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四、讨论

字体:16+-

(一)早期儿童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特点

在纵向研究中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是直接获得的。结果发现,15名婴儿说自己的名字的平均年龄为19.80个月(SD =1.60);婴儿说与“我”有关的词句的最早年龄为20.25个月,至实验结束时止,仍有4名婴儿未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横向研究发现,婴儿言语自我认知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14个月和15个月的婴儿全部没有出现自我参照言语;16个月开始,有部分婴儿使用名字来指代自己,但没有婴儿用“我”来表示自己;18个月时,有些婴儿开始使用“我”及与“我”有关的词句。21个月的婴儿言语自我认知者与未认知者的人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直到24个月,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的人数才显著多于未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的人数。我们拟从婴儿期神经生理和语言发展来理解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喀戎(Chiron)等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研究了整个儿童时期的大脑血流,结果发现,1岁婴儿的大脑右半球血流量较大,从1岁开始直到3岁,大脑半球、感觉运动区及顶颞叶的血流量持续增加。伴随着参与语言功能的顶颞叶的发展,1~3岁婴儿语言发展迅速,这就为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纵向研究发现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经历了从使用名字表示自己(如“某某吃饭”)到使用第一人称表示自己(如“我吃饭”)的发展变化。这个结果与安南耶夫的理论相一致。安南耶夫指出,专有名词的使用,从发生学的观点看,是儿童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是过渡到把自己当作固定的整体从变化着的动作的连续进程中分出来,这就使儿童主动口述自己的名字不同于他对成人喊他的名字的感觉反应。从主要使用专有名词,转到使用比较抽象的名词,如“我”“我们”,特别是“我”,这一转变是自我意识最初形成的言语表现特征。安南耶夫认为,“儿童用言语标记自己时,能从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转变为第一人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巨大进展,这是从关于他自己本人的表象转到关于他自己本人的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横向研究发现婴儿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的发生时间与西方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卡里奇等研究发现,婴儿个人言语(personal pronoun,即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出现的平均年龄为20.28个月。这可能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差异以及婴儿语音的发展特点有关。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特殊性对语言生理机制有影响,同时汉语失语症的研究也发现汉语发展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英语“I”的读音为“ai”,汉语“我”的读音为“uo”。有研究调查了18~23个月儿童普通话的语音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8~23个月婴儿的语音习得中,“ai”已经习得,而“uo”已经出现,但尚未习得。

(二)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差异

横向研究发现,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无言语自我认知的婴儿中,男婴显著多于女婴;但是在表现出言语自我认知的婴儿中,男女婴儿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男婴的言语自我认知能力的获得时间晚于女婴,但是在获得了言语自我认知能力之后,婴儿的言语自我认知能力就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以往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主要从神经生理和早期语言发展特点两方面来理解言语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首先,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男女婴儿在大脑左右半球语言功能的发展上存在差异。对正常人语言活动相关脑区的研究发现,语言活动的激活区主要位于左侧半球。莉娃(Riva)和卡萨尼卡(Cazzaniga,1986)对健康的新生婴儿言语加工的研究发现,左半球偏向于复杂的语音,提示语言的左侧化在出生时即已存在。对早产儿进行的脑电图研究表明,在30周时,大脑两个半球已能够对语言作出不同反应,专门负责这个活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对男女两性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发现,女性大脑的发育一般比男性早;并且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女孩大脑左半球的神经细胞树突的成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比男孩领先,相反,男孩大脑右半球这方面的发展比女孩领先,这导致了男女两性大脑功能的差异。其次,言语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与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特点有关。梁卫兰等对北京市1600多名8~30个月龄儿童的早期语言发展进行了调查,对“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CCDI量表)——普通话版”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发现从14个月开始,女婴比男婴“会说”词汇能力提前1~2个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女婴的语言能力好于男婴。以18个月婴儿为例,18个月的23名婴儿中,共有9名婴儿具有言语自我认知能力,其中有2人出现与“我”有关的词句。这2名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的婴儿均为女婴,而其余7名具有言语自我认知能力的婴儿中有5名是女婴。对于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