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打磨

有感于蒋军晶老师的读写结合

字体:1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张光璎

教语文的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因为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读和写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都一定要在作文课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要求写完完整整的篇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等等,应该引发每位语文老师深入地思考。蒋老师上的《美丽的清贫》,给了我一个生动的启示。三次练笔各有侧重:

第一次模仿写话:写话前,引导细读片段。张海迪在第二段用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仔细地描述母女俩吃的“饭菜”,老师引导学生前后左右联系起来读,设身处地地想,在张海迪眼里,这是怎样的“馒头夹咸菜”?这些细节深深打动了学生。写话时,强调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中亲人对自己的爱仿写片段。——这是作文的起步,要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素材,再悄然无形地仿照教材,动心动情,有感而发,让情感推着笔尖自由自在地走,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第二次想象写话:写话前,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思考:张海迪究竟想到了什么以至于潸然泪下?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学生换位移情,想象极为丰富,深刻地感受张海迪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不觉自己也热泪盈眶,写下浸满情感的文字——这是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感情世界,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不能只满足于静止地、僵化地用文字再现生活,而是丰富的、开阔的、鲜活的,甚至是飞跃的思维来加工生活,这是写出好作文的要领。

第三次感悟写话:写话前,回读全文聚焦问题:为什么“清贫”却“美丽”?要求学生思考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写话时,不组织讨论,强调个性,从写话中看出学生认识的理性与深刻,甚至有学生套用了作家冰心的名言做结语,十分精彩——这是不知不觉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深刻性,写文章时才不会就事论事。长此训练,无论说还是写,都会有魂,作为人本身将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情感受到熏陶,作文能力还受到多方位的训练,而这一切却那么自然轻松,没有留下丝毫“教”的痕迹。如果在阅读课上都能这样有计划地恰当地设计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学生作文时拣起这些零金碎玉,如同随手拈来,不说习作易如反掌,起码也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老师,也只需轻松“迁移”画龙点睛罢了。这岂不是生动地体现阅读与作文原本就是“一家”,同构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吗!二者的确是一个有机的无法分割的整体。“读”中的“写”,主要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写”中用“读”,是水到渠成地实践阅读中学到的“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为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阅读课上会时时闪动着习作指导的影子,而他的习作课,自然留下阅读的深深印迹。

北京张光璎2007-1—7

附蒋军晶两课时《美丽的清贫》读写结合教学片段:

第一次写:细读片段,模仿写话

在火车上,妈妈从不买饭吃,她总是在家里就准备好了路上的饭。妈妈吃馒头夹咸菜,用一只缸子喝列车员送的开水。我也是吃馒头,可是我不夹咸菜,妈妈要我吃装在玻璃瓶里的带鱼或是肉末炒雪里蕻。更多的时候妈妈让我吃带鱼,鱼是妈妈自己做的,那是清蒸带鱼,透过玻璃瓶可以看见银色的鱼块上洒着嫩黄的姜片儿和绿莹莹的葱丝儿。

一、写前,引导细读片段

师:张海迪在文章第二段用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仔细地描述母女俩吃的“饭菜”。读读这些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如果没有读过这篇课文,我会误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

师:然而,当张海迪用另外二分之一的文字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时,这些词语就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词语就有了情感。请你完整地读一读这段话,说说读后的难受。

生:这段文字里有强烈的对比,妈妈让张海迪吃好吃的带鱼,自己却吃馒头夹咸菜。

这种对比突出了妈妈很爱张海迪。

生:我读出了妈妈为了省钱给张海迪治病,吃难吃的难以下咽的馒头和咸菜。

师:请前后左右联系起来读,设身处地地想,在张海迪眼里,这是怎样的“馒头夹咸菜”?

生:馒头夹咸菜是从家里带出来的,过了很长时间,已经冷了,可能是硬邦邦的。

生:这时候馒头又冷又硬又干,张海迪的妈妈需要不停地喝水才吃得下去。

生: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段话是对比着写的,妈妈自己吃如此难以下咽的馒头夹咸菜,而给张海迪吃带鱼,并且做得非常细心,洒上嫩黄的姜片儿和绿莹莹的葱丝儿,装在玻璃瓶里。这些细节都是爱的体现。

二、写时,强调模仿片段

师:相信在生活中,你也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对比中感受到过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对你的关心与爱。请你试着模仿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细节写出来。

(生写)

生(举一例):我很少回奶奶家吃饭。我去吃饭时桌子上会有一条界线,是无形的,它在我的心里。界线的两端都有一碗饭,一端的饭是新鲜的,另一端的饭夹杂着锅巴有点儿黄。一端是热过好几次的青菜,还有一小碗番茄汤,另一端有各样时鲜菜蔬,不过总少不了一大盆鱼汤,鱼汤冒着热气,一块块立方体的豆腐时不时挤开被切得细小的葱的包围,探出头来张望一下四周。那有鱼汤的一端是我坐的地方,另一端是奶奶坐的。

第二次写:入情入境,想象写话

妈妈走的时候,我趴在窗口看着妈妈穿过医院的花园出了大门。当她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我只觉得泪眼蒙眬……

一、写前,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师:上面这个细节,我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注意。因为我看完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后发现张海迪很少流泪,当医生把很粗的针扎进她脖子后面的骨头缝里,或是扎进腰上的骨头缝里,从里面抽出一管管透明的水的时候,她也不哭。此时此刻,张海迪究竟想到了什么以至于潸然泪下?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屏幕出示:妈妈走的时候,我趴在窗口看着妈妈穿过医院的花园出了大门。当她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我心想( ),想到这里我只觉得泪眼矇眬……

生:“我”心想——妈妈回去,为了省钱给我治病,一定每天都吃那难以下咽的饭菜,不肯给自己添一件新衣。

生:“我”心想——妈妈,你回去以后又要辛劳地每天打工干活,冬天就要到了,你穿着那套已经穿了几年的薄薄的灰毛衣出去找活干,一定很冷吧?

生:……

二、写时,强调移情换位、展开想象

师:在那个凉风习习的秋天,当母亲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张海迪只觉得泪眼蒙眬……母亲再来的时候已是冬天。从秋天到冬天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张海迪和她的母亲不断地通信,有时频繁到两三天写一封。妈妈的信是通过护士阿姨的口传给张海迪的,张海迪的信是通过护士阿姨的手传给妈妈的。据这位护士回忆这些信,写的都是小事,却特别感人。

师:下面,我们分一下组,这两大组以母亲的身份给张海迪写一封信,这两大组以张海迪的身份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不长,四五句话。

(生写话)

生(母亲):女儿,听护士阿姨说,你的病已经有了好转。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你不用担心,我每天打工,医药费已有着落。你每次打针,要坚强,你要坚强,我在这等你!

生(女儿):妈妈,您最近过得好吗?您不用担心我,这里的护士阿姨对我很好。我感觉病已经好了很多,都可以下床走路了呢!相信马上就可以出院了。你好久没来看我了,我好想你啊!妈妈,不要吃馒头夹咸菜了,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垮的。我爱你,妈妈。

生(母亲):海迪,我是妈妈,最近在医院过得好吗?我工作忙,不能来看你,你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晚上被子要盖好,别着凉了……手术时别怕痛,想着妈妈,病就好了。

生(女儿):妈,我知道你为我的病已经花了不少心血。我会坚持的。妈,其实,我也很坚强的,因为我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妈,我的病要紧,可你的身体也重要啊,你要多吃些好的,补补身子,这样才能陪我来治病呀!我还要听火车的汽笛呜呜地叫,看火车的烟囱喷着白雾穿出青翠的山谷。

第三次写:回读全文,感悟写话

一、写前,聚焦问题,回读全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很多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清贫”的生活还是“美丽”的?我相信细读课文之后,大家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请大家再读整篇文章,边读边思,待会儿请你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用最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生读书写话)

二、写时,强调个性,固化感悟

师:写下你自己的感悟,建议不讨论。

生:张海迪虽然家境贫寒,但她的生活却被母爱包围,正因为她妈妈无私的母爱,才使她对生活充满信心,才使她有了奋进的动力。清贫以后的未来必定美好。

生:无论清贫与富有,无论奢侈与朴素,美丽的人和事都来自内在,而不是外表。

生:亲情是温暖的,爱是甜蜜的。如果清贫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些,痛苦反而是美丽的一种衬托。

生:爱在生命之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改写冰心名言)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