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打磨

如何提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支架——《称象》问题化教学尝试

字体:16+-

人出生后刚刚牙牙学语,便会指手画脚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晚上你牵着他的手在林中散步,孩子们便会睁大眼睛,“为什么月亮总跟着我们啊?”“树叶是怎么样变黄的?”“假如我到火星上生活会怎样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是死了,会到天堂吗?那里是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吗?”……

人类从出生开始,总是伴随着问题生存,对于问题的探索与学习是一种本能。

问题是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小舟——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论基础。

同样语文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也往往从“问题”开始。

1.由谁来提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出在一种等待老师提问题的状态中,一旦没有老师,结果会怎样?自己还会提问题吗?我一直深为忧虑。

如果我们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这想起来就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

在上《称象》这一课的前一天,我郑重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问题纸,我要求学生把预习时想到的问题填在问题纸上,我想让学生提问的过程不仅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的过程。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问题很多,同时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问题太多:

杨样:曹操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姚正阳:曹操旁边的官员真有那么笨吗?

王成伟: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直摇头?

夏炎:曹操为什么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周力:秤是什么东西?

何艾敬: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

罗戚慧: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爸爸提议写上这个问题)

沈菲儿:“曹冲才7岁”这句话里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才”字?(根据课文后面问题提出)

……

2.如何筛选问题,如何实现问题聚焦

学生很棒,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都在课堂中解决,那么课堂学习就是低效的学习,我们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学生提的有些问题不得要领,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甚至没有思考的必要,例如“曹操为什么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因此,“筛选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筛选的过程中,会不会伤害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自己的思路与学生不相吻合难道一定要以老师为标准?因此“怎么筛选”又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筛选整理问题,先试着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所有问题,然后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合并同类项,或去粗存精,或直接提取主干问题。最后大家聚焦在4个主干问题上:

(1)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直摇头?

(2)秤是什么东西?

(3)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

(4)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爸爸提议写上这个问题)

3.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组织

问题已经聚焦,但是我又开始考虑:这四个问题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否花同样的气力,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并相应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4.如何将问题引向深入

能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这不仅能充分检验教师课堂水准,还能有效防止问题化教学流于形式。下面是我尝试的将问题引向深入的基本操作线索以及教学片段: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

(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呢?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5.问题走向哪里

《称象》一课上完了,我继续追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称象》一课上完了,上完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带着一堆问题来,不带半个问题去,并不是好事。因此,每上完一篇课文,老师都要追问一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即使学生没有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