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打磨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

字体:16+-

辩论赛简介:

金秋十月,江南小镇余杭临平依然一片暖意。由蒋军晶组建的新生代民间语文研究社团——五汉教育工作室主办的语文教育论坛在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参与辩论的8位教师朝气蓬勃,从教经历均在8年左右。

活动策划:五汉教育工作室

辩手:

正方:口语交际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正方一辩: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计建华

正方二辩: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正方三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林丽

正方四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沈兴华

反方:口语交际必须强调规范语言

反方一辩:杭州市临平一中 姚永安

反方二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金俭

反方三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郁侃蓉

反方四辩:杭州市临平一小 蒋军晶

主席的话:钟志华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新课程理念由专家层面进入了实践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形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老师们开始有了新的困惑,我们只有通过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然后才能走向重建。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我们应该培植它蓬勃健康地成长,所以有了今天的辩论话题: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正方的观点是口语交际无须强调规范语言,反方的观点是口语交际必须强调规范语言。首先请正方一辩亮出自己的观点。

正方一辩: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我们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中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是口头的语言表达,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所以我们认为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强调语言规范,而应把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意见的交换等置于首位。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学会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例如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例如让学生学会深入话题来说,例如让学生学会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等等。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规范语言,那么可想而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附加了诸多规范,布满地雷阵的危险之旅。当我们张开嘴巴想说话的时候,交际的恐惧感就会如一阵阵阴风袭来,耳边就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请保持沉默,如果你没有考虑到说话规范的话!”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描述得也非常清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段话非常明晰地告诉我们: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培养说话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甚至极具感染力的主持人、演说家。因此,从口语交际的目的上说,规范语言也无须强调!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反复强调口语交际的情境性、简约性、即时性,反复强调口语可以随意一点,自然一点,生活化一点,对方辩友显然是在告诉我们“口语交际课,只要学生在说就行了。”按此逻辑出发,那么,北京人的侃大山是口语交际,四川人的摆龙门阵是口语交际,南方人的聊天也是口语交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谈话、交流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了,既然天天时时刻刻都在训练,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还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吗?那不是多此一举吗?(掌声)

现在我们设立了口语交际课,将口语交际课提升为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课型。我方认为,其基本的前提是它必须区分于日常生活情景的听话说话,用著名心理学家皮连先生的话说:“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里说的话与平常说的话应该是不一样的。”平常说的话是怎样的?可能是不连贯,不通顺,不文明,不文雅,没有感染力的。而我们希望学生说的话是连贯的,通顺的,文明的,文雅的,具有感染力的。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规范语言的过程,对方辩友,是规范语言的过程。这种转变的实现就是设立口语交际课的意义所在。

正方二辩:

我们在谈论这个辩题的时候,不能无视口语的语言规律。我们不得不给对方辩友“补补课”,口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是情境性。交际双方的语言与当时情境紧密相关。例如,如果我现在突然说一个数字2000,你们一定感到费解,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如果我在一个拍卖会上说一个数字2000,大家都明白我是在说“我愿意出价2000元人民币来买这件物品”。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实际的交际情境中,许多不完整,不连贯,语序颠倒的话能很轻松地被别人理解。

第二是简约性。在日常生活中,极其简单的语句,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就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使沟通顺利进行,尽管这些语句可能在语法上并不完整,在逻辑关系上也不够严密。所以,如果我们在口语交际中刻意采用非常符合语法逻辑的语言,就可能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第三是即时性。交际语言是一种即时性语言,是交际双方针对某种特定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进行的,事先难以完全进行设定。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最重要的信息及时传递,往往会忽略表述上的完整和语言形式上的规范。基于这点,如果我们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语言的规范,一味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这种即时性的交互就会显得很拖沓。

基于口语的上面三个特点,我方觉得,在“口语交际课”中,不需要强调规范语言。

反方二辩:

尊敬的主席,各位老师,我们要辩论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就必须首先对“口语交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口语交际不同于以往的听说训练,以往的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比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方辩友在前面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口语交际”的交互性,“口语交际”的交互性也确实需要强调。

但是,我想告诉对方辩友,强调“口语交际”的交互性与强调规范语言之间并没有冲突,而且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管“口语交际”如何发展,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这一目标是不变的。

以往的听说训练,是通过“句型填空、语言扩展、模仿学说、类比引说”等训练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而现在的“口语交际”规范语言的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它注重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有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加以点评、强调,以期引起注意。

这里我方需要重申的是,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强调规范语言这一点没有变,变的是方式方法。而且,我方也同时认为,以往所积累的诸如“句型填空、语言扩展、模仿学说、类比引说”等规范语言的训练方式,经过实践检验,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普遍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它有可以继承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批判地吸收,改造后加以运用。

正方三辩:

主席、各位老师,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我感到非常紧张,我相信及时的掌声能缓解我紧张的情绪,让我有信心说下去。(笑声、掌声)谢谢。我记得著名作家乔姆斯基曾经说过:即使对本族语的语法规则、语汇和语音体系有相当知识的人,在他说话时也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一个小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更是在所难免的,有的孩子一紧张,甚至还会说话口吃。

如果在这时,我们教师一味强调规范学生的语言;如果在这时,我们教师反复要求学生修正自己的话语,那么,我相信学生连口也不敢开了。对方辩友,“金口难开”可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啊!

如何让学生敢开口呢?主席、对方辩友,请允许我再引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话: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肯定。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赞美甚至可以把世间的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应该多一些表扬,把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让学生觉得:开始练习说话,对错没关系,好坏不要紧,说总比不说好。

我们非常理解对方辩友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迫切心情,但是我们以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对口语交际的定位应该是首先重视学生的“敢说”,如果学生连话都不敢说了,又哪来的“会说”呢?谢谢大家。

反方三辩:

尊敬的主席,在场的各位老师,对方三辩在陈述中反复使用了一个非常动听的词语——赞美。他的主要观点是,为了让学生“敢说”,我们应该在语言上放弃必要的要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额头上粘一朵小红花,然后言不由衷地说一句:“你真棒!”(笑声)

针对对方三辩的观点,我首先要描述我们口语交际课的普遍状况:学生只管说得热热闹闹,至于说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正如对方辩友所说,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有条理的话语,充斥课堂,老师也不加以规范或指导。我想,这种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的情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我们从不否认,在口语交际课中要保护学生说话的兴趣。但是,“保护学生说话的兴趣”与“规范学生的语言”并不矛盾。

对方三辩的错误在于,他简单地把“规范学生的语言”完全等同于否定性评价,等同于批评。其实,只要策略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规范学生的语言”的同时,也很好地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这只是个策略问题。例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中如此评价学生:“你的讲解非常生动,枇杷的特点介绍得非常具体,但我们不是日本人,不说那么多‘的’,行吗?”这位老师以自己的真诚、中肯、幽默的评价,指出了学生语言上的问题,同时也保护了这个学生敏感的自尊心。谢谢大家。

自由辩论:

主席的话:

刚才正反双方的辩手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更为激烈的自由辩论阶段,一起领略双方辩友思维的争锋,智慧的碰撞。

正方一辩:

我方的立场十分坚定,口语交际无须强调规范语言。西方的语言是“法治”的,而我们的语言是“人治”的。汉语言具有意会的特点,语言文字表达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中的语言丰富多彩,学生的表达富有个性色彩,如果处处规范,时时限制,学生的语言终将走向一潭死水。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真是会自圆其说,谁说我们的语言是“人治”的?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也是有规律的,句子构成也是讲求规范的。如果任由学生的语言畸形发展,那就好像任凭梅枝病态屈伸而不矫正。对方辩友,面对学生错误百出的表达,难道你们真的就坐视不管吗?

正方四辩:

生物的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界的吐故纳新,生生不息;语言的多样性维持了人类文化的新陈代谢,代代相传。面对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怎么忍心痛下屠刀;面对学生酣畅淋漓的口语交际,我们怎么忍心下令——“停车检查,你已经违反交通规则!”打着“规范语言”的旗号,实际却是在破坏语言的丰富性,杀戮语言的生命!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救救口语交际!”(掌声)

反方二辩:

是要救救口语交际,在大量的不规范语言严重损害口语交际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绝对不可以坐视不管,任其猖獗。我们规范语言,更是为了促进更好的交流。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将“语言的丰富性”等同于“语言的不规范性”啊。

反方四辩:

对方辩友还是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问题,你们是否依然视而不见,闲庭信步?如果不强调规范语言,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是否需要我们老师在场?难道我们老师,真的可以在课堂中只是扮演观众的角色?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教学口语交际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清闲的事了!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掌声)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你们反复强调口语交际的语言要规范,要统一,面对孩子们渴求说话的眼睛,面对孩子们欲说还休的表情,你们于心何忍啊!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语言警察,而是要培养能交际会表达的现代公民。如果只在几个字上面纠缠不清,咬文嚼字,我们认为这是迂腐之举,口语交际总得追求课堂效率吧!

反方一辩:

刚才对方辩友说了这样一句话,“面对孩子们渴求说话的眼睛”,看来对方辩友是要在不规范语言方面身体力行了,对方辩友,眼睛会说话吗?(笑声)我知道对方辩友其实想说的是:“面对孩子们渴求说话的眼神。”不过,我们还是十分欣赏对方提出的“效率”二字,要提高效率,就要不断地使杂乱的表达变得有序,错误的表达变得正确,模棱两可的表达变得明确。这难道不是在规范语言吗?如果口语交际语言可以不规范,那就如同几个大妈大爷在乘凉时的聊天。难怪著名心理学家皮连先生说“学生在课堂里说的话,都是平常说的话”,如果真是这样,教学的意义又何在?

正方四辩:

我们在说“面对孩子们渴求说话的眼睛”这句话的时候,连一直强调“规范语言”的对方辩友也听懂了,这正好证明了口语交际的一个特点,口语交际双方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错误的语言进入人的头脑,人的头脑可以自动地修正过来。对方辩友刚才所表现出来的纠错能力比步步高VCD还强啊。(笑声,掌声)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生态系统,它能自动吸纳、排斥、纠正,相反,教师过分强调规范语言恰恰是破坏了生态平衡!

反方四辩:

但对方辩友恰恰忽视了这个现象的前提,你们说的口语交际双方其实已经是具备了一定语言素养的人,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那就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规范语言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系统的语言训练,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我想对方辩友今天侃侃而谈,绝不是从小就会的吧?我相信你也是接受了规范、良好的口语教育才能站到现场吧?

正方一辩:

但是,从生活意义这个角度来讲,口语交际,能交际就行,人们交往总要根据语言情境,或简约,或省略。比如有个胆小的人在房间里看到一只老鼠,肯定会惊叫:“啊,老鼠!”难道对方辩友非得要让他说成:“啊,这里有一只老鼠。”(怪声怪气)这样的表达太累了吧。对方辩友可能习以为常,我们却觉得非常别扭。

反方四辩:

正方辩友肯定没有搞清楚什么叫“语言规范”,省略的语言并不是不规范的语言。“啊,老鼠!”就是一句典型的规范的非主谓句。(掌声)

正方三辩:

我方认为,语言规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不必要求所有的交际语言有板有眼的,只要能正常交流即可。

反方三辩:

看来对方辩友已经理屈词穷了,竟然得出了“人如果强调规范语言,就不可能正常交流”这样的谬论。为了让对方辩友更感性地认识语言规范是怎么回事,我先举个例子: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饿了马上会说:“饭饭!”妈妈会耐心地纠正他说:“我要吃饭!”试想,如果口语交际不强调规范语言,多少话我们能听懂?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让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既然你们已经承认了“口语交际”具有互动性,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交际本身具有的功能。当语言不规范时,对方会用“你能再说一遍吗?”“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些提示性话语去规范,而无须老师越位,强行干涉学生的交际活动。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恐怕这种干涉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吧!

反方二辩:

看来对方辩友已经让步了,他们认为“口语交际”还是需要规范语言的,只不过规范语言的事,学生自己会去完成,不需要由老师特别强调罢了。真的不需要老师强调吗?让我们回头看看历史,八九十年代,语文课中用的是听说训练,到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面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谁来规范,老师来强调规范啊!对方辩友。

正方一辩:

但是,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这一句去掉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小学三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共16条,没有一条讲到要强调语言规范,连制定课标的专家都这样认为,你们还要那样固执吗?

反方四辩:

但是,对方辩友是不是认真地研究过这16条?这16条当中明确有下面这些话:“能用普通话交谈”“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仔细想想,这些话不就是说要强调规范语言吗?看来对方辩友在理解课程标准方面有些机械呀!(掌声)

正方四辩:

请问对方辩友,是谁教会了我们走路?又是谁教会了我们说话?我想我们都是在磕磕碰碰中开始了“蹒跚学步”,也是在结结巴巴中开始了“牙牙学语”。在大量的我们看似不规范的说话中我们学会了说话,为什么这样能够学会?因为规范的语言结构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行建构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尽管学生在旅途中可能迷失方向,可能经历坎坷,但最终他们将到达目的地,并且那条他们自己发现的“路”会烂熟于心。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那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我们给学生一张通往目的地的地图,告诉他们该怎么走,他们不是能更快地到达吗?同样,如果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语言的规则,学生将更快成为能说会道的人!

正方一辩:

是啊,不给他们地图,确实会放慢行程,可下一次重走老路,是否会比对方辩友走得更快,走得更欢?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规范的语言结构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行建构的。

反方:……(沉默)

正方四辩:

既然对方辩友无言以对,那么我继续给对方辩友说说口语交际的“生态性”。口语交际能否顺畅进行的关键并不在于就规范语言谈规范语言,我们应该从培养倾听入手,保障交际顺利进行。根据国外专家里斯弗和坦伯利的统计,听说读写在言语交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听45%,说30%,读16%,写9%。既然听在交际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倾听,而不是规范“说”,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你们什么时候又生造出“生态性”这样一个词,请注意语言的规范。我们并不反对培养倾听,但是请对方辩友不要忽视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学生以后面对的是社会,如果他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却是一个蹩脚的演说者,这难道不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失败吗?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看来没有听懂我们的意思,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因为良好的倾听能力能带动学生的“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反方四辩:

看来对方辩友是想“鱼和熊掌都兼得”啊,这可能是对方辩友的一相情愿吧。(掌声)著名口语专家陈建民先生指出,交际的场合和语体可以分为:亲朋之间使用的家常口语体,在一般场合使用的正式口语体,在隆重场合使用的典雅口语体,在特殊场合的书面语有声表达。在这里我想提醒对方辩友,这一分类实际在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正规场合的交际行为,简单的日常会话是不教也会的。(掌声)

正方二辩:

有一次,一位领导人作报告,说“到今年为止,参加学习的人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六的人参加了学习”。这当然是口语当中的病句,但是听报告的人没有什么反应,说明他们听了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举这个例子,我是想告诉对方辩友,即使在开会作报告这样的正规场合,不规范的语言并不妨碍信息的传递。

反方三辩:

感谢对方辩友提供这个例子,这位领导的语言不规范已经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尽管不影响信息传递,恰恰影响了听众的情绪,这可能比信息传递更为重要吧?

反方一辩:

古今中外,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如周恩来、闻一多、苏格拉底、列宁等,无一不是以卓越的口才、规范的语言赢得世人的尊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正规的交际场合能体现出较高的语言修养正是我们口语交际教学所追求的啊!

正方二辩:

刚才对方辩友说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方面有些机械,那就让我们重新深入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对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描述得非常清楚:“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对方辩友,是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啊。

反方四辩: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学习书法讲究取法乎上,学习语言也要讲究学习高品位的规范语言。一个人如果在演讲、辩论等“正规的交际场合”说起话来也能得心应手,何况日常的口语交际呢?

反方一辩:

口语交际犹如车辆运行,哪一个国家不会制定交通规则。最近国家刚刚颁布《道路交通安全法》,正是针对车辆增多,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语言规范就好像交通法规,时刻提醒驾驶员遵章行驶。如果教师头脑中语言规范意识淡漠,口语交际中的“伤亡事故”应该会接连不断。(掌声)

正方二辩:

如果说以语言学家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制定的种种规范语言的做法在书面语言的规范中还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妄图在小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强调规范语言几乎是“天方夜谭”!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反方四辩:

感谢对方辩友的提醒,我们也确实认为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例如小学生对枯燥、干瘪的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也缺乏兴趣与敏感。所以我们我们认为口语交际的规范可以采用明晰式的教学,更应该采用潜藏式的教学。口语` 交际对规范的处理是教师心中有规范,口中无规范术语。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不是讲授大量系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而是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在这里,我们认为规范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语言。这也是我们强调规范语言的出发点和基本落脚点!

下面我们以《现代小学语文》三册《奇怪的花生》为例,谈谈“情境规范”。(故事大意是:小花鸡种了落花生,迟迟没有收获。朋友们都给它送来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它无物可回报。在它非常伤心时,刺猬公公告诉它落花生的果实在地底下。)教材原有的情境是:1.小花鸡收到哪些朋友的礼物?2.可以这样说:小花鸡收到( )种的( )。3.( )给小花鸡送来了( )。教材修改后是:(1)你能说说为什么叫“落花生”吗?(2)不变。(原提示)(3)我们来演演这个故事好吗?角色:小花鸡、小山羊、刺猬公公、小猴、小白兔。

剧本:编编小花鸡种落花生的过程。(听完故事后,想想小花鸡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导演:这么多角色,它们说了什么话?是怎么说的?(导演得好好想想!)观众:评一评哪一位演员演得最好?授予“最佳演员”。

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教材编者强烈的情境规范意图!

正方四辩:

我们以为对方辩友所说的“情境规范”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更加倾向培养倾听。倾听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式倾听、批判式倾听、情感移入式倾听和享乐式倾听。批判式倾听,可以培养学生寻求说话者的动机和质疑的观点和内容;而情感移入式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最为实用,它常常是以帮助妥善处理说话者情感和面对的问题为目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两种倾听能力,还需要我们老师强调“规范语言”干吗?

主席的话:

尼采说,哲学并不是固定的,只有从不同角度来看哲学。今天的辩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自由辩论的过程却让我们对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有了新的深入的思考。接下来,请正反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正方)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我想重述我方的观点: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规范语言。归结如下:

1.口语交际的特点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我方认为,口语交际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强调规范语言,而应把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意见的交换等置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首位。课标中也提到其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另外,口语交际具有情境性、简约性、即时性等特点,则更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说,尽兴地讲,尽情地交流,如果强调语言规范,势必会使口语交际沦落为“戴着镣铐的舞蹈”,后果不言而喻。

2.学生实际的需要与能力提高过程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第一需要是能在第一时间将话完整地说完,实现自己表达的欲望,并受到教师的激励。如达成,势必能增强自信心,逐渐“敢说”,随之会产生如何将话说好的第二需要。如果一味地强调规范语言,最后留给学生的不是说完话的愉悦和继续说的勇气,只会是“我怎么连一句话也说不完整”的自责,最后产生说话的恐惧。古人尚且明白“掣肘”的危害、“缘木求鱼”的荒唐,更何况是我们可爱的对方辩友呢!

另外,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过程使我们意识到无须强调规范语言。在学生的智能结构中,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生态系统,它能自动吸纳、排斥、纠正。相反,教师过分强调规范语言恰恰是破坏了生态平衡。

3.汉语的自身特点与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从汉语的自身特点与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出发,我们意识到在课堂中,无须特意强调规范语言。西方语言注重语法,而汉语更注重语感。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更需要技术指导,而汉语交际中更注重对语言的内心感悟,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应从“技术指导”的位置上走下来。同时,口语交际课要抓核心的东西——表达习惯、表达态度的培养,而非表达技能的训练。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规范语言。

总结陈词(反方)

尊敬的主席,各位老师,十分遗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对方辩友还是“执迷不悟”,并且还振振有词地总结了三条理由。为了让对方辩友“悬崖勒马”,我方也总结出三条理由,归结如下:

第一,口语交际的课程地位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课已提升为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课型。这就是说我们的口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说话,应该“源于说话,高于说话”,就像我们不能说看张报纸就是阅读教学一样。于是,我们不得不追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意义。应该让学生的表达变杂乱为有序,变错误为正确,变模糊为明确。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说而不强调规范语言,则会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处于原地踏步状态,那样就失去了口语交际课的意义。

第二,学生口语交际的发展需要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海阔天空的说,而是有的放矢地练。这就不可能缺少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强调规范语言。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规范语言理解成对学生口语交际的限制与破坏,而应该辩证看待教师的指导,充分认识到教师口头的随机引导和创设高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规范语言的重要性。任何艺术、能力的提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甚至是枯燥的规范阶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人之辩”“三寸之舌”尽管是一种综合性素质,但绝非可以在不强调规范语言的口语交际中培养的。

第三,口语交际课的最终指向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课的最终指向是正规的语言交往,肯定需要语言规范。而其中的日常会话、家常口语体,学生无须经过课堂的磨炼就能交往,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主要是教给学生正式交往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说的话是连贯的、通顺的、文明的、文雅的、具有感染力的。正如哈佛大学校长伊特勒所说的:在造就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这就必须强调语言规范。

主席的话:

不管口语交际要不要强调规范语言,虽然我们现在也没有得到固定的答案,但辩论重在过程,在辩论中,我们感受到辩手们的智慧碰撞,**燃烧。

专家点评:王天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几个年轻人,组建了一个民间语文研究组织,随机地举行一些研究活动,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

但真要我说说对此种民间形态的看法,我顿觉语塞。但从今天的辩论赛中,我们不难体验到一种幸福。由此我们还可以想象这些朋友聚在一起的情形,彻夜交谈,**碰撞,思绪激**……

物总以类聚,志同道合喜欢聚集在一起,这是一种天然的规律。我无意将此概括为一种普遍的高尚行为,诸如对语文教学的**也罢,对教育工作的赤诚也罢,我习惯将此形态概括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群**思想者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范围。

在自己的工作中我观察到,研究往往分为计划中研究与天然的研究。我最近似乎更看重天然的研究,因为它远离了很多工业时代的疾病,浮躁、功利与模式化倾向。

所以,我一直偏爱草地上被人无意踩出的小径,因为那里充满着无穷的原始魅力,一种无序中的有序,我喜爱这种生态环境的纯净空气。希望你们,希望各位年轻的老师,以此幸福地沉浸一生。

而且,对于研究本身来说,那些在草地上无意踩出的小径,往往比那些科学计划的水泥路更符合人的需要。

衷心祝福你们,思想的天使们,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