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错误举例
本节主要对研究者在研究成果撰写中常见写作错误进行简要介绍。研究者在研究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
1.题目不美观、不正确
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经过精心提炼,合理安排,既要醒目规范、准确地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地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又要做到美观得体。在研究论文的写作中,除论文题目过于笼统、不贴切,题不扣文,含糊不清、盲目拔高、词语重复、语序错乱之外,往往还会出现错误。如一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及其策略的研究》研究课题,这个论文题目明显与当前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错误的教育命题。同时论文的题目力求字数要少,简明扼要,因而用词需要精选,忌冗长烦琐。论文题目冗长,主要是作者没有对该题目进行精心加工提炼,事项概括不简要,让读者难以概括出中心意思,给阅读者“食而不知其味”的感觉。
2.摘要写作位置不正确、字数太多
“摘要”亦即摘录出要点,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列于标题和署名之下,正文之上的位置,字数一般掌握在300字之内,多者不要超过500字。每行文字的两端都应向里缩进数目相同的空格(一般缩进1~2字为好,不宜过多),打印时,字号一般稍小一点为宜。但有的研究者将内容摘要单列于提纲之上,有的本来只有五六千字的毕业论文,内容摘要的字数却多达800~1200字,个别的竟多达2000字,这样摘出的“要”确实太多了。内容摘要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这主要是为了阅读论文方便而对论文所作的不加注释的简单论述,不需太多,否则会“喧宾夺主”。
3.错误地使用层次序号
层次标题在结构形式上可使整篇内容层次分明。研究论文其结构层次序号要求:第一层用“一、”,后加点,第二层用“(一)”,后不加点,第三层用“1.”,后加点,第四层用“(1)”,后不加点,以上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居左空两格书写。再往下可用“①”“第一,”“A.”“甲.”等层次,但一般万字以内的毕业论文最多用前四层,不宜使用过多的层次。即使是在前四层的使用中,研究者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乱加点。在第二层和第四层(一)和(1)的后面加点,写成“(一)、”或“(1)、”这是不对的。
(2)超前使用。有的研究者使用层次序号时,第一层用“(一)”,第二层用“一、”。还有的研究者第一层用“1.”,第二层用“一、”,这种超前使用层次序号是不正确的。
(3)层次混淆。当有的论文只有一、三两个层次时,有的同学容易受前者的影响,第一层次的内容用“一、”,而把本属于第三层次的内容,应该用序号“1.”的,仍然教条的使用序号“(一)”。更为荒谬的是,有的研究者竟用“1.是……”“2.是……”。还有的研究者用“(1).是……”“(2).是……”。这在前四个层次里使用是极为错误的,但在正文内容里(非分段,不单列标题)出现层次时,可以用“一是……”“二是……”。
(4)提纲与正文内容的小标题序号不符。有的研究者在提纲里用序号“1.…”“2.…”“3.…”,而正文内容对应的却是“(1)…”“(2)…”“(3)…”。例如:当结构层次较少时,可以向下越级使用序号,第一层用“一”,当没分第二个层次时,属于第三个层次的内容可直接用“1.”。
4.结构不完整、不合理
论文本应是按照“绪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写作的,意思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定要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篇论文一定要分为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绪论:也称序、序言、前言等,是论文的开头,提出问题部分,即论点。此部分内容,有的在标题里直接体现出来,有的结合本论部分一起写,当然大部分还是单独成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即论据部分,是用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对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地分析,反复研究,亦即分析问题部分,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此部分内容较多,一般篇幅较长,可分为几个小部分来论述。结论:也称结语,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对主体部分的分析作出一个结论,究竟是利还是弊,作一个定论或结论,亦即论证部分。此部分内容如果在正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完了后,已经作出了论证,可不必另加结尾。只是因为有的研究者对论文的结构涵义不明白,造成一些缺失,有的缺头,有的缺尾。
(1)缺少论点。有的研究者可能受有些论文已经将论点在标题中体现或者在本论部分体现的影响,误认为没有论点部分。因此在写作论文时,无意中缺少了论点,致使阅读者必须通过论据和论证部分来总结出论点,这是论文写作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表现。
(2)缺少结论部分。有的研究者也提出了问题,同时,也用了大量的材料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但缺少结论。虽然有了这些大量论据,阅读者也不能直接了解作者的意图,只能通过内容去体会,去琢磨其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论文是应用文,而不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的描写来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可以通过阅读后,由读者通过思考、梳理体会其宗旨,体会其观点、立场,而作为论文的应用文,则需要直接告诉大家论文作者的立场、观点,不能让读者去揣摩、体会。
由此可见,不论是缺少论点,还是没有明确的结论,都是一篇残缺不全的论文。
5.内容空泛
研究论文的选题应选取有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有现实可能性、大小适度的题目。有的研究者在选择论文题目时,选择了“论应试教育”“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等题目。为什么他们选择如此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题目呢?主要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把握好课题的选题原则。如以“中外幼儿教育教学的比较与研究”“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题目为例,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或师范生来说,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多少实践的体会,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他来说,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极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的空泛。而“中外幼儿教育教学的比较”,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写,都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像这种类型的选题,作为研究者来说,可以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能写某种教学模式,或者某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很不错了。因而,在大小适度这方面,其选题应强调以小为主,不要贪大。
6.论点不明确
论文的开头写了不少字,但不知它到底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我已多次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很多体会和感受,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将我的这个论题论述一下(大标题中也没有提出论点)。”看了这些内容,读者很容易认为下面要写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要写什么,读者依然不能明白。这样以其昏昏然,自然不能使“文”昭昭,更不可能让读者明白。这种不明确的论点,是没有价值的论点,更谈不上其具有什么客观性、科学性、创新性。
7.材料和观点不统一
材料就是要用来说明或论证意图及观点的。论文不能只有空洞的意图或观点而没有材料,也不能只有材料而没有意图或观点,因此,材料和观点要统一。不仅如此,论文写作还要求掌握的材料、情况要真实、系统。就是说材料、数据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1)材料与观点不相干。有的研究者在互联网上或在图书馆、资料室,经过七拼八凑的凑够4000字或5000字,但仔细一看,所用的材料与观点根本不相干。
(2)材料说明观点的力度不够。有些材料虽然也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但力度不够,所用材料的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即“论据不充分”。
(3)材料与观点相矛盾。有的研究者在写作研究论文时,经常会发生使用的材料与要说明或论证的观点不相吻合的问题,出现只有意图、没有材料,或意图与材料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在写作论文时,一定要把观点和材料融合在一起,避免材料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与观点无关甚至相反的现象。
8.内容摘要与绪论、结论相混淆
在写研究论文时,有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明白内容摘要和绪论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致使三者内容相混。
(1)内容摘要与论点相混。内容摘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摘录出全文的要点。内容摘要是全文各部分的集中地,是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根“线”,是全文内容的缩影。作者应以极其简明扼要的语言、极其经济的笔墨,概述、勾勒出全文的整体面目。论文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全文的框架结构,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内容摘要应放在论文的篇首,一般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写作,是论文正文的附属部分,是一篇独立性的短文。而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即提出问题部分,是论文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论文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但中心论点只能是一个,其他的分论点可以并列,亦可递进,但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在下面的一则摘要中,就是把内容摘要当成了论点。
【案例】
浅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持久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贴近生活确定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评价,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自己去实践、去探究、成就精彩!同时也给了教师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动生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
(2)内容摘要与结论相混。研究论文的结论一般安排在论文正文部分的最后。但有的研究者却把“内容摘要”和“结论”完全等同起来,“生搬结论”。论文的结语部分,也有的叫结尾,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论文的结论一般作为正文的最后一个章节段略单独排写,不加章节号,但有些短的论文,也有的在主体部分的最后部分出现,属于论文的正文部分。结论是论文作者作出推论的短而精的描述。因此,结论部分一般是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研究得出的成果和观点,是通过大量理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分析论证后的归结点,若说内容摘要是“一根线”的话,结论部分也是一个点,二者不能相混。综上所述,内容摘要若是“一根线”的话,论文的开头(中心论点)即是“一个点”,结尾部分同样也是“一个点”(归结点)。因此,内容摘要既不能和开头部分等同,亦不能与结尾部分等同。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9.材料内容陈旧
有的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由于对已有的研究文献不熟悉,致使选择使用了一些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材料。如果材料陈旧,那么,整篇论文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写研究论文,在选择材料时尽量使用近期具有说服力的材料。
10.错误使用日常生活用语
日常生活用语与科学术语是密切相关但又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两类语言。日常生活用语较为自然感性,形象性有余而深刻性不够,丰富有余而结构化程度欠佳是约定俗成的。科学语言的要求之一是能为别人理解,可接受别人的检验,科学术语大多数源于日常生活用语。在研究论文写作中,一方面要反对种种迁就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说法,放弃与科学术语表述相矛盾的所谓“通俗化”的说法,提高概念精确化的程度,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科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反对背离常识、故弄玄虚、令人费解的艰难表达。如在日常中表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用科学术语则应表达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