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说,便是社会经济发展要“瞻前顾后”。所谓瞻前,即任何发展都要面向未来,具有远见和前瞻性;所谓顾后,即各种生产和开发都应功在当代,利及后人,不应“杀鸡取蛋”,吃子孙饭。要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思想,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一方面应继续重视科学教育,使大学生对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具有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掌握高效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应加强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代中国大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基本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这里所要谈的是人文教育对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需要社会人文环境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型,抛弃技术万能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的全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而要养成这种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侧重于教人求真;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更多地教人求善与美。人文学科教人如何做人,能够为学生启示方向、陶冶情操,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人文学科知识,可以体味、陶融人文精神,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而养成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无私的人文精神和气质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互相契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走“有节制”的发展道路,即要节制生育、节制贪婪、节制无限的物欲追求、节制物质消费,反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的及时行乐的颓废生活观,反对急功近利、重物质享受轻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人文教育有助于人们培养理性思维,注重精神文明,避免沦为“经济动物”或“科技奴隶”。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有整体观念、持续观念和道德观念,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和利益加以整合使之持续发展,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看待;它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宽阔的胸襟关怀大自然,担负起爱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平等观;它要求建立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内平等和实现社会未来利益的代际平等的人类平等观,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的权益。这种平等的观念需要人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而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人们的整体观念、长远眼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文学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便是指文学具有教化劝善的功用。文学的熏陶可使人们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历史是人类发展经验的总结,读史使人明智,可以培养一种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较深邃的远见,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是辩证的、全面的理性思维。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认识,往往有赖于哲学的探讨,尤其是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存关系的观念的转变,更需作哲理思辨。这些人文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张扬皆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文传统中的某些积极方面,如注重和谐精神、集体意识、为后代积功积德的观念等,在今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一定的意义;对“天人合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格言也可以赋予现代的解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人们已意识到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不可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面临世纪转换和千年之交的转折关头,瞻前顾后,未雨绸缪,在高校中普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1] 本文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