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校因势利导,在我们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从课堂教学诸方面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学校的“两展两评课堂模式”,并正式在我和侯晓燕老师任教的高三(1)班展开实验。当年9月开学的第一天,全校文科教师都来观摩我们的课堂,随后“两展两评课堂模式”在高一年级实施。这种课堂模式带来了以下影响。
1.课堂结构的变化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两展两评课堂模式”,将课堂进行了三方面改进。
(1)组员结构
实施课程改革的班级,每班分为8~9组,每组6名学生,分成A、B、C共3个层级;每一层级的2人分别为A1、A2,B1、B2,C1、C2;每组每学科设1名组长,对组员的“课堂合作探究能力、学习目标达成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负责,并给予评价。
(2)教室布置
室内课桌按小组摆放,这样能使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课桌摆放示意图
课桌摆放实景图
(3)黑板配置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教室前后有两块加长的黑板,平均分为10栏;每组选一栏作为固定的展示平台,平台上方标有该比拼小组的名称。
展示平台示意图(部分)
2.课堂模式的亮点
“两展两评课堂模式”从酝酿、尝试到发展成为全校实施的课堂模式,体现了四个亮点。
第一,时间分配。“两展两评课堂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进行切割。教师讲授20分钟,师生互动10分钟,学生理解和运用10分钟。
第二,量化考评。“两展两评课堂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日益成熟。学校制定了《两展两评课堂模式实施细则》,强调学习成果当堂展示及评价。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一阶段学校以比例量化来考评成绩,要求优秀课的学生展示率(学生展示率=参加展示的人数÷班级总人数×100%)要超过60%。
第三,分层教学。“两展两评课堂模式”的实施细则完善后,教师特别注重课堂展示和评价环节,将6名成员组成的小组分为A、B、C三个层级,每一层级有2名学生,每节课小组按规定展示两次并比拼两次。在展示归纳环节中,教师按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给A、B、C层的学生分配学习任务,点出学生的代号(如B1),则各小组中相应的学生到各组园地展示,写出学习结果,再由对应比拼小组的B2同学评改和点评;在两组学生的见证下,B2同学写出这次展示的评价;最后,教师进行引领、点评、小结和拓展。
第四,灵活调控。时间、量化、分层等环节,由教师根据教情、学情和生情灵活调控,采取适当策略、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互帮互助,竞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