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识在新媒介中的呈现
(一)作为信息环境的新媒介批判
新媒介对知识的呈现优势首先在于其能做到的全方位立体空间化,然而,新媒介时常只是作为信息环境,未能更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发展。相对于经典阅读,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对当代的学校和儿童实现了“全包围”。然而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阿德勒的反思,它们只传递咨询、信息,不培养理解力[68]。不可否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却越来越少的世界,信息在不停地围攻人。而信息和知识最大的不同或许是,信息不能养成智慧,只是原封不动地纳入头脑中,不用过多思考,更不用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教育面对的形势:电脑依赖症——“电子保姆”绝不是好保姆;手机依赖症——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不仅占据了课余生活,也涌进了课堂,“攻营拔寨”(表面上有教师在授课,而实际上供给学生营养的却是一条条悬垂的大众文化的“脐带”);即使有文学,也只是仅仅满足于情绪体验的快餐文化,校园言情、灵异、腹黑、穿越等主题格外流行,显然在阅读结构上存在问题。
所以,通过新媒介传播知识,首先要掌握的恰恰是关于新媒介的知识。媒介知识包括实用知识和批判知识两方面,实用知识似乎不用教导,批判知识却急需补充。对于新媒体信息,很多中小学生谈不上“中弹即倒”,却也“涵化其中”,缺少识读技巧和反思精神。新媒体对于社会民主的贡献不言而喻,对于教育民主的影响探讨却较少。尽管媒介提供了教育民主的条件,但是更多人尤其下层社会群体却仍然未曾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知识民主化大大加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教育民主化不足,又对知识民主化构成了极大的限制,限制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制造”的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使学生无法获得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新媒介中知识的呈现
新媒介具体说来,是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依靠新技术支撑的媒介形式,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互联网、手机信息、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在学校里,电子白板、网络课程、翻转课堂、微信授课、虚拟交互这些基于新媒介的新事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后文多有涉及)。但到底该如何看待新媒体及其作为知识载体,还应该去细致地探讨。
媒介能改变知识的形态,是知识的有机构成部分,所谓媒介即信息[69]、方式即意义、物质即思想。首先,不同的知识媒介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比如,概念文化下人们更倾向于理性,而视觉文化下更倾向于感性。读图时代过多的视像文化使现代人缺乏深度,难以严肃对待真理,在一个“快速闪光的时代”陷入主次不分、“一看就信”,认识的碎片化造成思维和话语失去逻辑等。过多视像输入还间接打击人的心理努力,使人接受文字性知识的意志变得薄弱。过多通过视像呈现知识,对知识本身是一种伤害。在教学中使用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强调必须要和教师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正在于此。反过来,一定程度结合视像信息则可以激发人的“创感”,对于知识创造有益,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其次,不同的媒介方式创生出不同的传播效果和意义感。知识意义的建构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如通过多媒体可以提供知识情境,这种情境对于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建立知识的意义帮助很大。同样的知识,口传、纸质与符码传播、肢体表现、电子传播、多媒体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多种呈现可以照顾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物质性媒介的变革会引发出新思想,生成新的思想范式和知识范式。如印刷术的产生促进了自传和随笔文体的流行,也产生了个人概念或者新的个人主义(“谁写过什么”和“谁干过什么”变得一样重要了)[70]。相对于过去语言文化时代知识的线性组织,多媒体的知识是非连续的、弱分区的,因而会使人的思维更为发散,更适应跨界思维、有机思维。抽象的原理辅以实物、真实细节的随时展现,将改变人们日常的知识表述习惯、表述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本体、物质空间和身体主体的重视。信息激增也使学生或者养成求实的探索的作风,加深对系统思维和复杂理论的理解(但也同时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即思维的懒惰,所谓网络是人神经系统的“延伸”,然而同时亦是其“截除”)。总之,“新媒介与知识形态”已成为新时代教师要长期思考的重要命题。
本章小结
1.对于知识可以给出这样的一般界定:知识是一套系统经验,一套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的经验,它可以在主体间传播,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行动。知识的分类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分法,但是知识总体的集合事实上也不稳定。知识史上出现的知识分类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等。这些理想类型的知识在教育中都是无处不在的。
2.知识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描述为:古代社会隐性知识逐渐显性化,发展出的知识多具地方性,近代社会“更具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强势突起,现代社会知识走向精致化、综合化、再情境化。知识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世界的不同把握方式,神话、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其中以“真”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是常识、科学和哲学,这形成了知识的疆界。
3.知识高于经验,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之一,经验的普遍性和确证性不及知识。但在广义上讲,知识也是一种经验,甚至可以说知识最终都可以回归到经验(作为动名词)。常识是普通知识,是基于日常约定或日常经验的个体的相关性知识或地方知识,而知识狭义上仅仅指普遍性更强的科学和哲学知识。“转识成智”或化知识为能力则阐明了智慧、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但知识的呈现可以不依赖实践与行动,但它却是智慧和能力的前提。
4.学校教育中,知识如何“入场”?本书选择了教科书、隐性课程、经典名著和新媒介四个切入点。教科书作为启蒙读物对个体和社会影响至深,但是教科书有其政治学。谁的知识能成为国民的基本知识,教科书如何协调各种知识型以及如何编码,这事关个体自由和社会民主。隐性课程中也有政治哲学主题,通过隐性课程进行规训、控制,以及潜在的对学校隐性课程的抵制都值得关注。经典名著并不是知识或文化的全部,经典阅读亦可以和知识权力、知识民主化联系起来。新媒介中的知识则改变了知识和思维的形态,如何通过新媒体促进个体完善需要每位教育者认真思考。
总结
关键术语
知识
Episteme/Knowledge
智慧
Intelligence
经验
Experience
隐性课程
Informal/Hidden Curriculum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什么最有价值”。
尽管本章第三部分仿佛都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讨论,但也渗透着“什么最有价值”的讨论。本章第二部分谈及的经验、常识、智慧、能力这些相关要素,第三部分谈及的知识传递中的自由、民主、公正,还有未谈及的幸福等,到底什么最有价值?
2.外媒称,中国政府日前曝光了部分学生在高考中使用的作弊方法,手段之高堪比007。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国多省安保人员日前曝光学生使用先进的雷达背心接受场外人士的帮助。报道称,考生通过藏在笔或手表中的针孔摄像机拍摄试题内容,然后通过连接到衣服的铜丝天线装置传输给场外守候在接收器旁的帮手。帮手随后答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把答案发送到考生藏在考场的手机中。手机接收到答案后把声音传送到隐形耳机。
而由中央台曝光的,大学生跨省高考替考事件也是最近媒体讨论的热点。替考者使用指纹膜以求顺利通过指纹识别,但在识别器发出报警后,监考老师却能允许替考者反复违规操作。该地司法部门在央视曝光之后,迅速控制了组织者、替考考生、监考教师、考生及其家长等数十人,据调查部分考生家长“很有背景”。
这其中,“知识”和“教育”之间发生了什么?有知识有什么用?记者、安保、考生、枪手、家长、场外人士、教师、发明家,这其中有什么知识型?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混战”?
体验练习
1.学生要学习“常识”,教师也需要了解一些“教育常识”。结合你的经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教育常识或教育民俗?它有没有科学和哲学的依据?如果抛开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请就这种“知识”的接受和传播说些你想说的话。
2.教师的缄默知识研究是一个热点。优秀教师应该如何将自己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原理和技术性知识?如何发展出个体理论,并对其他教师产生有益的影响?结合本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①著名作家梁晓声写了一篇散文《父亲》,文中说,父亲跟他说话一般不超过5个字:打醋、买烟、再喝一碗,等等,都是祈使句、命令句、要挟句。父子之间的交流缺乏解释性话语,导致了家庭文化交流的缺乏。②从大学生来源分析来看,北大清华的学生79%来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20%左右来自中小城市。
应用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知识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
案例研究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湖北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
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了解,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新闻链接:昨日省内多位从事昆虫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陈国生说,膜翅目昆虫一般没有发声器官,而蜜蜂属于膜翅目昆虫。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徐冠军说,还未发现有资料报道蜜蜂有发声器官。听说聂利的发现后,徐冠军教授说,由于他没有见证聂利小朋友的试验,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试验,所以尚不敢对她的发现下结论。如果这位小朋友的发现是真实的话,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小学生论文挑战权威论断 聂利发现蜜蜂有发音器官》,作者陈龙、宋效忠,见《少儿科技》,2004年,第1期)
1.聂利所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直接经验一定是感性的吗?而间接经验一定是理性的吗?
2.教育应该以间接经验传授为主,还是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呢?结合案例谈一谈,在聂利的发现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教学一线纪事
教育常识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向父亲诉苦道:“我们班都半个多学期没换座位了,我坐在靠墙的位置,又是最前面。由于黑板反光,我总是站起来伸长脖子看,但还是有一边儿的字看不清……”“我们最讨厌××老师。每次下课了他还没完没了地讲,从来不考虑我们的感受。有好多次,我都差点尿了裤子……”“我们班主任最没有人情味!经常一下课就到班上来讲东讲西,唠叨个没完,烦人……”初三年级一位班主任铁青着脸对一个男生呵斥道:“昨晚,你一定又出去上网了!要不怎么上午第一节课就睡觉?按班规规定,你要做两百个俯卧撑!”高二年级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严肃而认真地对一个女生说:“你想想,像你这样的人能被选上班干部吗?我提拔你当班干部的目的,就是让你增强自我约束力,管好自己。可是你现在的情况太令我失望了!”“我代高二年级一位班主任上课,当我清点人数时,同学们十分诧异和不解。‘又不是班主任,查什么人数?’我问:‘你们其他老师上课不清点人数吗?’‘不查!’‘一年多一直是这样吗?’‘是!’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定时调换座位、挤占课间时间、不讲究语言艺术、无视教学常规,这些都是教师和班主任漠视教育常识的表现。(摘自《班主任应提高教育常识水平》,《天津教育》,2010年第2期)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做好教育的过程,即敬畏、追寻与创造教育常识的过程,好教育的标准就是把人育好。”教育常识的原点、根源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可以衍化为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教学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等。教师的教育常识,既包括教师需要掌握的教育常识,也包括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事件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常识。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教师需要有的教育常识有:
1.人始终是未完成的;2.人只能自己去活着;3.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4.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5.教育即“生命—实践”;6.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7.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8.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9.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遗忘“教育常识”的原因有:第一,现代国家掌管的教育正在走向教育的政治立场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的人的立场的矛盾。第二,教育边界逐渐消失的现实。随着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的涌起,教育成为人人可以言说的话题。第三,教育者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教育常识。如要求学生“在场”与教师自己开会、培训时的“在场的缺席”的矛盾,等等。“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师对教育常识的追寻和学生同样需要被唤醒:第一,要唤醒教师被遮蔽的探讨教育常识的愿望和能力;第二,要唤醒教师对教育常识反思的敏感性;第三,要唤醒教师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反思。(参见李政涛《教育常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拓展
补充读物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知识转型是知识型的转变,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不仅包括了知识观念转变,而且包括了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以及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普遍质量质疑已经非常鲜明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缺陷,推动了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到来。此时,我们不能不反思知识教育中的偏见、对本土知识的遗忘和西方知识霸权的问题。
2 [美]利奥塔尔.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3 [美]迈克尔·W·阿普尔.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书分析了霸权,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国知识论网,http://epistemology.xmu.edu.cn/
由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创办,致力于为知识论学者与广大知识论爱好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网上平台。
2.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文化研究”和“文化的研究”是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1] 林重新.教育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54.
[2] 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
[3] 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34.
[4] 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010~1011.
[5]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
[6]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它的本性是辩证的,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7]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判断发展的形式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以往返流动的形态日益深刻地反映现实。
[8]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9]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45.
[10] 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4.
[11] 根据[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上)》(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3~376)具体论述介绍如下:一、普遍主义。也称普适性,指一种学说是否被划归为科学均与提出此学说的个人特征无关,即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性无关。普适性表明,科学原理与方法以其特定的内容反映客观的过程和关系,而不接受任何强加的特殊有效性标准和法令。二、公有性。默顿认为,公有性是科学之精神气质的第二要素,它是从财产公有性的非专门的和扩展的意义上使用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归属于科学共同体,是其共同的遗产。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科学界的惯例也没有给他们以特权去随意使用和处置。三、无私利性。它既不等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无关,这一规范要求的是实事求是、公正和无欺诈。默顿原文为:“在科学的编年史中实际上很少存在着欺诈行为,这与其他活动领域的记载相比似乎是个例外,这种情况有时被归因于科学家的个人品质。这意味着科学家是那些具有不寻常道德修养的人。但事实上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从科学自身的某些特征中却可以找到更合理的解释。”四、有组织的怀疑。它既是方法论要求,也是制度性要求。科学在怀疑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但不是无根据地胡乱怀疑。首先,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怀疑现存的理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要求。科学旨在寻求关于事实的答案,科学研究者清楚科学事物与世俗事物之不同,前者要求做客观的分析,后者要求绝对的尊崇。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科学发展,怀疑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之一。但是,不是只要怀疑就足够了,怀疑应当是有节奏的、审慎的。对于科学界现有的理论,在没有新经验事实和理论推导之前,则要持信任的态度。这讲的便是科学上有组织或者有条理的怀疑。
[1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6~287.
[13]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7.
[14] [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 .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96.
[15]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93.
[16]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异同[EB/OL].http://bbs.pinggu.org/thread-1143620-1-1.html.
[17] 吕乃基.论知识的演进历程[J].科技导报,2003(7):16~17.
[18]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7~48.
[19]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2.
[20]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3~54.
[21]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3~54.
[22] 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18.
[23]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5.
[24]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25]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5
[26] 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13.
[27] 知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14-02-24.
[28]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6.
[29] “学生经验的课程”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等在《课程探究》(1979)一书中提出的问题领域。
[30] 陈桂生.聚焦“学生经验的课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1] 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4.
[32] 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1.
[33] 陈蓉霞.科学与常识:如何走向渐行渐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96.
[34] [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0.
[35] 王颖.民国时期的常识教育与“常识”教科书[N].中华读书报,2012-07-04(014).
[36] 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9.
[37] 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13.
[38]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3.
[39]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3.
[40] 现代汉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90.
[4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37.
[4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7.
[43] 张永朝.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3(1-2):21
[44] 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序.
[45] 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序.
[46] 可联想到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学科与教科书委员会”(1877年),它实际上是在华基督教联合组织,后更名“中华教育会”(1890年)。
[47] 如美国畅销书作家洛温所著《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马万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即对美国历史教科书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美化历史人物的做法给予了批评。
[48]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0~163.
[49] [美]阿普尔,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0] 黄忠敬.意识形态与课程——论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M].外国教育研究,2003(5):1~5.
[51] [英]路易丝·麦克尼.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福柯[M].贾湜,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61.
[5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3.
[53]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 .自然辩证法,2007(11):88.
[54] 现代的叙事框架表现为:世俗化、专业化、统一化、理性化、科学化、西方化等。
[55] 这里把知识分为西方与非西方两极。也就是说,吉尔兹的概念中的知识的地方性,是与西方知识的关系而言的。
[56]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 .自然辩证法,2007(11):88~90.
[57] 甚至在科学实践哲学中也开始引入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并开始注意科学知识、普遍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并认为“科学的技术运用就是一种科学知识在实验室之外的拓展,而这种拓展就是地方性实践经过‘转译’以适应新的地方性情境之后产生的。这并不是说科学知识没有普遍性,而是说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是一种根源于专门建构的实验室场所的地方性之实际技能的成就。”(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5):123.)
[58] [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0.
[59] [美]麦克·F. 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60] 吴刚,主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0.
[61] 吴刚,主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1.
[62] [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21.
[63] [英]鲍尔德温,朗赫斯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7.
[64] 从织布的过程看,经线先排列于织机之上,因此,经线相对纬线而言,具有先在性;布匹的质量由经线的质量决定,因此,经线相对于纬线而言,具有主导性;经线是静态的,而纬线是动态的,因此,经线相对于纬线而言具有永恒性。
[65] [英]鲍尔德温,朗赫斯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8.
[66] [澳]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文化研究的指南针与路线图[M].季广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60.
[67] 李泽厚.该中国哲学登场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66~173.
[68]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9]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0]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