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除了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还要根据受访者的回答适时追问。追问是由访谈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而追加的问题,追回的问题应有利于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追问一般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访谈者需要被访者更详细的回答;二是访谈者在被访者的回答中得到了未预期的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就此展开更加深入的交谈;三是验证访谈者是否正确理解了被访者的回答。下面是有关教师压力研究的一部分提问:
研究者:觉不觉得累?
受访者:确实非常累。
研究者:能不能说一下怎么累?
受访者:……
在本例中,当受访者表示很累之后,研究者适时地追问受访者,请他描述一下究竟是怎么样的“累”。这对于理解教师的压力,特别是理解教师压力的要素、来源、原因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追问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的思想,深挖事情发生的根源及发展的过程,是开放型访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提问手段。
追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追问要把握好时机
一般来说,追问都在访谈进行中,而不是在开始的时候。访谈初期,研究者与受访者正处于建立关系的重要阶段,访谈的问题也相对简单结构化,受访者也没有表达出太多的观点。随着访谈的深入进行,受访者提供的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因此,研究者要认真倾听,对于不清楚的细节进行追问,如“刚才您说学校经常比赛这些活动,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因为我不是很了解”。
(二)追问不及时,需要再利用后期访谈再追问
当追问的内容有可能涉及研究中重大的概念、观点时,要在访谈进行中及时追问;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一时机,可以之后再利用后期访谈的机会再追问。
例如,进行一项有关教师校本教研的研究时,当教师谈到教师的角色应当是一个“学习者”而不是“专家”时,这个观点事实上涉及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对自身角色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这时研究者要适时地追问,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教师是如何理解自己在校本教研中从“教师”到“研究者”这一身份的转换的。
(三)追问不仅要适时,还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访谈者向受访者追问问题的合适程度。研究者在追问时要考虑到受访者的感情、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及所追问问题的敏感程度。例如,当进行一项有关学校改进的研究时,当一位教师谈到学校同事之间的支持不多时,研究者很想了解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是影响学校改进的重要因素,但是这时研究者要避免正面追问同事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如在学校长时间观察,或者待双方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再通过迂回性的问题进行了解。
(四)追问的具体策略
追问不仅要适时适度,还应将自己的“前见”悬置起来,全身心地倾听对方谈话。在倾听的时候,访谈者应对对方使用的词语保持高度的敏感,发现了重要的词语、概念或事件之后需要记下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