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二、制度建设

字体:16+-

“学校制度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构成,也是学校变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8]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学校德育的低迷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德育系统上所出现生态性的危机,具体体现在管理体制的刻板化,忽视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管理关系的对立化,造成德育共同体关系的不和谐;管理环境的封闭化,引起德育生态系统的断裂。[9]

上述问题与发展方向,在学生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内的学生工作,不是没有组织机构,而是缺乏整合、缺乏领导力;不是没有运行机制,而是缺乏创生、缺乏动态、缺乏有机;不是没有教育价值,而是缺乏自觉。结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学生工作领域中的制度建设这一“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一)组织整合与创建

首先是学校学生工作领导机构的整合。在理念引领与整体策划的基础上,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整合,提升整体领导力。许多学校都建立有德育处、学生工作部(处)等,但往往同时有大队部、团委等机构。它们直接与教育局、共青团两类行政与党团组织对应。这看似衔接合理,但一旦转换到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很快就暴露出问题:班主任与中队辅导员往往是同一个人,但却常常接受两条“线”的领导,相通的甚至是类似的工作要求,会由不同的组织下达,工作中的重复性、繁杂性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尊重学校学生工作的内在整体性、有机性要求,在学校组织层面首先实现整合。部分学校将两类组织合二为一,统一领导;或清晰界定两类组织的关系,要求两类组织在工作策划与开展中加强沟通、交流,减少重复性工作安排。

其次是年级组建设。在部分高中,年级组的职能涉及教学、学生工作、教师管理等多领域。在更多的中小学里,年级组往往直接负责学生工作,与教研组主管教学改革相对应。此时,年级组的建设就事关学校学生工作的整体质量。就改革走向看,需要凸显年级组对本年段学生成长需要的研究,自主策划、组织本年级学生活动,创造性地建构本年级学生工作的教育系列。与此同时,年级组要直接面向各班级,在班主任配置、培养,组织学生工作研讨,整体参与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形成年级个性等方面,多加着力。

再次是班主任专业团队建设。相对于年级组这一行政组织,班主任工作室、课题组等是更为专业性的组织类型,而且其人员构成表现出综合交错的特征,参与者的专业发展目标相对清晰,发展资源相对聚焦。在上述基础上,班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等还可能形成以共同的专业兴趣与追求、共同的专业活动为基础的教师非行政组织,如班主任联谊会、跨学校的同行交往等。相对于我国成熟的教研组织建设,学生工作领域中这一类型的组织建设长期处于缺失状态,这直接反映出部分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工作专业性的漠视或忽视。学校需要通过专业组织建设,在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专业队伍,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品质的提升。

最后是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合作团队建设。在学校中,教师团队绝不仅仅限于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建设。如果回归到学生立场上,对于学生发展最有影响的团队,是以班主任为关键人和领导者的、本班级学生直接交往的教师团队。这一团队建设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加强学科教师之家的协调与沟通,也不仅仅在于加强学生工作对学科教学的支持力度,更在于通过这一团队建设,强化“班级”这一学校内的微观细胞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生态性滋养,并同时促成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品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建设方式上,可以通过理念的清晰、文化的倡导,形成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促成相互间的多元交往;可以通过合作开展班级计划与总结工作,共同参与到学生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之中,共同开展面向学生的专题活动等,实现团队的不断形成与发展;也可以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如部分学校尝试的以班主任为责任人选聘本班级任课教师、加强以班主任为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等,直接推动团队的发展。

(二)机制创生与发展

机制是事物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规则,直接决定事物的存在方式与表现形态。在学生工作领域,长久以来重复性、上传下达式的运行机制,已经极大影响该领域的内涵发展;创生富有教育学内涵与学校个性,促成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专人负责与民主参与机制建设。学生工作领域有其责任人;在具体的内部分工上,也需要责任清晰,如班主任之于班级建设,年级组长之于年级组建设,项目负责人之于具体活动等。我们可以视学生工作负责人(政教主任、德育室主任、学生发展部部长等)为学校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对学生工作的整体质量负责。同时,班主任、年级组长等是不同层面的“第一责任人”。由此在学校学生工作内部,就会形成专人负责的系统格局。伴随着责任人的明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保障,学生工作与责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与此同时,基于群体合作的需要,学生工作中要建立民主参与机制,改变“一言堂”现象与家长制作风。在学生工作的策划、组织、评价的全程中,要自觉吸收各类主体介入,在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整体组织下,汇聚力量,变革过程,尊重价值的多元性,实现学生工作的价值实现。而且,学生工作中的民主参与,要尊重学生、家长、社区等力量的介入,这也将在更具挑战性意义上,彰显学校民主管理的品质。

二是分工管理与沟通协作机制建设。学生工作本身具有超级复杂性,参与的主体多元,资源丰富,过程感强。这要求形成分工管理的机制,学生工作各个层面、各个项目都清晰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在各自的领域中,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承担责任。通过纵横交错的分工管理,建立学生工作领域中多元丰富的工作格局。而各层面、各项目间又需要沟通协作。以具体的运动会为例,不少学校是以学校体育组为核心领导机构;但如果从对学生多元价值的实现意义上看,其核心领导机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工作部门必须与体育组密切合作,与各年级组相互协调,与后勤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与教导处、校长办公室等综合协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更需要管理干部之间、管理干部与师生之间、管理干部与外部社会力量之间的沟通协作。

三是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建设。学生工作的自我更新,需要通过具有学生立场和专业内涵的评价反馈而实现自组织。在具体的时间段内,以具体的内容开展为对象,聚焦学生与教师发展,通过对学生工作开展过程的质量评估与发展空间的不断认识,可以形成评价反馈的内容体系和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果说评价反馈更多面向已经形成之事、之人,那么激励完善机制更强调对未来发展之事、之人的召唤与推动。学生工作领域中,学校经费的投入、精神的激励、荣誉制度的建立、学校文化的形成,师生之间、管理干部与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之间的多元互动,都会成为唤醒教师内动力、形成发展自觉的重要力量。

四是常规保障与研究创新机制建设。学生工作领域不缺常规——常规的黑板报检查、升旗仪式、卫生评比、上报困难家庭数据、组织学生去社区做好人好事。可是,这些常规保住了底线,可能丢掉了发展;突出了常规,可能失去了对学生年段特征的把握和对学生成长需要的动态理解;形成了有序,可能缺失了创造与特色。当前需要重建常规——学生工作负责人与教师关注、研究学生的常规,依据本校、本年级、本班实际而自主策划与组织活动的常规,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学习与发展的常规,制订计划、过程互动、总结反思的常规等。与此同时,又需要借助研究创新机制,不断推动学生工作的开展。这一机制鼓励专题研究,鼓励富有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教师与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发展,强**师与学生工作负责人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成长。这一机制保持学生工作本身的开放性,在鼓励教师与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探索、实践方面,提供多元开放的空间。这一机制还能通过高质量的互动、敏锐的提炼与推进,吸收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元素,推动系统的整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