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索途:一位英语教师的求索之路

(一)教学理念:促思融会

字体:16+-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包括外语素养,即“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英语是当今世界主要的通用语,是全国最大的外语语种,因此,英语学科素养成为研究外语学科素养的重大组成部分。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强调英语、英语学习与思维的关系。英语学科具有培养通用思维能力的功能,英语思维体现在学科特色和英语学习对通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英语是一种语言技能,这体现了英语的语言价值,更重要的还有其作为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二者构成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价值。只有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英语学科的语言价值才能落到实处,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得以理解,语言价值和育人价值才能在英语学习中得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情趣,促其多维思考,体验和实践语言,从中整合已知,关联未知,促使知识融会、技能融会、知识与技能融会,在构建语言思维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进而达到使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拓展语言的思维空间和认识空间,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语言思维品质,提高文化素养,实现交际这一目的。

鉴于此,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促思融会”的语言思维转换和技能生成过程,学习策略和方法相统一的实践过程。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建立在某些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针对学习内容,不断构建学习策略和方法,促使学生将知识与思维相链接,促使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和经验表明,尊重人,促进其发展;激励人,促使其树立信心;激发人,增进其思考,由此使学生在评价中提高和完善知识,提升语言技能,推动语言学习从理性分析思维向直觉思维发展,呼之即来,脱口而出。

第一,“促思融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第二,这一教学理念基于“促思”理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而不学,又会因疑惑而无为。不加思考一味地读书,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累,被书本的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例如,学会26个字母和熟悉48个音标却不能转化成拼读思维技能以拼词识义,学会词性与分辨句子成分却不能应用于解读复杂语句的语言结构。学习知识而不能转换为语言能力,问题就不能得以解决,学生反而疑惑重生,甚至否定自己的外语学习能力,怪自己毫无语言天赋。人们普遍都能学会新语言,甚至学会多种语言,这是不容置疑的。

由此,我从“学生”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学生”,最后又回到“教师”,不断转换角色。角色转换过程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习语言就是积累知识,促进语言思维转化的过程,是一种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增进语言思维发展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因此,“促思融会”既是教学理念,又是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潜质,让知识关联,形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要素之间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实践性,具有特定的语言规则和生成规律,具有比较规范的结构性表达形式。词汇的音、形、义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统一性和逻辑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在文本学习中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练习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技能,学而思,思而学,学思同步并行,才能使语言为己所用,用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拓展认知,促使语言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所以说,语言学习是一种“促思融会”的过程和结果。

西方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说法如出一辙。足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和种族的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是一致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不经思考而消化,那还有什么收获可言?

第三,“融会”是基于朱熹在《朱子全书·学三》中的观点而构建的,是指在语言学习中促使知识之间融会、技能之间融会、知识与技能之间融会。他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在语言学习上,我们达不到朱熹所主张的“融会贯通”的境界,但可以融会即学即得的相关知识,全面、透彻地领悟知识,从分析性的理性语言思维发展到直觉性的语言思维,脱口而出,自如流畅地表达语言。

语言学习是知识不断深化、变得纯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思考并不断锤炼语言技能,提升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语言接受的敏感度,促进学生更广、更深、更多地多维思考,提升其对语言的敏感度、感悟力和内化力,从而构建语言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如果学生能达到语言学习的如此境界,就能拓展语言学习的多维空间,从书内走向书外,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语言学习走向语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