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缓谈模式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它的建构过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组合联系,它也得经由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选择与改造。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即教案剧)经实践检验,已暴露出诸多缺陷:1.程式化痕迹严重;2.知识“灌输化”,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智力操作活动(重结果,不重过程);3.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造成“语文无用论”);4.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漠视;5.使“编写教案”成为教师中心任务。
如今,由于教育的转型,学科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学生全方面、高素质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教师在教学的前沿努力探索、匠心独运并有所创造,所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引导—发现”“质疑—解疑”“探索—发现”“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等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时期的流派纷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但正因为其“流派纷呈”,笔者的某些判断、结论经常被一些个例推翻。为了便于研究讨论,笔者根据这些教学模式在阅读性质、功能、目标上的共性,把这些现在正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以“文章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思辨美”,以“语文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朗读美”。
“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如下表: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如下表:
续表
从以上对“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表格描述来看,这两种阅读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优点:
(一)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的意识和调整,超越了“教案剧”那种受动性和依附性,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被唤起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的参与学习和尝试学习明显
由于课堂中注重展示矛盾,展开过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参与(听、说、读、写)和尝试的机会,并且被允许尝试失败,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地建构规律(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超越那种被动地同化与模仿,也能进行自由的想象,直觉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平时所向往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三)课堂的生成性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真实地展开与推进是很难真正被规约与计划的。传统的“教案剧”设置的问题、指令细碎繁琐,教程细密,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框架化”“板块化”,属于粗线条的弹性设计。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如“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美?”这种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的回答无济于事,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课堂将生成不同的局面,尊重了学生自由而多样的思考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但是,一个事物的优点往往是它缺点的影子。以“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定位
阅读教学该走哪条路?自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上。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侧重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课内比重最大的精读、研读都是围绕课文情节、思想内容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课内言论成了一场思维游戏。也就是说“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逻辑的推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磨炼,或者缺乏对语言的必要的关注。语文课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其次,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讲解越俎代庖,成了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这又是重大的目标误区。“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总之,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
按理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应作得比较好,但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又把语文课上成了“美学分析课”或“朗读技巧指导课”,缺乏足够的以“语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
(二)课堂生成缺乏指向性的集中
以前的“教案剧”教师零零碎碎问,学生简简单单答。很多课成了问题的串联课。一问一答把课文这个“信息与美”的综合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围绕重点段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望使学习重点得到集中性、协作性地探讨,使美感得到集中性地感悟与欣赏。但是,由于课堂中有足够的自由思维的时空,而又缺乏必要的思维指向,因此,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得到了很多学生偏执性的关注,或者学生为了在强调有独立个性、强调有不一样见解的课堂中争取到发言的机会,不得不去关注那些缺乏“讨论价值”的“角落”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怎样的课堂局面呢?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自为政。当一个极富思维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正准备展开时,却马上受到新的问题的干扰。在我的听课经验中,这样的课堂局面,大部分教师因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避免出现否定性评价或者缺乏临场机制而无法扭转。这种缺乏集中爆破点的课虽然避免了情节上的繁琐分析,却陷入了另一种操作上的琐碎。
(三)课堂“选择”缺乏有效的落实
无论是“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为了体现主体性价值取向,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课文段落)、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保留观点见解,等等,但是,这些选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呢?如果我们能有心理学家坦思鲍姆一样严肃剖析过自己的精神(“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它们是否具有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样的讨论,都不能看做是真正的讨论。从它是否启迪思想来看,那些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别有用意的,因为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有时甚至对其正确答案都有相当明确的见解。因此,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我把学生当做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无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教师在让学生“选择”的同时,其实非常心虚,害怕课堂上产生“矛盾”,出现“节外生枝”。也就是说害怕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出现出入。希望学生“善解人心”,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当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教师总能通过巧妙的办法把学生的选择纳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因为在教师的“教案”中并没有各种学习走向的应对措施。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中的“选择”是“伪选择”,是教师为顺从社会舆论,顺应教育潮流,博得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赞赏而作的一场演出,是一种教育装饰。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就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的道具。
(四)课堂组织缺乏理性的教师权威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和发展性学力获得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学生各种“隐性”权利,以教师为中心,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但是,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课堂中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种趋之若鹜的教学时尚。“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就是围绕“主体性”建构起来的。但是,这一理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处于必然的矫枉过正的阶段。教师该问的时候不敢问,该讲的时候不敢讲,该批评的时候不敢批评。有些教师甚至把少讲话及无原则的宽容视作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师生关系应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教师虽然大部分时间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论点的人。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既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自己;也要善于表现自己,舒展自己,让学生领略接受的魅力,体会信任和尊重别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