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人类学特性的分析已经简要地介绍了人类学研究的取样标准,这里,笔者还想结合目前教育研究的实际来谈谈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选择的问题。
人类学研究开始的早期,原始部落和族群是人类学家最早从事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在他们看来,异文化的原始部落和族群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群体,当他们首次出现的时候,他们具备了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家们最为重视的“独特性”,因为他们是了解人类过去进化与发展历程最好的参照物,这种猎奇的“独特性”成为早期民族志的一个标志。然而,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原始部落和族群是越来越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学家们开始关注自己国家内部的城市或者农村的一些少数人群。又到了后来,没被研究过的城市或者农村里的少数族群也越来越少了,人类学家开始关注一般的人群,在质的研究中,如常人方法学,开始提倡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是怎么样的。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如果研究者能找到一些在以往研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的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少数群体,那当然是最理想的取样,但是,从教育研究的实际来看,这样的研究群体恐怕可遇而不可求。笔者倒认为,其实教育领域中许多丰富而又复杂的教育现象,研究者不必一定要秉持“猎奇”的心态来寻找研究对象。某些群体在以往中出现多次,在新的时代和情境下,这些群体是否出现了新的特征的状态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研究问题。例如,有关学生的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和情境不同,其文化特质必定有很大区别,换个角度或者视野,研究者可以从事的学生研究选题会有多种选择。所以,只要坚持关注教育领域,坚持关注身处教育领域的人们,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下,研究者总会找得到适合开展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