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通过转化生成语言能力,需要一个铺设、搭建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语言思维形成的规律来铺设。单词的拼读演练,激活了学生的语音意识,使多数学生兴趣盎然,但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的疲惫感,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把枯燥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情境之中。
1.选用名言,让学生体验词句的音形义
《音乐之声》中的《哆来咪》等一些经久不衰的歌曲,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歌曲欢快的曲调的同时,看歌词、跟唱、跟读,体验语言的音乐美。适合学生的名人演讲,可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音质、乐质。此外,我还选取英语美文让学生独自练读,小组赛读,全班品读,最后进行电脑摇号抽查朗读效果,以防止滥竽充数。如果有的学生不能流利地朗读,或效果不理想,我就留出练习的机会,等学生练熟了再进行全员品读。这样能锻炼学生“见词读音、听音感悟”的能力,促使学生融会单词的形音,体会语言的节奏。
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语言具有音乐的性质。我们只有体味到英语语言的乐性,才能把学英语当作一种美的享受。英语轻重缓急的节奏、起伏的调式,使我们在听和读英语时感受到其行云流水般的乐性,这样学英语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语音携带的信息远远要比文字携带的信息丰富。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调式说出来,其含义就不同;同样的单词或短语,重音的位置不同,则意思也不同。正确发出每个单词的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语流,因为语流会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所以衡量一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不只是看其发音是否标准,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所说的英语是否着调。如果说英语不着调,就如同外国人说汉语不着调一样,令人费解。
2.利用媒介拓展话题,融会形音,生成能力
在教学中,我习惯选用一些与单元话题和阅读文本主题相类似的视频、音频和阅读材料,营造语境,顺理成章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
例如,学习了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 1 Anne's Best Friend”,我选用Schindler's Ark(《辛德勒方舟》)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使文本《安妮日记》与其无缝衔接。我带领学生朗读和回顾影视片段的文本,让学生听读其中的名句,再以文字展示。例如:
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and we don't.
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
I just want to reach out to you,to touch your loneliness.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在看视频、听音频,熟读这些句子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句子翻译成汉语,促思融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让学生充分体会视频和音频中说话人的语速。学生在体会视频和音频中语速变化的同时,领悟语音的节奏。他们自然会发现,语速快,表现了说话人的紧张、急促、愤怒、烦躁等心理状态;语速慢,则表达了说话人强调、惊讶、沮丧、忧郁的语气。同时,在回放中,我让学生体会,视频和音频中恰当的语速取决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说话者的意图与所处的环境。
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点拨。无论说话还是朗读文本,语速要与思维转换的速度一致,自然流畅。英语句子如同音乐,要有节拍。我让学生打着节拍朗读上面的四个句子,再次让学生体会一个句子有几个重读音节就有几拍的语音规则;同时体会在短语或句子中部分单词失去重音的特点,因为句子的重音不是由单词的多少来决定的,限定词、连接词、介词、代词等在句中会发生音变,失去重音。一个句子除去失去重音的重读音节,还剩下多少个重读音节就会有多少个节拍。
课本的音频是英语听说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和拓展,就能帮助学生发展和培养出良好的语音技能和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