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三、定性分析的方法

字体:16+-

定性分析依赖于研究者个体的思维加工活动,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归纳法,即通过对资料的各种分析、综合、分类、比较,通过思维的具体化与概括化操作,最后得到研究对象的特点、规律或研究的主题(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完成这些思维的加工活动,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来对质性资料进行分析。常用的操作方法有编码、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等。

(一)编码

编码是质性资料分析的基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码,使每个资料都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意义单位,是进一步分类、归档与意义分析的基础。对资料的编码过程也是获取资料的意义的过程。一个好的质性资料的分析,往往有一个好的编码系统,一个好的编码系统应该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资料的意义,并易于让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和抽象以及进行理论提升。因此,在建立编码系统时,既要考虑编码系统能否反映原始资料的真实外貌,还要考虑该编码系统与自己的研究目的是否一致,能否反映自己的研究问题。

1.初级编码系统

初级编码是对收集资料的较为详尽、细致、写实的编码,通常以材料中的词或句子为单位,根据内容或者词语出现的频率,抽取其意义建立编码,并给予其唯一代码。编码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有意义的短语,而代码则只是一个代号,通常用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从数据分析的角度,阿拉伯数字更适合。例如,在教师课堂行为研究中,可能有如下观察资料:A“教师点头让回答问题的同学坐下”;B“教师瞪着眼睛把粉笔掷向说话的同学”;C“教师笑着说某学生的回答非常好”。句子A可以建立 “点头”和“回答问题”两个编码; 句子B有“瞪眼”“掷粉笔”“说话”三个编码;句子C有“笑”“回答问题”“表扬”三个编码;其中句子A与句子C有一个共同的编码“回答问题”。代码一般根据编码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按1,2,3…排下去,这样前面三个句子8个编码的代码分别是A:1——点头,2——回答问题,3——瞪眼;B:4——掷粉笔,5——说话;C:6——笑,2——回答问题,7——表扬。

2.次级编码系统

初级编码将句子或段落转变成简单的词语,让研究者能够根据编码内容及其出现的频率对资料的意义进行理解。因为初级编码的信息仍然是非常庞大的,仅仅对资料进行初级编码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初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抽象和概括的编码。例如,在上述A,B,C三个句子的初级编码基础上,可以将“点头”“笑”编码为积极表情,将“瞪眼”编码为消极表情,其余以此类推,并给予每个编码一个代码。次级编码将初级编码中的同类属编码合并为一个编码,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既简化了编码结果,又是对材料的归纳整理和意义提取。

无论是初级编码系统还是次级编码系统,在研究过程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质性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料分析是一个不断的演化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研究的进展,获得的资料在数量与种类上不断增加,需要对原有的编码系统进行补充和丰富;另一方面,随着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原来的编码可能是不恰当的或者是不能够充分反映资料的意义的,也需要对编码系统进行修订,或者建立更具有概括性的编码系统。

(二)类属分析

类属是资料分析中的一个意义单位,代表的是资料所呈现的一个观点或主题。相对于编码阶段的编码,类属意义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要更高,类属的确定也不像编码较多依赖资料的内容,而是根据研究的问题与目的而确定。类属分析就是指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

类属分析的方法主要用于结构性访谈资料的分析,或者研究的问题带有确定的结构性。例如,上面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访谈获得的资料,都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或者行为的类别类属的构建,开展类属分析。

1.类属设定的标准

类属的设定是类属分析的核心。设定类属有两个参考标准,第一个是研究资料或者说研究对象本身展现出来的类别,另外一个则是研究者基于对研究内容的思考而设定的类属。这两个标准在同一个研究中并不是只能采用其中一个,而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类属标准。例如,在研究资料分析的初期,可以更多地参考资料本身展示出来的特点进行类属的设定,尊重事实以避免对研究资料的歪曲或者遗漏影响对研究问题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依靠资料本身设定的类属可能在表面上存在一些逻辑混乱,但这种混乱也可能正是研究对象本身的一种特点,不容忽视。比如,对教师行为进行研究时,可能观察到教师在学生错误回答问题后,有时表现出宽容和鼓励,有时则表现出严厉与批评,则回答问题错误后的行为表现就有两种类属行为。这两种类属行为实际上可能反映了更为深层的问题,例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态度不一样,或者教师的课堂行为情绪化等。随着对研究资料分析深度的增加,研究者会基于对问题的认识而设定更具有概括性和意义性的类属,类属之间的关系呼之欲出,对分析研究的问题具有更为直接的帮助。

2.类属关系的分析

类属分析的核心内容就是进行关系的判断,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特点与规律,达成研究目的。在类属分析过程中,比较是获得类属关系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比较有不同的层次,从内容维度看有雷同比较和差异比较,分别以不同类属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为目标进行比较;从方向维度看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前者是在不同资料之间进行的比较,后者是在同类资料中按时间顺序进行的比较。比较之后,就能对类属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化了。类属之间的关系有多种类型,如因果关系、平行关系、包含关系、时间顺序关系、语义关系等,一个研究中多个类属之间可能包含以上各种关系。一般情况下,绘制结构图是分析和展示类属关系的最好工具。

【资料卡】

类属关系分析实例

北京大学某课题组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对北京市的一些人才洽谈会进行了现场观察和访谈,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使用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如“做人”“做事”“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研究者经过对观察资料的讨论与分析,将“做人”与“做事”作为合格的大学生的两个核心类属,“做人”的类属下包含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类属,而做事的类属下又包含了“知识”“能力”“创新”等类属。按照这样一种分析思路,最后可以得到如下树状结构图(见图12-1)。

图12-1 合格大学生的树状结构图

图12-1只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对于一个完整的研究分析来说,每个分支结构之下可能还有其他的类别,甚至不同的类属可能包含同一个下属类别,结构图的形态依赖每个研究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但总体上来说,结构图所展示的类属关系是帮助研究者理解与解释研究资料的重要资源。

(资料来源: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1.)

(三)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时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的描述性分析。[2]情境分析强调的是基于事件的分析,因此,通常用于具有动态发展性或过程性变化的质性研究中,如关于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比较关注转化的过程,转化过程中的哪些事件、操作是促进学生转变的主要原因等。通过情境分析,可以让研究者把握后进生转化中的关键因素。

1.情境分析的操作要素

情境分析是基于事件或情境的分析,因此往往需要将资料先整体分析,再打散到各个主题情境中,然后在每个主题情境中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情境分析的操作要素包括结构、内容和手段三方面。结构指情境分析时如何构建材料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构建方式有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时间进程方向或时空回溯)、核心概念及其外延发散式、相互影响完全圆周式等。情境分析的内容指构成事件的基本要素,如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状态、变化等,并以适当的结构对内容进行整合。手段指情境分析时如何对具有一定结构的资料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手段有轮廓勾勒,片段呈现、故事描述等。在具体的情境分析中,手段的使用可随资料的性质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既可以将一次访谈或一次观察的内容写成一个情境片段,也可以将对一个人的几次访谈写成一个故事,还可以综合多个人物或事件的故事,组成一个综合个案。[3]

2.情境分析的步骤

情境分析的过程就是构建故事的过程,要构建一个好的故事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进程。关于一个良好的分析进程,有学者认为一个自然的进行就是先说出某情境(发生什么,接着以……)的一手“故事”,然后构建一张“图”(把故事的元素抽出定型,将关键变量予以定位),再建立一个理论或模式(显示变量如何关联,如何彼此影响)。通过这样一个进程,构建一个更有深度的故事,兼具变量取向与过程取向。[4]这个研究的进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通读资料。深入把握研究的资料,发现资料中的核心叙事、故事发展的线索以及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即描述“一手故事”。核心叙事是情境分析中最中心、内容最密集的部分,代表了资料的整体意义,因此,把握核心叙事是通读资料环节中的重要任务。根据资料中信息出现的频率及其与其他信息关系的复杂度,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核心叙事的内容,频率越高、和其他信息关联越密切的信息,往往就是核心叙事的内容,可以通过关键词语绘制关系图的方式厘清核心叙事,掌握“一手故事”。

步骤二,编码与归类。情境分析的编码是在资料初级编码的基础之上的编码,这个阶段的编码是按照资料中的叙事结构,如引子、时间、地点、事件、冲突、**、问题的解决、结尾来对资料进行编码。除了编码之外,还要分析资料之间的关系,比如,确认什么是主要事件?什么是将要事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分析将叙事进行归类,即根据某种理论或模式建立起资料之间的新关系。

步骤三,建构新故事。编码与归类的目的是发掘资料中所包含的事件之间或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概括与抽象,将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个具有情境的新整体,建构一个更有深度的故事,达成研究目的。

定性研究中关于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不限于本节介绍的三种方法。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获得质性资料的特点,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方法,如撰写备忘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资料及时分析并记录下来)、连续接近法(不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补充燃料再分析,直到研究目的达成)、事例分析法(提出某个观点并寻找例证)、比较分析法(类似类属分析中的比较,有差异比较和相似比较)等。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定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是必要的第一步工作,建立一个恰当有效的编码系统将有助于接下来的质性分析更好地开展。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0.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2.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2~293.

[4] 迈尔斯,休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