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访谈中的提问

字体:16+-

访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自然地进行访谈,访谈时的问题要依据情况灵活应对,但也有一些基本的提问类型。按陈向明的分类,访谈的问题分为开放型问题与封闭型问题、具体型问题与抽象型问题、清晰型问题与含混型问题。[1]

(一)提问的类型

1.开放型问题与封闭型问题

开放型问题是一种非限定性的回答式问题。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受访者做出多种回答。这种问题通常以“为什么”“如何”“什么”之类的词语提出问题。例如,“您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呢?”“您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的?”

封闭型问题指的是那些对受访者的回答方式与回答内容均有严格的限制,而其回答往往是“是”或“不是”的问题,因此,封闭型问题也称为“是否问题”。例如,“你赞成开设校本课程吗?”“你喜欢你的专业吗?”“你们有开设校本课程吗?”

封闭型问题的备选答案是访谈人员事先设定的一些标准化的答题选项。这些选项一要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不能交叉;二要尽可能穷尽访谈目的所涉及的各种现象;三要意义明确,不能似是而非。

很显然,封闭型问题不仅在形式上对受访者的回答有所限制,在回答上也限制受访者的思路。由于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半结构式、非结构式的访谈中,封闭型问题要尽量少用。因为一个开放式的访谈,其目的就是深入地了解受访者对于某一研究问题的看法,开放型的问题可以让受访者更灵活开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有的封闭型问题,往往带有提问者个人的定见,有意无意地将提问者对事物的看法强加给对方。

例如,当访谈一位教师,提出“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是权威型还是民主型?”,那么事实上,这个问题把教师的类型只分为“民主”与“权威”,让受访者在其中进行选择,而受访的教师可能并不会以这样的分类来描述自己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同时,受访的教师对于“权威”与“民主”的理解也可能与研究者不同。这样的提问也就无法很深入地了解到受访者是一位什么样的教师及他的教育信念与方式如何。

2.具体型问题与抽象型问题

从访谈问题所期待的回答来看,访谈问题还可以分成具体型与抽象型。前者指的是那些了解具体事件(特别是事情的细节)的问题,如“你们昨天公开课是如何进行的?都来了哪些人?评课时都说了什么?”等。抽象型问题则对期待的回答具有较高的总结性与概括性,如“你觉得你们的公开课有什么特点?你们的公开课对老师们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公开课应该如何开展呢?”。这样的问题与具体型问题相比,不局限于对某一事件的细节、过程、情境的描述或回忆,而是需要受访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概括、总结,抽象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什么时机应该问具体性问题?什么时机该问抽象型问题呢?当研究目的是了解一个事件的过程或受访者本人的生命历程时,访谈者应尽量使用具体型问题。因为抽象型问题往往经过受访者个人的理解与概括,不能保持事件本身或受访者本人所亲历的细节、情境与过程。

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研究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是从研究的问题与目的出发,有时需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获得具体真实的数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例如,当研究者想了解教师对于校本课程有什么看法时,我们一开始提出抽象的问题,可能使教师难以回答。或者研究者只是得到受访者一些比较正式或官方的回应,如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等。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的具体问题入手,例如,“你们最近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校本课程?”“你们是如何设计的?”等,再慢慢问一些抽象的问题,例如,“你觉得这个课程好在哪里?困难在哪里?”。通于采取一些迂回的方式来获得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真实想法。

3.清晰型问题与含混型问题

从语义清晰程度来看,访谈问题还可以分为清晰型问题与含混型问题。清晰型问题是语议结构简单明了、意义单一、容易被受访者理解的问题。含混型问题指的是语义结构复杂,承载着多重语义甚至可能带有提问者个人定见的问题。例如,“你对你们学校和教师感觉怎么样”,这个问题事实上包含两个问题,对学校的感觉与对教师的感觉,这样的问题就是包含着多重语义,令受访者难以回答。另外有的问题可能带有引导的作用,如“你考试没过,老师对你的态度有什么改变”这个问题中,研究者似乎假设教师的态度一定会有所改变,这个问题就含有研究者先前的定见,会影响研究者的回答。因此在访谈中,要避免提出含混型问题。

4.其他分类

有学者将访谈问题分为假设性的问题、树立靶子的问题、理想状况的问题、解释性的问题。

假设性的问题:询问受访者在特定情境下会做什么,通常用“如果”“假设”等开始。

树立靶子的问题:引导受访者思考相反的观点。

理想状况的问题:请受访者描述一个理想情境。

解释性的问题:对受访者说过的话提出一个试探性的解释。

这一分类从另外的角度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提出访谈的问题。

(二)访谈提问注意的问题

1.问题先易后难、先简后繁

一般来说,访谈时可以采用漏斗式逐渐聚焦。访谈初期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建立关系的重要时刻。访谈可以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开始,打下访谈的基调,这时不宜问一些复杂或过于敏感的问题。总体说来,访谈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这样的过渡,让受访者有一个接受与适应的过程,让受访者也容易回答。随着访谈关系的建立与深入,再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这样受访者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2.访谈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衔接自然、流畅

访谈时应当有一条贯穿访谈全过程的线索来连接一个个问题。访谈者最需要做的不是坚持按顺序问完访谈提纲上的所有问题,而是用心体会受访者,共情般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3.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引导

由于访谈的深入问题的开放性,受访者可能会越说越多,出现跑题现象,这时研究者需要适时转换话题。在这种情况下,访谈者应该尽量转换得自然,可以使用一个过渡性问题。例如,希望受访者讨论一项对新的课程改革的看法,可是在访谈过程中,受访的教师一直在谈论班上的一个学生如何不听话,这时可以用提问适时过渡,如“这个学生给您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这项改革对您来说有什么挑战呢?”。如果一时找不到这样的过渡,你也可以用“您讲得很有意思,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想问您另外一个问题……”。这样转换问题,受访者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研究者也可以把握好访谈的节奏。

4.保持客观公正

问题的提问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对被访者的答案进行诱导,也不要夹杂带有情感的字眼。

5.语言表达方式要恰当

提问的语句越简单越好。提问的语言应通俗化、口语化,避免使用学术术语、书面语言或“官话”等。此外,访谈者要根据被访者的特点,灵活掌握提问的语速与语气。

[1]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