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技能

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原则与类型

字体:16+-

一、学生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要坚持“三个发展”的评价宗旨,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确定不同发展水平的指标,循序渐进地提出合理要求: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还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发挥其潜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并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四是确定评价目标、标准、程序、方法、主体,得出评价结论等,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需求,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反馈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五要激发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二)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多渠道收集信息,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多元化原则包括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等多元化,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相结合,同时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表现和学生成长档案袋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杜绝用单一的方法评价学生;四是评价标准要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分层化。

(三)全息性原则

全息性原则指学生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息性原则强调评价的整体性情景,旨在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在一定的时域内,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发展和培养的全程,把握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信息来源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不仅由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且需要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设计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评价在空间维度上,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从时间维度看,评价的体系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成为全程促进学生发展、永远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差异性原则

学生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关键一点是尊重学生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同时,不同的学习个体完成同一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同一个体在完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因人施评,不能一刀切,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遵循差异性原则,在评价目标设置上应有多种层次,在评价方法和主体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评价结论时要因人而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不足。

二、学生评价的类型

(一)克龙巴赫将学生评价分为最佳表现的评价与通常表现的评价两种类型

所谓最佳表现是指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评价结果告诉我们,当要求一个学生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做的时候,他能做什么。最佳表现的评价旨在判定学生的潜能或实际学习成果。能力倾向测验和学业测验就属于这类评价。能力倾向测验旨在预测将来学习活动的成功情况,而学业测验旨在说明过去学习活动的成功程度。所谓通常表现的评价,是指用于判定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素质的活动。它旨在获得常态下学生的典型反应。观察与日常行为记录是最常用的技术。

(二)按照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人们可以将学生评价分为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四种类型

定位性评价又称为安置性评价、预备性评价。它主要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它旨在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参加预定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就教学活动而言,安置性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教学顺序的情境和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便使学生收到最大的效益。

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为师生提供有关学习成败的连续的反馈信息。反馈给学生的信息对成功的学习起到增强的作用,它同时也为学生指出了需要改正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就是复诊,它侧重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的深层原因的调查。诊断性评价主要涉及哪些用形成性评价没有解决的学习困难,它旨在寻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全面和详细的处理。

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总结性评价有助于提供教学目标适切性和教学策略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尽管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成就的等级,但它也为课程和教学提供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