水池、地漏、洗手台,应该安装排风扇,清除异味。
思考题:
1.当代学校建筑的价值追求有哪些新发展?
2.当代学校建筑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包括了哪些内容?
3.学校建筑管理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4.什么是人体工学?学校建筑主要关注人体工学的哪些基本内容?
5.制订学校建筑计划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6.学校教室建设要把握什么基本要求?
[1] 这种区分见张宗尧、李志民主编.中小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30
[2] 巴塞尔在《教育设施》一书中,指出在希腊化和罗马时代的早期,教师向他的寥寥数个学生讲学的地点就在室外环境中,特别是在公共建筑的外面以及大树和屋檐之下,也就是说,它仅仅是师生可以用来集合的地点。《庄子·渔父》篇和南宋绍兴年间孔子47代孙孔传作《杏坛记》中记载了孔子在曲阜设杏坛讲学的事情。在曲阜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有一座前有四棵杏树的建筑,相传这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据考证此为讹传,杏坛应建于北宋。但这个传说也侧面印证了人类文明初期并无专门的学校建筑的结论。
[3] 汤志民.台湾的学校建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3
[4] 罗伯特·鲍威尔.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 转引自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84
[6]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9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