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研究历史较长,研究方法不断改进、提高,研究内容逐渐深入,从理论到实证,再从实证到体系的完善,国外的研究较为丰富。而我国对于早期儿童自我认知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从国内外已有研究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以下不足:第一,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解决;第二,只有从大范围上论述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缺少对某一具体年龄阶段自我认知发展趋势和个体差异的详细研究;第三,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比较少。纵观国内外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研究的具体问题,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
(一)缺乏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测评工具的研究
目前,众多研究者采用自我认知的外显行为为测量指标,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进行实证研究。在实时自我认知发生研究方面,点红实验是实时视觉自我认知研究的经典范式,它需要对自我明确的概念性理解。很多研究者以点红条件下婴儿在镜前表现出“自我指向行为”作为其实时自我认知明确发生的年龄,认为婴儿典型的镜像自我认知(mirror self-recognition,即MSR)出现在18~24个月,面对镜像婴儿会做出摸鼻子动作。除了点红实验之外,实时自我认知的发生是否存在其他有效的测评工具?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在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研究方面,照片和录像在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中能够比较理想地提供有关过去“我”的信息,而二者相比,录像能提供更加清晰且丰富的过去事件的线索。因而,在延时自我认知研究中,录像成为提供延时反馈信息的最常用手段。然而,录像作为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中重要的反馈媒介,其适用性不断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尽管一部分研究表明,儿童在以录像为反馈媒介的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测查中,并没有受到测验前对录像有关经验的影响(儿童对录像的接触程度是否足够其理解录像能够反馈现实生活中信息的功能)。但是,仍旧有一部分证据支持年幼儿童的“录像亏损”现象,而对于照片作为实验任务中的反馈媒介,同样存在着跟录像一样的质疑。于是,研究者们对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中是否存在儿童对录像功能理解不足提出了疑问,该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在儿童延时自我认知问题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验证和分析的问题。在早期儿童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方面,以往研究较为缺乏,尚未形成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有效测评工具。
在以往研究中,幼儿已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自己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Marsh,2002)。众所周知,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很浓厚的乐观色彩,而以往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者往往只能分析绝对自我认知得分(Gresham,MacMillan,Bocian,Ward,& Forness,1998)。近年来,研究者采用将自我认知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如与儿童实际的能力进行比较),从而尝试更好地评价自我认知的准确性、客观性(Hoza et al.,2002)。罗宾斯和比尔(2001)指出积极偏向的研究需要提供一个详细的外部标准,用来测量个体自我评价的偏向,这样才能将这种偏向从自我评价中分离出来。现有的测查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工具主要用于考察年龄较大的儿童(一般在小学以上),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这些测评工具对问题儿童(如多动症儿童)进行了研究。然而,专门用于测量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测评工具还很少见。具有可信、有效的测量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工具是对此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所以,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工具的制定。
(二)未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1.关于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年龄的研究尚待加强
儿童的自我认知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自我认知究竟何时、怎样发生的?以往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稍显不足。在以往关于早期儿童实时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中,从视觉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以往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以横向研究为主,一般按照年龄组取样,结果表明18个月时通过点红实验的婴儿人数显著增加,但是对于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时间缺乏细致的探讨;纵向研究每3个月检验一次镜像自我认知,认为大部分婴儿在18个月时已表现出自我认知,但是这种纵向设计对个体的观测是相当宽泛的,无法获得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确切时间。
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已有短暂的历史,而在从对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研究的伊始,研究者们便首先对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进行了考察,但是时至今日,关于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并未明确。
当前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的研究较为少见,为数不多的几项研究都是以西方婴儿为被试,认为19~24个月的婴儿开始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关于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和言语自我认知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存在分歧。有研究者发现,视觉自我认知先于言语自我认知,视觉自我认知和婴儿自我参照言语的使用有着积极的相关,即表现出自我指向行为的婴儿使用更多的自我参照言语;有研究者认为,视觉自我认知和言语自我认知无关。目前我国关于婴儿自我认知的研究比较少,尚未涉及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研究。
2.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相对薄弱
以往对婴儿期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发展阶段和过程上,缺少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众多的研究表明,年龄这一发展性因素是制约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婴儿自我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格赛尔(Arnold Gesell)研究发现,18个月、24个月是婴儿动作、适应、言语和社会应答等行为发展的关键年龄;皮亚杰认为,18~24个月,婴儿具有了心理表征的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进程;婴儿自我认知的相关研究也表明,18~24个月,婴儿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迅速。但是,对于18~24个月婴儿的自我认知能力究竟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以及婴儿个体发展特征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通常将自我认知看作是儿童“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概念在许多儿童研究中被强调,尽管研究者将自我认知置于重要的地位,但是现有许多自我认知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被试上,以幼儿为被试的研究很少见。麦泽雷斯等(Mezulis,2004)对266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明显的变化。3岁幼儿的自我评价属于前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他人的影响。较成熟的自我认知一般出现在3.5~4岁(张子霁,廖翌凯,江伟,程蕾,苏丹,2009)。由此可以推测,幼儿阶段已经能够对自己的不同方面进行认识和评价。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呢?有研究者认为,4~7岁的儿童可能处于自我膨胀阶段,孩子们对自己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看法,幼儿正处于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且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征(刘金花,1997)。然而,关于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发展尚有很多未明确的问题,例如,幼儿的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还是逐渐减弱?在哪个年龄段是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是体现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所有方面,还是体现在不同方面并有其独特的特点?男孩和女孩对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向是否存在着差异?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明确这些问题能够为幼儿的自我认知进行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三)关于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相对欠缺
首先,家庭因素。精神动力学和依恋理论认为,自我的发展起源于最初的依恋关系。研究者认为,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依恋质量与婴儿的自我认知发展有关。许多心理学家对自我认知和依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从综述中可以看出,以往对于自我认知和依恋关系的研究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相对一致的说法。此外,我国尚未进行有关依恋与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
其次,教师因素。儿童的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低,认识自我往往有赖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教师恰恰在学校中充当这一角色。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教师又作为孩子生活中的权威人物,那么教师相关因素势必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发展。综合以往研究,可以发现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影响因素研究非常匮乏,幼儿的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受学校环境因素(如教师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