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字体:16+-

著作类:

1.[奥地利]卡塔琳娜·迪茨,格哈德·弗里得里希.不引人注目的人注定会失败——图像社会的新游戏规则[M].肖培生,黄甫宜均,杨建培,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7.[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1.[俄]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3.[俄]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5.[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话语,图形[M].谢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21.[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2.[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6.[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7.[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9.[美]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美]爱利森·高普尼克.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M].陈筱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

31.[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2.[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马元德,陈白澄,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3.[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4.[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6.[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7.[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8.[美]古德莱德.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9.[美]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0.[美]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1.[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2.[美]杰拉尔德·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3.[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黄小鹏,宋文里,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4.[美]克里斯托弗科尼,等.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M].彭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M].甘会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46.[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M].黄煜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8.[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9.[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0.[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1.[美]尼古拉斯·尼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2.[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下)[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3.[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4.[美]史蒂夫·约翰逊.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M].苑爱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6.[美]塔尔科特·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美]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德博拉·贝纳·詹金斯,金·K.梅特卡夫.教师指南[M].祝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8.[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9.[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0.[美]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M].彭凯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1.[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2.[美]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63.[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刘剑乔,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4.[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5.[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6.[意]皮耶罗·费鲁奇.孩子是个哲学家[M].陆妮,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67.[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68.[英]Randall Curren,主编.教育哲学指南[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9.[英]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A].陈晓林,译.//刘军宁,王焱,贺卫方.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0.[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1.[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4.[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5.[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6.[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7.[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朱红文,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78.[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0.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81.陈伟.墨子:兼爱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82.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8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5.陈永明.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6.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87.陈元晖.陈元晖文集(上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88.单文经,编著.教学引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89.丁学良.丁学良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90.方敏.谈师生关系的重构[A].//特级教师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91.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92.冯友兰.儒家哲学之精神[A].//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93.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9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5.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6.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7.郭元祥.教育逻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8.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0.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2.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3.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04.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1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6.林重新.教育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07.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8.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09.刘雅丽.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现代思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0.刘震,编著.《学记》释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1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2.陆有铨.教育是合作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3.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4.潘洪建.有效学习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5.裴娣娜,等.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17.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8.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19.邵瑞珍,等.略论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0.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4.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5.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26.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7.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8.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9.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0.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3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3.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4.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35.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36.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8.殷琦.童心的培养[A].//丰子恺集外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39.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0.詹栋梁.教育哲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141.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2.张楚亭.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43.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44.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5.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6.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8.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49.朱自清.《经典常谈》序[A].//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0.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启发诱导[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151.祝捷.成人教育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期刊类:

1.[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美]小威廉姆·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探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3.[日]小泉英明.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06(2).

4.[日]小森阳一.21世纪大众媒体强与“心脑控制社会问题”[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7(7).

5.陈桂生.“教育哲学”辨[J].教育评论,1995(5).

6.陈桂生.聚焦“学生经验的课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陈蓉霞.科学与常识:如何走向渐行渐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

8.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9.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0.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11.陈园.西方教学自由的意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13.邓志伟.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批判教育学[J].外国教育资料,1996(4).

14.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15.丁邦平.反思科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16.杜悦.科学教育亟须突破应试瓶颈——有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10-25(007).

17.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皈依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18.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EB/OL].http://www.baike.com/wiki/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2014-02-21.

19.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EB/OL].http://www.edu.cn/zong_he_205/20060323/t20060323_12116.shtmll.浏览时间:2014-02-25.

20.洪明.读经论争的百年回眸[J].教育学报,2012(2).

21.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

22.黄晶.初中学生厌学矫正个案分析[J].辽宁教育,2008(1).

23.姜奇平.Web2.0之读图时代[J].互联网周刊,2006(Z1).

24.教育部.改革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05-15(001).

25.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6.金生鈜.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J].教育学报,2006(12).

27.李年终.关于课堂教学民主性的思考[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8.李庆明.儿童如何学哲学[N].光明日报,2014-03-18(014).

29.李小红,等.有效教学的伦理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13(6).

30.李延明.论人类目的[J].学习与探索,1987(6).

31.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32.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33.刘世瑞,胡蓉晖.从人的发展角度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1).

34.刘万海.“有效教学”辨[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35.欧洲教育委员会:教与学——走向学习型社会[J].祝智庭,译.外国教育资料,1997(6).

36.庞大镶.关于课堂教学民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0(9).

37.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

38.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9.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

40.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

41.孙丽丽.追寻“教育常识”——为教师所著的《教育常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3(2).

42.唐开福.做有常识的教育者——品李政涛新著《教育常识》[J].中小学管理,2013(2).

43.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44.王澍.重视感性能力的培养——图像社会的学校教育目标审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5).

45.王颖.民国时期的常识教育与“常识”教科书[N].中华读书报告,2012-7-4(014).

4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

47.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2007(11).

48.吴永军.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49.肖川.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6-09-16(003).

50.肖庆华.论有效教学的限度[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51.肖绍聪,刘铁芳.从文学书到图画书:读图时代的教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2.阳泽.探究学习中如何“控制”课堂[J].人民教育,2003(21).

53.叶波.反思“有效教学”的技术化倾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54.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55.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5).

56.于伟.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J].中国教育报,2005-8-27(003).

57.余维武.德育的可能——从先秦儒家的视角看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58.余闻婧.论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及其内在超越——基于知行关系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2).

59.余友辉.美德可教吗?——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美德教育悖论[J].道德与文明,2008(3).

60.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61.张盾.“道德政治”系谱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62.张国民.周春爱.浅析民主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1).

63.张华.反思对话教学的技术主义倾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64.张济州,黄书光.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J].教育研究,2013(4).

65.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66.张俊列.对“有效教学”“有效性”的理性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3(1).

67.张旸,等.“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68.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69.张志林.哲学家应怎样看科学?——兼评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中的有关论述[J].哲学分析,2012(6).

70.章建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EB/OL].http://www.pep.com.cn/czsx/jszx/jxyj_1/llysj/201008/t20100824_713810.htm.2014-02-19.

71.赵婧.“教学控制”辨析[J].教育学报,2009(4).

72.朱法良.对全面开发人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7).

学位论文类:

1.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贺晓舟.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唐莹.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关于教师及其行动理论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5.

5.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英文类:

1.Ash,Katie.Educators View ‘Flipped’Model With a More Critical Eye.Education Week,2012(2).

2.Baker J.Wesley.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In: Chambers,Jack A.,Ed.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lorida: Florida Community Coll.,Jacksonville,2000.

3.Choy.S.P.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how do they differ?.Washingt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7.

4.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connectivism.htm,2004.

5.Graham R.Commentary: The Khan academy and the day-night flipped classroom.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2012(5).

6.Hutchins, R.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

7.Hutchins,R.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Inc.,1968.

8.Meihan,R.A Sociology of Education.Oxford:Holt Rine hart and Winston Ltd.,1981.

9.Milman,Natalie B.The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 What Is it and How Can it Best be Used?.Distance Learning,2012(9).

10.Nielsen,Lisa.Five Reasons I`m not Flipping Over the Flipped Classroom.Technology & Learning,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