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如何记录

字体:16+-

(一)记录及其重要性

在观察时,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与可能性,利用录像、录音等设备;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越完善,数据分析越容易。

(二)记录的程序

观察记录的程序主要依据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地点、时间与使用的工具及个人习惯而定。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画一个现场的空间格局图;其次,按时序记录观察活动,记录尽可能完整、具体(深描);最后,在观察结束后尽快补记、整理。

(三)记录的格式

质性研究中观察的记录格式往往比较灵活,因人或因研究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基本原则是清楚、有条理、便于今后查找。记录格式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首页写明观察者的姓名、观察内容标题、时间、地点、笔记的编号和名称,段落不宜过长;使用大纸,留有大量空白,便于今后的补录、评论、分类和编码。记录格式往往因人或因研究的具体情境而异,并不统一、固定。常用的观察表往往包括事实观察部分与个人的分析部分,举例如下(见表9-1、表9-2、表9-3):

表9-1 常用观察表举例一

续表

如果用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还可以加入方法笔记,即观察者观察时所用的具体方法。

表9-2 常用观察表举例二

陈向明(2001)引用前人的研究,建议将现场观察笔录分为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1]

①实地笔记,专门用来记录观察者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性的内容。

②个人笔记,用来记录观察者个人在实地观察时的感受与想法。

③方法笔记,记录观察者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④理论笔记,用于记录观察者对于观察资料进行的初步理论分析。

陈向明在书中举了一个事例,即研究者在一所大学的食堂里进行观察时所写的实际观察记录。

表9-3 常用观察表举例三[2]

续表

无论如何记录,一般来说,如麦瑞尔姆指出,现场笔记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①对情境、人物和活动的文字描写;②对人物言语的直接引用或至少写下其本质意义;③观察者的评论。[3]

(四)记录的语言

观察记录的语言要力求具体、清楚、实在。具体指不要用抽象、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词语。实在指避免使用文学语言、成语俗语、套话、学术行话。例如,“教室里十分吵闹,学生们无心向学”,这个观察记录的语言过于概括,可以清楚地记录为“在这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里,有近50名学生,后座的6名学生在大声讲话,走来走去,互相推搡……”,然后在个人笔记部分说明“我感觉学生们无心向学”。

(五)观察者的反思

研究者在观察时往往来不及记笔记。研究者除了进行描述外,还要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到与听到这些事实的,自己在观察中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这些可写在个人思考(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中,或写在事后的备忘录中。

观察者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

①观察者的推论:观察者应将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

②观察者的情绪:观察者的情绪可能会影响观察的效果和内容。

③观察者的叙述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记载。例如,对自己的前设、思维方式、立场、个人背景,自己的心路历程、困惑、挣扎,伦理道德问题等做进一步的思考。

【案例】

研究实例[5]

张爽进行了一项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师信念改变的研究。这一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者和受访教师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言行。由于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在操作层面上,研究者也可以随时问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这种观察按观察的场景与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内(观课)观察及课堂外(集体备课、教师培训、学校会议等)观察。观课前会先粗略了解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观课时会细致观察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提问策略、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观课后,就上课的情况进行课后的访谈。通过观课及课后的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平台,通过双方共同的经验,来深入讨论教师的想法。陈向明认为参与式观察特别适合应用于当研究者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局外人”与“局内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当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宣称的信念不一致时,研究者可以更确切地推论出教师真正的信念。

教师的信念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也受社会脉络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信念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人,还要了解他的行为所处的环境脉络。除了课堂内的观课外,研究者还在不同的场景进行观察,包括教员室里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时教师的互动及其他场景(如食堂等)下教师非正式的交流等,以此来了解学校教师之间的文化。这些观察都通过每天的实地观察笔记及反思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课堂观察的资料和访谈资料结合起来考虑,这样才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例如,从A校的实地观察中,研究者会了解到A校教师之间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和相互合作,从而发现学校文化与微政治会对教师的信念变化历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参与观察

2.非参与观察

3.隐蔽观察

4.公开观察

5.结构性观察

6.非结构性观察

二、简答题

1.参与式观察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2.非参与观察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3.结构性观察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4.如何设计观察提纲?

三、实践操作

每4~6名同学组成一组,每组成员到某一指定观察地点进行至少半小时的观察,并做观察笔记(时间、地点、观察对象、内容等),写个人备忘录以及小组讨论后的想法。然后小组成员就观察活动进行口头上的讨论和交流,以书面形式提交个人观察笔记和个人观察备忘录。

【推荐阅读】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莎兰·B.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M].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 Wolcott, H.F..Postur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In M.D.LeCompte et al.(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92.

[2] 莎兰·B.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M].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Gold,R.L..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J].Social Forces, 1958:36(36).

[5] Silverman, D..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M].London: Sage,1993.

[6]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Hammersley, M., Atkinson, P..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M].London:Routledge, 1995.

[8] 张爽.中国大陆统整课程的教师信念:两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7.

[1] 转引自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

[2] 转引自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9~140.

[3] 莎兰·B.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M].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8.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9.

[5]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