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在教育研究中开展人类学研究

字体:16+-

在上文笔者对人类学的定义以及特质进行了介绍,那么,在教育研究中开展人类学研究,可行吗?其实,从近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学界、人类学界乃至社会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期望在教育领域中能运用民族志来开展教育研究,并且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以下,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在教育研究中开展人类学研究的历史。

(一)教育领域中的人类学研究运用简介

将民族志的相关概念及其主张运用于教育研究其实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教育人类学,或者是教育民族志的产生及其主张。其实,民族志刚开始提倡之时,许多人类学学者就曾运用其来研究学校的课程及文化,早期许多人类学的民族志作品都会涉及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但大规模地在教育研究中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则起源于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及其主张。教育人类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大规模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 这一时期的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多关注学校本身及其文化,比如,学校对学生的教养方式是如何的,学生对学校文化的适应又是如何的。和人类学研究中关注少数群体或者关注特殊群体的倾向一致,60年代开始,教育人类学也把贫困学生、问题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人学生等作为取样的重点。整体而言,一直到80年代之前,学校里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关注班级、班级文化、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学校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些都是教育人类学的关注内容。

然而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育人类学中的研究重心开始逐渐关注教育里更宏观的制度层面的问题,美国著名的学者奥格布曾经归纳过,从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至鼎盛时期,欧美学界越来越关注宏观层次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作用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教育领域的人类学研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民族志,这些研究多是关注社会制度如何影响学校运作,而学校制度及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是如何表现的。[2]

其中,在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中,再生产理论中的许多优秀民族志的研究是颇具代表性的教育领域的人类学研究的代表。在再生产理论看来,学校制度是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学校在社会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它是相对自主的组织机构。[3]在阿普尔看来,学校的相对自主性可以从教师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和对抗上略见端倪。比如,学生们所持有的某些价值和文化,往往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表现为一些有趣而又重要的抵制行为。[4]

而在教育领域开展此类人类学研究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学者,大概从20世纪70时代开始,一大批优秀的英国人类学研究学者对学校中的学生展开了研究,其许多研究成果均印证了学校抵制行为及其文化的存在。在这群学者中,威利斯(P.Wills)对劳工阶级学生的研究跨越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威利斯就在伯明翰的一个小镇的中学开展了为期3年的人类学研究,研究中的对象是12个劳工阶级的白人男孩,为了完成该研究,威利斯应聘到该校去做老师,和这些白人男孩朝夕相处以搜集资料,他不但教这些学生,还参与他们的游戏,记录他们说话的俚语,观察他们和其他学生冲突的场景,甚至会到厕所去看他们的涂鸦。通过一系列扎实的田野调查,威利斯发现,这些白人男孩普遍具有一种反智力的崇尚暴力的阳刚气质,这与他们在工厂里工作的父亲是非常像的,他们在学校经常和老师唱对台戏,讨厌学习,欺负别的同学,初中毕业后,他们又会到父亲所在的工厂去工作。威利斯认为,这是不平等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表现。[5]

20世纪80年代末,威利斯继续对劳工阶级的学生进行新的民族志考察。这一时期的英国,因为制造业的消失,大规模的失业潮已经到来,许多劳工阶级的子弟在初中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他们在社会残酷的生存中感受到了无奈和被排斥感,失业的压力加剧了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这一时期的抵制方式体现为对学校正常办学秩序的冲击,并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社会骚乱。[6]

威利斯对英国劳工阶级学生的人类学研究的关注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尤其是当下电子科技时代的到来,威利斯的研究发现,劳工阶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主流文化的抵制呈现出当代新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学生文化表现出了一些通俗文化的特征,学生们会将自己的归属寄托在对流行音乐、某品牌的运动服饰,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为当中。在学校中,劳工阶级子弟的流行和通俗文化仍然很难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但这丝毫不影响新时代的学生通过这些通俗流行文化彰显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对特定的文化形式和产品赋予他们所认可的意义。[7]

威利斯的研究是20世纪至今教育领域的民族志开展得最为充分而又影响最大的研究之一,其研究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年来所采用的扎实、可信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无论是研究设计、资料搜集,还是在田野中的扎实工作,对研究对象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关注坚持等,都体现了一个人类学者所应具有的研究耐心和理论功底。[8]最为难得的是,威利斯的研究往往能在如山的资料中觅得捷径,他建基于一手民族志质性资料上的对理论的归纳和解释,不但可以高屋建瓴,同时也可细致入微,对现象的概括及其阐述总能鞭辟入里而又让人信服。笔者认为,每一个立志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应认真阅读威利斯的著作,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研究可以取得的成就和惊人的潜力。

(二)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应有的特点

当我们对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进行回顾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育领域中开展人类学研究不但可能也是可行的,总的来说,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应该体现以下的特点。

1.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应着重分析教育领域中的文化问题

在上文笔者已经介绍过,人类学从事的是有关文化的研究,而教育中存在的许多复杂的现象其实都是文化现象,教育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文化问题的反映,而人类学研究强调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去观察研究对象,进而描述和解释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这种探究取向应该成为教育中人类学研究的研究重心。

2.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应对教育现象有整体把握的研究视野

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问题既有微观的现象,也有宏观的现象,作为在教育领域中开展人类学的研究者,应能通过整体的视野来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也应对宏观和微观的教育现象都有所兼顾。回顾人类学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可以知道,教育民族志的研究关注视角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过程,但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教育民族志都可根据教育的现实情境,对教育领域中的微观和宏观的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这种研究韧性尤其值得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者的注意。

3.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要注意研究者本身的素养对研究的贡献

教育研究中的许多研究问题对于研究者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身处教育情境多年,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素养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见解。而在民族志的提倡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的质量完全取决于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理论修养、所开展田野研究的质量及其对研究结果分析所采取的视角,这种提倡和教育研究者本身的要求十分契合。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开展人类学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和深化自身在教育领域里的经验和心得,这是开展高质量民族志研究的前提。着眼于提高自身的素养,这种要求从事民族志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专业发展过程,这也和近期颇为流行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倡是非常吻合的。

4.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是能够依据情境适时而变的研究

和量化实证研究相比,民族志的开展是比较灵活的,在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研究情境的变化对研究进行适时修改,进而提出更可行的研究方案,这种适时变化的特点适合用于研究千变万化的教育现象。教育情境是日新月异的,某些教育问题总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不同的表现方式,影响研究者对其的看法及判断。所以,在教育领域开展人类学研究应能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去改变具体研究策略和方法,教育现象和问题往往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民族志灵活的开展方式尤其适合开展此类研究。

许多教育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问题都很适合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回顾以上威利斯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民族志既需要艰苦的田野工作的深入,更需要深厚的学术积累作为支撑。笔者提倡在教育研究中开展人类学研究,是希望民族志等人类学的研究发现能更好地有助于教育研究者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而立志从事民族志等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其勇气本身就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养成自己具备从事艰苦田野调查的能力,以适应人类学研究开展的需要。

[1] 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25~28.

[2] Ogbu, J.U..Variability in Minority School Performance: A Proble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J].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 1987(18): 312-334.

[3] Giroux,H..Ideology,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M].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1:102,100.

[4] Apple, M.W..Education and Power[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2:94-95.

[5] Willis,P..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Farnborough: Saxon House,1977:103.

[6] Willis,P..Foot Soldiers of Modernity: The Dialectic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21st-Century School.In Lauder, H., Brown, P., Dillabough, J.and Halsey, A.H.(Eds).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07-523.

[7] Willis,P..Foot Soldiers of Modernity: The Dialectic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21st-Century School.In Lauder, H., Brown, P., Dillabough, J.and Halsey, A.H.(Eds).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07-523.

[8] 钟景迅.西方学生抵制行文和文化研究综述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8):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