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定性分析的过程

字体:16+-

虽然质性资料与量化数据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分析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分析过程通常包括资料的整理、分析、解释三个步骤。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质性资料的分析通常在首次获得资料后就开始了。质性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及时分析资料,形成认识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发展。

沃克特(H.Wolcott)提出质性资料转化的策略:先对原始资料进行“深描”,通过细节呈现本质和文化回声;继而对资料中隐含的有据可依的主题、特征及主题之间的模式化规律进行分析,将它们系统、有序地呈现出来;最后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解释,达到理解的目的。[1]这个策略实际上就是质性分析的过程。

(一)质性资料的整理

这是资料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资料是分析的内容,能否通过初步的整理将资料的特点及其意义显现出来,决定了后面分析的质量及其结论。质性资料的整理包括筛选、转换及分类。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根据多多益善的原则尽可能收集完整而全面的资料,这些原始资料中可能存在错误或不相关的资料。筛选就是将这些与研究无关的资料或者错误的资料进行剔除,保留有效的研究资料。转换指将图片信息与动态形式的资料信息尽可能转换为文字形式的说明,以方便后续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图片信息与动态形式的信息在转换后仍需作为原始材料保留。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质性材料分析软件的开发,转换的工作也包含了将所有的资料转换为电子化的资料,即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档。为了方便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通常使用EXCEL编辑器录入资料。分类往往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质性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整理阶段的分类只是初步的资料归整,多数情况下会根据研究的时间进展(对于质性研究来说,时间进程的分析是必要的)进行分类归整,每个时间段内的资料则可按照资料的来源进行分类,如文献资料、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等。

(二)质性资料的分析

通过初步整理的质性资料只是原始资料,其内含的意义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够显现出来,研究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对质性资料的分析并不像量化分析那样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完成的,而是由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思维加工来实现的。这些思维加工的过程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具体化与概括化等思维操作过程。通过思维加工,或将资料进行高度凝练,验证或发现理论;或如剥茧抽丝一般,揭示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三)质性资料的解释

质性资料的解释是指对定性分析结果的理解与解释,但基于质性研究本身的特点,对资料的解释与对资料的分析是无法完全区分开来的。因为质性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者参与其中的过程。研究者不断地通过听、看、问、思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分析资料。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一旦完成了对资料的分析,也意味着完成了研究的问题。资料的解释与资料的分析的最大差异是,资料的分析可以是具体的、写实的,而资料的解释往往是更高水平的综合,如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甚至可能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以直觉的形式获得的。

[1] 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