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1.考察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
2.考察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大连市2所幼儿园抽取31~42个月的健康儿童154名,以每3个月为时间间隔(31~33个月、34~36个月、37~39个月、40~42个月)划分成4个年龄组。实验前与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并征得家长意见,同意其子女参加本研究。被试分布情况见表7-6。
表7-6 被试分布情况
2.实验工具
同第六章第一节“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测评工具的编制”。
3.实验程序
同第六章第一节“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测评工具的编制”。
实验在光线充足的儿童实验室进行。由两名发展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分别担任实验的主试和助手。
实验室布置如下:桌椅放置在实验室的中央,将棉质桌布铺在桌子上,儿童坐的椅子面对着窗帘。整个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两台摄像机——一台用来记录实验过程中藏玩具的过程,将其录像输出装置事先连接在电脑上;另外一台,置于实验室一角,用来记录整个实验过程。电脑置于桌上,显示器面对儿童。三只彩色盒子分别置于窗帘后面、桌子的斜后方、桌布下面。
(1)前期控制任务
控制任务1:“惊现玩具”任务
让被试坐在儿童椅上看一段3分钟的动画片,在动画片开始前告知被试当其看动画片时主试将藏起一件物品,等动画片结束让被试来找,藏物品期间被试不可以偷看;当动画片开始后,主试与被试聊一些与动画片有关的话题,以使被试放松;动画片播放至1.5分钟时,主试将玩具偷偷的藏在一只彩色盒子里;主试藏好玩具后回到被试身边。主试藏玩具的过程中要保证被试完全不知晓主试的藏玩具行为,若被试在1.5分钟时还没有完全的放松下来和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动画片,则在第一段3分钟的动画片之后再播放第二段3分钟的动画片,在第二段动画片进行到1.5分钟时再进行藏玩具的程序。
动画片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内所发生事件的全过程通过录像机记录下来。3分钟的录像视频共包括三部分内容:(a)前1.5分钟,主试同被试交谈,以及被试正在看动画片的场景;(b)动画片进展到1.5分钟,主试将玩具猴藏在彩色盒子里的场景;(c)主试将玩具藏好后回到被试身后的场景。
动画片结束后,主试说,“动画片结束了,现在我们来找一段别的视频来看好吗?”接着在电脑上给被试回放刚刚的3分钟录像(摄像机事先已通过录像输出设备跟电脑连接好),当录像进展到主试正在打开盒盖藏玩具的场景时暂停播放,若被试没有立刻寻找玩具,则问被试以下问题:“这是什么?”“它现在在哪儿?”“现在由你来把它找到好吗?”之后继续播放录像,若被试在录像结束前找到玩具则进行延时自我认知任务,若在录像结束后仍未找到玩具则进行控制任务2。
进行此任务的目的是检验儿童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录像能够反馈现实世界的功能。
控制任务2:录像功能理解的训练
引导被试找到玩具,并夸奖被试找到了玩具。接着主试对被试说:“我们再来玩一次这样的游戏,好不好?这次我把小猴子藏在其他的地方,你来找到它。”让被试坐在儿童椅上继续看下一段动画片(长度3分钟),边看边等主试藏起玩具。藏玩具的过程与控制任务1相同。动画片结束之后,给被试呈现刚刚的录像。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被试找到玩具。这样的程序再进行2次,保证3次中至少有2次被试能够在任务结束前找到玩具,达到这个标准的被试进行延时自我认知任务。
训练任务的目的是在被试对录像反馈功能理解有困难的情况下,帮助儿童理解录像反应真实世界的功能。
(2)延时自我认知实验任务
被试最后一次找到玩具的时候,主试轻拍被试额头表示夸奖,此动作目的是消除之后在被试头上贴标记时可能引发的被试敏感。让被试重新坐在儿童椅上观看动画片(时长3分钟),并告知被试,这次在其看动画片时,主试将藏起一件其它物品。当动画片进行到1.5分钟时,主试再次夸奖儿童,并做抚拍额头的动作,此时主试偷偷的在被试额头贴上亮色标记(确保被试对此标记不敏感)。同样用摄像机记录3分钟内的全过程。
动画片结束后给被试回放刚刚的录像,当录像进行到被试被贴上标记(标记清晰的呈现在视频中)的部分时暂停录像。观察被试有无立刻摘取头上标记或者说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若被试没有明显反应,则问被试4个提示性问题,“这是谁?(指着录像中的被试)”“这是什么?(指着录像中被试头上的标记)”“它(标记)现在在哪儿?”“现在把它(标记)拿下来给我好吗?”。继续回放录像至3分钟结束,观察期间被试的反应。
任务中的主要时间关系见图1。
此任务的目的是测查儿童是否具有了延时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录像向被试呈现3分钟之前的自我事件(即从被试额头贴标记到贴标记的场景呈现),这里所使用的时间标准与波维内丽和斯高特瑞斯使用的标准相同。观察被试此时的行为表现,若被试出现自我指向行为(摘取头上标记),则说明被试能够对过去事件中的自我进行正确认知并理解过去自我同当前自我的同一性,表明延时自我认知发生。
4.编码和统计
整个过程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请两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独立观看录像带,本研究将儿童从头上成功摘取标记或有明显摘取标记的意图与动作都作为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表现。“明显摘取标记意图”是指儿童在观看录像后,反复用手摸索头上标记,只是因为无法直接看见或者因为发质细软跟贴纸粘得太牢等问题而在主试的帮助下摘取标记的情况。表现出摘取行为的记1分,未表现出摘取行为的记0分。延时自我认知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分者信度为0.93。
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效应
首先通过控制任务对被试进行筛查,无法通过前期控制任务的被试被剔除。剩余有效被试149名。
进行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任务时,1名被试在观看录像之前因标记脱落意外发现贴纸,2名被试观看录像前对贴纸敏感,1名被试在实验中途离开实验室。剩余有效被试145名。
对各个年龄组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情况进行考察,各年龄组被试在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任务中的通过人数以及通过率见表7-7。
对各个年龄组认知者与未认知者人数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37~39个月儿童出现自我指向行为和未出现自我指向行为的人数之间差异显著,χ2=6.081,df =1,p<0.05。也就是说,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发生时间在37~39个月之间。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趋势见图7-2。
表7-7 各年龄组摘取标记人数及百分比
图7-2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趋势
2.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特征
为考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效应,对延时自我认知实验任务中的自我指向行为进行性别差异检验,不同性别儿童完成延时自我认知任务的人数见表7-8。
表7-8 不同性别儿童完成延时自我认知任务的情况(人数)
对数据进行2(性别)× 2(摘取标记情况)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χ2=1.553,df =1,N=145,p>0.05。也就是说,在儿童延时自我认知能力上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水平相当,性别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