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美国深泉学院: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1]

字体:16+-

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是高等教育的“超级大国”,不仅高校众多,而且世界一流大学也最多。大凡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美国的名牌大学为追赶的目标或效仿的榜样。谈起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国人往往津津乐道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顶尖大学或常春藤大学,或者关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公立大学,很少会注意美国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高校。其实,美国不仅有许多大而强的著名大学和规模超大的公立巨型大学,也有一些小而美的“迷你”高校,而地处美国加州荒漠山谷中的“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便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这所办了98年还保持26个在校生的两年制学院,无论是从其规模、体制,还是从理念、教学方式来看,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独特的高校之一。

一、一所特立独行的“牛仔”高校

深泉学院开始走入一般中国人的视野是在2010年年初,当时中国的许多媒体都转载了一篇文章,开头便说:据加拿大媒体1月16日报道,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山谷中,有一个名叫深泉学院(或译“幽泉学院”)的牛校,它每年只招13名大学生,而且清一色只招男生。每位学生只需自己买书和日用品,学费、生活费均由学校提供,学生得到的各种资助每年达到5万美元。虽然它的学制只有短短两年,可是其录取率甚至比哈佛还要低。许多媒体的报道用这类标题:《美国“幽泉学院”:学费生活费全免 门槛比哈佛高》《深泉学院——美国最特立独行的大学》《美沙漠牛校:幽泉学院仅26学生 录取率低于哈佛》《比哈佛还“牛”的高校》《“幽泉学院”让哈佛逊色》等。我所在的城市厦门出版的《海峡导报》用的是这样的标题:《美“沙漠牛校”门槛比哈佛高》。

2011年,南京外国语学校应届毕业生万欣被深泉学院录取,引起中国媒体的热议,结果该生并未去深泉学院报到,而是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2014年5月初,因为又有一名重庆高中毕业生彭书涵被深泉学院录取,深泉学院再度受到中国媒体的围观,许多媒体和网民都表现出对深泉学院的赞叹。一个中国学生被一所外国大学录取便成为全国性的新闻,总有其内在的原因。

建于1917年的深泉学院坐落在美国荒漠山谷,有点与世隔绝,交通非常不便,从洛杉矶搭上“灰狗”长途巴士,须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穿过孤独的荒野公路,才到达一个小城市毕晓普(Bishop)。之后就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开专车走一个多小时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山路,才能到达深泉学院。该校地处加州紧邻内华达州的死谷附近,在白山(White Mountains)旁边,在深深的荒漠里面,方圆上百公里不见人烟。

深泉学院创始人、电力大亨卢西恩·卢修斯·纳恩认为,物质世界充满罪恶,要学生们远离物欲横流的世界,真正的伟人要能倾听“荒漠的声音”,因此把学校选在全美国最难到达的地方。“孤独(Isolation Policy)”,就是建校和治校的宗旨之一。创始人立下的办学使命或校规都体现在该校人人都会阅读的“灰宝书(Little Grey Book)”中。在纳恩的“灰宝书”里,他明确说深泉人到深泉学院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要将他们的一生投入为社会服务当中去。纳恩的语录现在放在深泉学院的首页:“荒漠有着深邃的性格。他有一个声音。只有倾听,你才能听见,而不是在为了物质的挣扎和喧嚣中听见。先生们,为了什么,你们才来到这旷野?不是为了传统的学术训练,亦不是为了田园牧歌的生活;不是为了在商业中成功或是在职业的道路上追求个人的利益。你们来,是为了准备好用你们的生命去服务,心中要明白,过人的能力和高贵的信念是对你们的期望。”[2]

其办学宗旨或校训为:“劳动,学习,自我管理。”劳动是深泉学院学生都要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每名学生一周要干20小时的活,过去的学生从烹饪、耕种、放牧、洗碗、清理下水道,到喂马、骑马、开拖拉机、开汽车拉货、打树桩、修接电线,甚至杀鸡、宰牛,所有这些西部牛仔的活计每个学生都要轮做一遍,现在多了一些选择性,机会一律平等,大家都得到锻炼。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晚上上课或讨论、开会。

所有深泉学生会在两年中学习一些通识课程,以哲学、历史、文学、数学方面的课程为主,这里禁酒、禁毒品,没有晚会,允许抽烟,近几年刚接入互联网。但是学生投票决定只有个别地方允许有网络信号,可供学习用,其他地方均无网络,就是为了维护“孤立政策”的办学传统,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在当今世界,深泉学院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提倡清心寡欲,有点保留中世纪大学或隐士的味道。但学生们的课业一点不轻松,一学期要学完三门到四门课程。由于深泉学院每堂课都是讨论式的,教授与学生比例都很低,而且人文学科科目较多,对学生而言挑战性很高。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从无到有的创造和主动性,公共演说是必修课,两年中每个学生都要在整个社区成员面前演讲。

该校最有特点的是学生们的自我管理。学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由学生们自己负责,做出民主决策,包括学校开什么课程、任免教授、雇佣哪位老师和校工、下一年度新生录取、是否允许访问者的进入……都由学生会参与,而且决定权很大。因为学生自治程度非常高,学生会议很多,1989年到深泉学院就读的中国学生刘海云曾有一句名言在该校流传:“深泉的学生会议比我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会还更多。”[3]

不过,对于是否向女生开放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早些年的学生投票多是反对招收女生,但近年来投票结果出现了改变,应该向女生开放现在已经是深泉学院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否招收女生不是由学生会决定,而是由学校信托人或董事会决定的。最近几年的投票结果都是90%以上赞成招收女生,主要的论点就是现代社会必须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则,要让女生有同等接受如此独特和优秀的教育。董事会数度要准备实施开始招收女生,但是每一次都被两名左右的董事用诉讼的形式阻止并搁浅,现在还在一步一步地打官司。反对者的主要论点就是他们坚持创始人纳恩的“灰宝书”和信托纸上白纸黑字就是写的只招收男生,若招收女生就违反了该校早已定下的“大学章程”。赞成者的论点是要与时俱进,不能永远将女生排除在外。因此,现在深泉学院的招生网页上最后写道:“很遗憾,2016年招生不接受女生申请。”

这所特立独行的牛仔式大学,近似于一座自给自足的繁忙的农庄,是许多优秀学生的乌托邦,同时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16%的“深泉学院”学生转学到了哈佛大学,13%转学到芝加哥大学,7%转到耶鲁大学,7%转到布朗大学。其他转学的学校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

深泉学院的教育与任何其他高校都不同,其招生过程非常严格。据深泉学院2015年11月的网页介绍,每年会接到180~250份的入学申请,决定录取哪些申请者成为每年学院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4]一方面,要求申请者美国“高考(SAT)”取得高分(接近或等同于常春藤大学)、撰写10篇左右的自述文章,现在申请表分成了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文章的要求,有些人没有通过第一阶段的就不用写第二阶段的小论文了。另一方面,一般还要求申请者到该校区进行3~4天的生活、劳动和面试,这期间,申请者要展示好奇心、坚定的劳动信念,以及清晰的沟通能力,再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认为其确实优秀且双方都判断合适到该校学习后,才有可能被录取。由于深泉学院每年招收新生的绝对数目实在太少,所以也就很挑。但是深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大学,其录取学生的标准也和其他传统的大学不一样。深泉学院录取申请人几乎100%都是由学生决定,而不是由老师。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验比较丰富,对深泉学院的传统与精髓也掌握较深,发言权是比较大一些。但是也有很出色的一年级学生,说服力也很强,这都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被录取的决定。

二、中国人印象中的深泉学院

本来深泉学院长期静默地在荒漠中的一小块绿洲中坚持办学,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晓。然而,近年来,当中国人知道原来美国竟然有这么一所牛仔式的大学长期存在时,感到十分好奇和有兴趣,媒体也出现了集体围观,深泉学院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也经历了跌宕起伏。

过去也曾有加拿大和英国等国的人曾到深泉学院作过采访,也都有过报道,但许多国家的人都没有中国人对深泉学院有兴趣。近年来,考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已经不会成为全国性的新闻,因为每年都有几名到十几名中国学生被这些世界顶尖大学录取。而近几年每当有一个高中生被美国深泉学院录取,都会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

自1917年创办至今,深泉学院曾向7名中国学生发出过录取通知书,其中仅有4名中国大陆学生在此就读,有不少学生是从其他四年制大学转而申请就读深泉学院的。1989年入学的刘海云是深泉学院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曾就读于厦门大学外语系,大学三年级时申请深泉学院。2006年,曾是苏州中学科少班的学生、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李栋被深泉录取,后在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甘肃的常思远成为当年唯一招收的国际学生,在深泉学院学习了2年后,顺利转入了哈佛大学。2011年,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万欣考取了深泉学院,但他最终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不过因为他太喜欢深泉,第二年又来面试,由于准备得没有第一年充分而没有被录取。而2014年入学的重庆南开中学的彭书涵目前正在深泉学院就读。这里也有来自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学生,2010年,一位台湾地区学生放弃耶鲁大学前往深泉学院;2011年,来自香港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卢卡斯(Lucas Tse)放弃牛津大学就读深泉学院。[5]前几位去深泉学院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并没有多少人知晓,而进入互联网发达时代之后,2011年的万欣开始被广泛关注,到2014年的彭书涵,更是暴得大名,并被媒体称之为“深泉哥”。

2014年5月,在媒体热炒深泉学院之后,也有些文章“还原被神化的深泉学院”,对深泉学院冷嘲热讽,或者说这所学院只相当于大学预科,只是大专,不过是一所两年制的社区大学或文理学院,拿的是副学士学位,“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其“录取率甚至比哈佛还要低”是招生宣传,师资并不雄厚且有不少是兼职,学校破破烂烂连网络信号都没有,还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山谷中。在美国,这样规模不一的个性化学院并不少见,深泉学院的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它的“封闭”和“落伍”。如果去的话,学不到什么东西云云。

其实,深泉学院本身从来没有作过虚假宣传,追求名气从来就不是深泉的目的。深泉也从来没有主动去炒作,它已经坚强地维持它基本一致的本色98年,中国学生申请与不申请,都不会影响深泉的存在与发展。该校2014年6月在网页上写明,每年从100 至200名申请者中,最少录取11名,最多录取不过15名,多数年份录取13名男生,历年的录取率在6% ~15%。全校学生一直保持在26人左右。该校的使命本来就不是追求办成研究型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中自然也很难看到其位置,在一些习惯于“应榜办学”者的眼中,自然不入法眼。然而,深泉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真正了解该校的人的普遍赞誉,这也是为什么该校有很大比例毕业生能转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继续深造的原因。

而且,多数深泉学院的美国学生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出身,其中不乏富二代或官二代,当年刘海云的室友便是美国总统肯尼迪时代的国务卿的孙子。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那些家境优越的青年不可能自愿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洋插队”,经受那样艰苦的磨炼和考验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为了那个副学士的文凭去深泉学院的,所有人去深泉学院都是为了有深泉独特的经历。在中国首位“深泉哥”刘海云看来,深泉学院的生活确实就像一场“上山下乡”,两年的牧场式学习生涯,最大的收获便是拥有了在面对问题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很特别,很低调,压力也很大,很锻炼人,如果想进去,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6]。

方舟子认为“深泉不要说跟哈佛比,跟威廉姆斯、阿默斯特、威斯利这些顶尖通识学院也没法相提并论”[7]。而刘海云指出:那些常规学校没有办法和深泉的惨烈学习、生活和劳动程度相比。通识课程在常规大学,包括顶尖大学,学生人数都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个学生对一个老师,一学期下来学生几乎都没有机会和老师说过一句话,那学习质量如何与就坐在你面对面三四个人围着一张会议桌的教授相比?而且,本科生与教授有没有机会交往?有没有能在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里交往?有没有特殊的共同经历可以把师生永远的绑在一起?深泉学院的教授不只是老师,因为环境使然,他们更成为与学生三餐在一起吃饭的朋友,很多都和一家人一样。深泉的确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乌托邦。当时短期任教的教师中,教国际关系学的有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和法国驻联合国大使。和他们长时期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是任何其他学校都很难得的。他本人得益于深泉的经历,因为在两年时间里,大家住在一起,三餐一起吃饭,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开会,共同批阅学生申请书,共同骑马远足等,其中结下的“革命情谊”,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刘海云说:“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申请深泉。”[8]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的:“当初为了吸引眼球把人家捧上天,现在了解点真相又觉得不过如此,舆论经常如此。不过,无论是神化还是褒贬,都是在拿国内的教育制度和大学标准来以己度人,其实未必是看问题的正确态度。深泉学院以区区几十人的规模,坚守百年,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优秀学生青睐,不是没有缘由的。”[9]确实,深泉学院既没有一些中国媒体所说的那么牛,也没有一些论者说的那么差。作为一所两年制的文理学院,深泉学院实行的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与演讲能力。近百年来,其毕业生总共也只有一千多名,但大多卓有成就。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高校,是一所特立独行的“牛仔”高校,这样一个“迷你学院”,生动地体现出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0]这么独特的办学方式,异常小的规模,能够98年坚持不变地办学,无疑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三、守望传统 贵在坚持

深泉学院之所以引起中国人的特别兴趣,吸引中国人视听,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也曾经有过某种形式上类似的高校。近现代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也有过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晏阳初发起的乡村学校运动等,但早已不见踪影。过去我们也有不少半工半读的高校,甚至校名就直接叫“劳动大学”“工人大学”,而且全国所有学校都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要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高校都是某种运动的产物,一阵风地办起,一般都很短命,或者昙花一现,或者有始无终。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些短期高校都已不见痕迹。假如当年的晓庄师范能够持续不断地办到现在,一定是个奇迹。可惜的是,历经多次关停并转的中国高校,有多少曾经出现的小规模的高校早不见了踪影?

越小的办学规模,其生均支出往往越大。深泉学院每年的运营成本大概200万美元左右,主要靠校友捐款。[11]学生在校期间过的是近乎我们过去吃大锅饭的生活,或者说“共产主义”的生活。这样朝夕相处两年下来,同学之间结下深厚友情。毕业后对母校充满感情,也都乐于为母校捐输。像深泉学院这样的“迷你”学院要能够经久不衰坚持下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即坚定的信念、稳定的基金、校友的捐款、对校规或创办人的办学宗旨(该校的大学章程)的坚守,还有就是大学自治的环境。

的确,“假如要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财力、师资、生源、选址都不是问题,最缺的可能就是容许这类学校存在的教育生态和制度环境。比如,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都要先看你这个学校是什么规模和层级,大专还是本科?学科师资是否齐备?是否通过评估验收?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不被现有教育体系接纳。社会评价不同的大学,也遵循整齐划一的标准,本科专科、普通重点等级森严,泾渭分明,大学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拼命把自己做大做强。这种环境下,是没有深泉学院这种‘奇葩’学校生存空间的”[12]。经过一番围观,现在深泉学院在中国的知名度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在美国的知名度,其原因还是由于深泉学院的办学模式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和反思。

地处沙漠绿洲的深泉学院孤独地守望传统,属于世界高等学校中的另类。这样一所“小而美”的学院,有如荒漠甘泉,滋养着一届届学生,让人们感受到清新的气息,也让我们认识到高等学校还可以这样办学。她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学生彻底的半工半读,这真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13]过去我们提倡的“培养劳动观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怕脏、不怕累”等,现在已离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甚至连有些工科大学生的实习,也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中国人知道深泉学院真正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一以贯之,98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就是不改创始人纳恩的办学初衷,实在难能可贵,让人不得不慨叹。

深泉学院是美国教育史上一个大胆而特别的教育改革实验,并且成功地维持了将近一百年。它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是先进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纳恩作为西部水电站等多个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人,经常被招不到能够很好胜任实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而困扰。所以他才亲自培养人,并一直在他的企业里开设大学课程,并鼓励大家从实践中寻找真理。他放弃企业后全身投入创办深泉学院的教育实验,20世纪初叶,美国同时也有其他类似的半工半读的学院,但是都没有深泉这样的生命力。深泉也经历过很大的起伏,有些阶段因为大量学生辍学或者其他原因,几乎濒临灭绝。但是深泉还是顽强地存活下来,将在2017年迎来百年校庆。

笔者曾对中国首位“深泉哥”刘海云进行深度访谈。刘海云指出,深泉学院办学理念的灵魂在于培养具有毕生为社会服务(life of service)的毕业生,创始人纳恩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但是普遍的共识就是为人民服务,改良人类社会,促进人文进步。整个学校并没有意识形态,也没有任何宗教倾向,并不是教会学校,也没有神学课。在深泉人看来,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投身于美国的政界,当然算是典型服务的人生,但是教师、工程师、律师,甚至一个锁匠,都算是投身服务的人生,但是那些以金钱为目的的,如对冲基金、炒股等,就不被典型的“深泉哲学”所崇尚。

有论者指出,在专注求变和大而全的喧嚣中,大学不只千楼一面,而且学科设置、教学风格也基本实现了百校一面。能够在“百年孤独”中,以“小而强”的顽固面目示人,不肯有些许改变。如果有什么可以归纳的话,除了特色之外,这就是大学自信。深泉学院俨然大学中的隐士,最可贵的莫过于其“深潜功夫”。[14]当我们还在谈论或向往“教授治校”的时候,深泉学院早已经是“学生治校”。该校对学生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培养在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深泉对中国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做与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传统和价值观的坚守。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泉学院不负创办者提出的使命,近百年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顽强办学,为世界高等教育树立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小而美”的典型,不仅值得我们敬佩,而且对普遍追求大而全的中国大学来说,确实具有启示意义。

[1] 本文发表于《江苏高教》2016年第1期。

[2] http://www.deepsprings.edu/

[3] 佘峥:《中国首位“深泉哥”来自厦大》,《厦门日报》2014年5月10日。

[4] http://www.deepsprings.edu/admissions/

[5] 高峰:《揭秘美国深泉学院 一年只招十几人》,《环球人物》2014年第14期。

[6] 戴敏、简伟雄:《从龙岩家庭走出的“深泉哥”》,《海峡都市报》2014年5月23日。

[7] 方舟子:《美国深泉学院的真相》,http://smfang.blogchina.com/2185112.html

[8] 黄旻旻:《深泉学院的中国人》,《博客天下》2014年6月15日。

[9] 铁永功:《假如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5月23日。

[10] 刘海峰:《深泉学院给国内教育的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5月28日。

[11] 卢卢:《走进深泉学院》,《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5月18日。

[12] 铁永功:《假如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5月23日。

[13] 刘海峰:《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科学时报》2010年1月31日。

[14] 严辉文:《深泉学院最可贵的是“深潜”功夫》,央视网评,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