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制订观察计划

字体:16+-

在确定了观察的具体问题后,要根据研究需要制订观察计划。观察计划涉及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地点,时间、时长、次数,方式、手段,效度,伦理道德问题。[1]

(一)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

这涉及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计划观察什么?要对什么人进行观察?计划观察什么现象?观察的内容是什么?事实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时,研究者必须要思考为什么要对这些人、事、物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这些可以回答什么问题。

(二)时间、时长、次数

观察的时间是什么?一次观察的时间有多长?观察多少次?这都是要事先回答的问题。因此,研究者要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观察的时间、时长与次数。比如,进行一个有关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研究者可能选定在每天正式课程结束后和期中进行观察,因为这时是课程活动比较集中的时间。

(三)观察的地点

这涉及以下问题:打算在什么地方进行观察?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与被研究者有多远的距离?这些对于研究结果有什么影响?

(四)观察的方式、手段

这涉及以下问题:观察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参与式还是非参与式?是否需要录像?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五)观察的效度

这涉及以下问题:观察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研究的效度?如何提高效度?

(六)观察中的伦理问题

这涉及以下问题:观察中可能会涉及哪些伦理问题呢?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让研究尽可能不打扰被研究者的生活与文化,又同时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呢?和被观察者的关系是怎样呢?这样的关系如何影响观察的结果?

可以看出,在准备观察前,需要研究者深入地反思有可能影响观察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1]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