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一个木桶盛满水,每块木板都必须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假如木桶中的一块木板不齐,或有破洞,或有缝隙,木桶就无法盛满水,也盛不了多少水,这种现象被称为“木桶原理”。一只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这是“短板效应”。
根据木桶原理,学生要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把每门学科都学好,不分上下。一般而言,英语是不少学生的弱科,学科中的“短板”,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学好英语所花的时间和所付出的精力要比其他学科都多,只好得过且过,想通过提高特长学科的成绩来弥补英语的不足。这样,短板就会越来越短,长板就会越来越长。这不利于高考升学,因为上名校、考重点,进本科、读专科,都有一定的学科成绩标准。中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科“木板”太“长”或太“短”,都不是好预兆。
就英语学科来说,短板效应也很明显。有些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错,而对某些难学的语言知识却不愿投入太多精力。本来多读多练就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却懒得练习。不规则动词包含着规则,朗朗上口读动词,就易突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们把事情看难,它准难;看易,准易。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系统化的培养工程,一通百能,一阻百停。语音不过关,再努力都是白搭。没有一定的基本语法知识,光凭培养语感,即使多听、多说、多练,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工具,勤于琢磨就易掌握。英语考试有各类题型,学生擅长一种题型,就能得高分;不会另一种题型,提高就缓慢;而一旦放弃,就成为“短板”;若把精力放在特长题型上,就会导致“短板效应”的出现。
懂得了木桶原理,就需要竭力补“短板”。一个人只要端正态度,树立信心,就没有不会做的事,也没有做不成的事。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向上的态度加上良好的方法,就能杜绝“短板效应”。针对学习中的“短板”,学生要查找“短板”的根源,思考症结,对症下药,查缺补漏,强化练习。
陈灼霞同学高中期间担任英语课代表。在课堂上,经常是我一边授课她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所听到的内容,为全班同学提供答案,有时还替我讲课。2004年,她的高考英语成绩为841分(标准分),名列增城市高考英语第一名、广东省高考英语第四名,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录取,而数学是她的短板。2009年,在广州市“一模”考试中,张丽梅同学,生物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成为她成绩最低的学科,生物成为她的“短板”,而其他科目都是“长板”。我以陈灼霞的事例提醒和告诫她。经过诊断、找症结、查漏补缺,加上其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生物学科钟平芳老师的指导,她使“短板”成为“长板”,最终在高考中一举夺得2009年增城市高考生物总分第一名,被中山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录取。
2011年,单芷颖同学在广州市“一模”考试中英语考了70多分,田野同学的成绩是67分,他们都感到大幅度提高成绩无望。然而,经过我亲自诊断、找短板、查漏补缺,并借助备考用书《广东高考英语命题解密与专题演练》,一一盘查知识漏洞和技能缺陷,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单芷颖的高考英语成绩为126.5分,总分546.5分,达到全国重点美术院校录取分数线,为我校高考争光;田野的高考英语成绩为124.5分,被福建医科大学录取,毕业后在南方医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后又考入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学生要仔细分析哪一门学科学起来最吃力,效果最不理想,哪一部分内容最难;要不断反问,找出“短板”的根源,努力让“短板”变得与其他“长板”一样长,不分上下,紧紧拦住要溢出的“水”。当然,这时学生首先要突破天赋、兴趣等制约因素,摒弃无法突破弱项科目以及知识难学的借口,克服心理障碍,清除不利因素,加倍努力,花时间弥补以前的缺陷。学生只要加倍付出,必然会收获理想的结果;感到力不从心,就向同学、老师求助,也一定会走出低谷。
木桶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学科总分,像木桶,分数最低的一科,决定高考最终的高度。英语如果是薄弱学科,学生就必须摒弃“与其花时间学英语,倒不如花时间把其他学科学好”的思想,端正态度,填补英语“缝隙”,补齐“短板”。事实上,人人都有“短板”,知“短”而努力加“长”,就能全面发展。
围绕高考,基于课堂教学,我发表了许多文章并获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高考与英语教学的辩证关系》发表在2004年1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
·《高考化现象及其英语教学策略构建》在2003年《光明日报》和《英语周报》共同举办的“高考英语二十年”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卷)英语模拟卷刊登在2008年1月8日的《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上。
·2010年广东省高考英语模拟试题(七)刊登在《英语周报》高三人教课标版·广深专版(2009-2010学年)总第3007期上。
·2011年广东省高考英语模拟试题(八)刊登在《英语周报》高三人教课标版·广深专版(2010-2011学年)总第3060期上。
·2012年广东省高考英语模拟试题(六)刊登在《英语周报》高三人教课标版·广深专版(2011-2012学年)上。
·2011年7月,我受邀到太原市参加全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与评价高级论坛暨英语周报社第十四届全国编辑工作研讨会,荣获《英语周报》骨干作者奖。
2003年“高考英语二十年”有奖论文征集活动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