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中心,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的未来。儿童被父母关注最多的方面是他们的学习或学业。孩子每天回家后,父母总忍不住问“今天学了点什么”“考得怎么样”,父母倾向于将孩子学业的好坏归因为学校教育质量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所以父母总是在选择好学校上下功夫。孩子学业落后似乎不赖家长,因为即便教师也只是在学生不服从管教或者在学校里出现品行问题时才找家长,好像只有品行问题才与家长和家庭有关,而学习好坏则要由教师和学校负全部责任。这就是大家对儿童学业成就成因的朴素认识。
然而,本书要表达的观点是:学业成就的大小不能全部归责或归功于学校和教师,学业成就存在代际传递,父母与儿童的沟通以及对儿童的学业指导是预测孩子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做教师是要持证上岗的,当父母似乎不需要什么资质,然而,殊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育者。父母在儿童学业发展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学校教出了不同的学生。
本书系统概括了过去几年我关于儿童学业成就和亲子沟通关系的研究成果。其实,我对家庭背景下儿童发展和成长问题的关注,从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了,那时探讨的问题是父母之间的冲突如何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从此,家庭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成了我十余年职业生涯的核心研究主题。婚姻冲突、家庭功能、儿童社会性、信任的代际传递等都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成为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之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时,又将研究主题聚焦到了亲子沟通与儿童学业发展的关系上,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
后记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让我体验了“学业上的成就感”,特别是自己提出了“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并编制了相应测量工具,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理论思考的乐趣,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除了对学术本身的热情,关注亲子沟通或更广泛的家庭心理学研究也有自己作为研究者和母亲的双重体验的支撑。在本书研究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众多鲜活的亲子沟通场景让人感慨良多。当我看到只有小学学历的母亲耐心倾听女儿讲解数学题时,尊重和温暖油然而生;当看到狂暴的父亲不惜用讥讽和侮辱来“激发”儿子努力学习时,我心底顿时升腾起对孩子无限的怜悯;当一个孩子偷偷告诉我他为了防止挨打而隐瞒考试成绩时,我的无奈久久挥之不去;当一位母亲诉说自己对儿子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绪时,我也感同身受。究竟什么样的亲子沟通最有利于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发展呢?无论是出于理论的乐趣,还是出于对每一名父母焦灼心情的体悟,都值得我不懈地努力探索。
在不断穿梭于对研究资料的量化统计和质的分析之间时,我逐渐找出了规律;当我从系统论的高度反观亲子沟通实践时,我领悟到了如何把握我面对的现象,并把零散的发现上升为统一的理论。就在这些点滴的积累和自我超越中,我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有关亲子沟通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从而汇集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无论作为大学教师或心理学研究者,还是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母亲,我都认识到家庭对自己有多重要,家庭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教育孩子,“养”和“育”都是父母的责任。这种教育是通过亲子沟通以及对孩子的学业指导来体现的,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沟通,什么是有效的学业指导,这是父母要不断学习的内容。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创造条件,更对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熏陶负有责任。虽然不能简单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但至少可以说,父母也和教师一样对儿童的学业发展和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孩子良好的学业成就是多种积极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我相信本书可以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家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也必将为广大家长朋友提供反思自己家庭教育实践的机会。
在我的学业和学术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各方面积极因素的累加影响。这里尤其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王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对我学业和学术发展的指导、帮助。在我开展亲子沟通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的指点,在此致谢。还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华女子学院的校领导以及科研处等部门的领导,感谢学校对我的研究和成果出版的资助;感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鼓励和帮助,这是一个充满温暖的集体,是从事家庭和儿童发展研究的理想地方;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何琳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亲子沟通与儿童学业成就最后,感谢家人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宽容和理解;感谢生活给了我学术思考的现实土壤,本书是献给孩子与爱人的礼物。
池丽萍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