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四、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和深化

字体:16+-

人类学研究及其方法主张基本来自西方学界,这是一种在西方学界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的比较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我们现在所主张和从事的人类学研究,其绝大部分的方法学上的概念基本都是来自西方学者的研究,不可否认,西方学者的概念的确能启发我们开展人类学研究,但是,在中国的情境中开展人类学研究,是否应该思考开发一些能适合于在中国开展田野调查的专业术语及方法,笔者认为,人类学研究概念的本土化是一个相当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而从人类学研究目前中国开展的情况来看,该研究方法面临着持续深化的需要。一般来说,低水平的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多为资料的积累阶段,而高水平的人类学研究成果则是理论的归纳与解释、验证的方法论和理论的创新阶段。中国人类学在20世纪80年代重建和兴盛阶段至今,在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一直以来,我国人类学研究理论基础薄弱,再加上研究不够规范,以及研究者本身的学术素养的问题,在目前已有的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中,经验和资料积累性的研究较多,短期研究也较多,而理论归纳的作品较少,能在方法和理论方法上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几乎没有。

突出的表现是,在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研究存在着田野调查时间较短、实地调查开展相对简单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研究的可信度。而在许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的分析上都存在以下问题:所总结的理论脱离实际,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对于所论述的问题仅在宏观上泛泛而谈,缺少针对研究实际情境而开展的理论分析与归纳。而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在教育领域开展人类学研究尤其面临着深化的必要。一个好的人类学研究不但选题选得好,田野调查进入得深入,其资料分析也是在汗牛充栋的原始资料中能做到事无巨细的,其理论分析更是能扎根于现实,逻辑严密而言之有物、发人深省。看看西方同行的研究,有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希望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能有把严谨人类学研究做好的使命感,能把教育领域的现实真实而具体地通过人类学的研究展现在读者面前。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研究

2.田野调查

二、简答题

1.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

2.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常见做法有哪些?

3.从事人类学研究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三、实践操作

在人类学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列出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其具体做法。

【推荐阅读】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Frankenberg,R..White Women, Race Matter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iteness [M].London: Routledge,1993:41-42.

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马玉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何星亮.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J].民族研究,2006(5).

[3]李复新,瞿葆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4]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5]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民族研究,2008(2).

[7]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8]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钟景迅.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及其研究方法反思:质化研究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10]Ogbu, J.U..Variability in Minority School Performance: A Proble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J].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987.

[11]Giroux,H..Ideology,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M].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1.

[12]Apple, M.W..Education and Power [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2:94-95.

[13]Willis,P..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M].Farnborough: Saxon House,1977.

[14]Willis,P..Foot Soldiers of Modernity: The Dialectic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21st-Century School.In Lauder, H., Brown, P., Dillabough, J.and Halsey, A.H.(Eds).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5]钟景迅.西方学生抵制行文和文化研究综述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8).

[1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7]许传静.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发展及实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18]敖俊梅.田野调查与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19]赵建梅.田野的选择、进入、退出研究——一项双语教育研究为例[M]//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20]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定性研究: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第2卷)[M].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1]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2]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生活与生活文化[M].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3]Frankenberg,R..White Women, Race Matter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iteness [M].London: Routledge,1993.

[24]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5]查马兹.扎根理论: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方法[M]//邓津,林肯.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第2卷).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6]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