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活动形成
学校学生工作具体化为活动,并有着形成品牌活动的诸多资源。就内容构成而言,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内涵的挖掘、持续的发展、多元的影响中,都可能形成品牌活动。仅以上海市部分高中为例,如上海市曹杨二中的“南京生存训练”,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六个百分百”中100%的学生在校期间做100课时志愿者、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等,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国庆通宵”活动,七宝中学的狂欢节等。这类品牌活动的形成,历经实践的检验,享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就过程而言,品牌活动的形成是探索、发展、提炼、综合、对话的结果。它可以是全新的创生,也可以是原有基础上的更新,但大都经历上述过程。而且,品牌活动需要在校际之间、乃至于区域之间实现对话,才可能凸显个性。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就需要以开放的视野、积极的心理、高质量的对话,实现本校品牌活动的形成。
就价值而言,品牌活动集中体现出师生发展、学校转型的品质。一个品牌活动得不到本校教师与学生的认可,是难以想象的。为此,与其追求虚名,莫如深入本质,着力提升活动的育人价值——在此,我们再一次遇到价值观的挑战:学生工作负责人是否清晰重大活动的育人价值、教育价值?
案例: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追寻金色梦想”教育系列[10]
在高中三年实施了一项主题德育系列活动:追寻金色的梦想——梦想和国家命运相连,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高一的主题是“放飞梦想”。高二的主题是“走进经典”。在经典中,同学们探寻着实现梦想的规律。高三的主题是“责任,我承诺”。18岁就意味着信守承诺,勇担责任。我们以“活动手册”的形式,把“追寻金色梦想”三年系列活动发展成为学校德育系列课程。“寻梦”系列活动成为我校每个同学都参加的、历时三年的、校内外结合的德育总课程,成为各种德育主题教育的基本载体。
(二)教师文化发展
学生工作负责人和班主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世界,具有文化性;学生工作的存在本身,体现着教育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遭遇以短视、单一、封闭、功利为特征的社会文化乃至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工作以其对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关注、基本立场的坚守、坚实而富有智慧的实践、渗透于当代教育者灵魂深处的方式,逐步彰显其文化精神,并在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身上凝聚。
学校学生工作彰显着对育人的追求。在没有考试甚至对升学没有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它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指向,以研究各所学校、各年段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努力在现有时空背景、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更综合、更可能的“成长”。
学校学生工作彰显着对内涵的追求。相对于当前更多流于形式化的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状态,学生工作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育人,坚持重建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所坚守、所开发、所催生的教育力量,反映的是对内涵的关注,体现了关注内涵、坚守本真、崇尚本体的文化精神。
学校学生工作彰显着对创造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的构成之一,它需要面对发展着的学生、变化着的教育资源,不断追求实践本身的创造性回归。相对于当前更多流于重复性工作的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状态,学生工作以其意料之外、但理性与**蕴藏于其中的方式,体现着一种崇尚创造的文化。
学校学生工作彰显着对自觉的追求。相对于当前更多流于盲从性工作的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状态,学生工作以其对思想、对实践、对改革、对主体的多重自觉的追求,提醒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增强主体力量,敬畏文化自觉。
(三)综合特色形成
一所学校的学生工作总有其特有的形象,而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相对清晰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渗透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则一所学校学生工作的综合特色即得以形成。
以江苏省某校为例,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造,该学校在每天十分钟的晨会和每周一次的班队会研究系列中,建构起内涵丰富、扎根日常的教育系列,出版了1到6年级的系列教材,并在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彰显出“关怀生命的立场”、“充满创造的实践”、“成人成事的境界”和“综合融通的思维”[11]——这本身就是该校学生工作的整体形象。
当学生工作实现了类似的整体变革,在具体的活动项目、制度运作、个体发展中,都整体反映着一所学校学生工作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时,综合特色就已经形成。这一综合特色将作为新的土壤、新的平台,滋养更多更具特色的项目发展,促成更富魅力的文化积淀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