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经过理论建构、工具编制、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本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编制并经过预测、修订后的亲子沟通量表的信效度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用于相关实证研究中。
(2)母亲的沟通能力优于父亲和儿童;母子沟通质量优于父子沟通;父子和母子沟通的一致性较低,母亲的沟通地位比父亲高。父母的倾听能力影响亲子沟通质量,提高父子沟通质量是让父子和母子沟通更协调的主要途径。
(3)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直接路径和亲子沟通系统的中介链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中介链表现为:父母受教育水平依次通过亲子沟通的元素、关系和系统三个层面的变量指向儿童学业成就。
(4)与学业优秀、一般儿童相比,学业较差儿童及父母在亲子沟通中表现出如下沟通能力的匹配关系:父母主动—儿童退缩、父母开放性低—儿童服从性高、父母敏感性低—儿童敏感性高;差生亲子沟通质量较差;其父子、母子沟通的一致性较低,亲子沟通大部分属于不平衡型;母亲是主要的沟通者,而父亲则较少参与亲子沟通。
(5)与学业优秀、一般儿童相比,学业较差儿童从父母的学业指导中感受到的一级认知压力最大,二级认知压力最小,情绪压力最大;成绩较差儿童父母的指责和督促行为较多,方法指导和鼓励行为较少;并且父母指责和督促行为与儿童一级认知压力、情绪压力存在正相关,与儿童提议的正确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6)与成绩优秀儿童相比,成绩较差儿童亲子沟通中常规指导模式和父母单向行为较多,儿童主动解决问题行为较少;并且常规指导模式与儿童一级认知压力、情绪压力呈正相关,儿童主导模式与一级认知压力和情绪压力呈负相关。
(7)成绩较差儿童父母在学业任务背景中的鼓励性沟通主要起到安慰或间接批评的功能,不能提供情感支持、激发探究欲望;其督促行为目的、组织、表达等特点都给儿童带来一定情绪压力;父母在学业指导过程中存在行为和思维上的替代行为,让儿童感受到较多一级认知压力和情绪压力;某些消极沟通行为给儿童带来较大的情绪压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系统论方法论指导下,提出了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该模型从元素、关系和系统三个层面全面考察了影响亲子沟通的各种因素,弥补了已有研究单独考察沟通能力,或者片面强调父母教育一致性对儿童发展影响等缺陷。
第二,采用基于以上理论模型编制的测量工具:亲子沟通量表考察了不同学业成就的儿童亲子沟通状况,得到一些有关学业失败家庭成因的新的结论性认识,如低成就儿童和父母沟通能力的匹配关系、家庭沟通中的三角关系等。
第三,在核心概念的界定、数据收集及分析上都采用了一般“模式”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比较了以往研究中的各种编码和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概况,较全面地描述了高学业成就和低学业成就亲子沟通特点,尤其是在学业背景中的沟通特点。
未来有关学业失败与亲子沟通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
第一,低学业成就儿童亲子沟通模式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概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成。本书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针对的是小学五、六年级儿童,如果能够将被试的年龄段再加以拓展,同时考查小学低年级及初、高中阶段儿童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变化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这也将有助于解释本书中出现的一些沟通模式和特点,并能进一步描绘出低学业成就亲子沟通模式的发展轨迹。
第二,对低学业成就儿童亲子沟通的干预和指导工作应该列入相关研究的规划中。本研究虽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低学业成就亲子沟通能力、学业沟通行为和沟通模式的特点,但没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指导。今后的研究应当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对差生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