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非华语幼儿有效学习中文

第一节 综合高效识字法在课堂的应用

字体:16+-

鉴于主流学校少有针对非华语学童的学习需要,设计适合的教材及教学活动,研究小组和参与学校尝试运用综合高效识字策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各种识字活动,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等协助幼儿识字。

一、利用生活经验扩充心理词汇

据研究员跟学生的访谈和观察所得,部分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例如当教师展示蜜蜂的实物图片时,部分幼儿不明白“蜜蜂”是什么,这是由于幼儿较少机会到郊外游玩,他们对“蜜蜂”的认知仅限于故事里出现的蜜蜂卡通形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前均用心准备各种教材及教学活动,为幼儿制造各种学习和生活经验,扩充他们的心理词汇。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先搜集有关蝴蝶、蜜蜂和蜻蜓等昆虫的标本,并在进行心理词汇活动时展示标本,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制造各种生活经验。当幼儿口述一定数量的心理词汇后,教师鼓励幼儿在心理词汇工作纸上写下他们的心理词汇。若幼儿不愿意主动书写,可鼓励他们先把这些字词以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再在图画旁边写下相关字词,以加深幼儿对字形的印象,避免幼儿因受到压力而减少书写的兴趣。依观察所得,部分幼儿在活动初期多以图画表达心理词汇,然而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在活动后期大都乐于通过仿写,写下他们喜欢的心理词汇。

二、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

针对幼儿在学习语言上的差异,参与学校在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教室布置以及非正规课堂等各个层面,均作出配合和调适,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汉字的环境。

三、教学语言

语言输入是指幼儿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就语言学习来说,它是幼儿学习的蓝本。幼儿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不同水平的语言输入,分别为儿向语言、目标语言和伙伴语言[1]。

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属于一种语言输入,即儿向语言。部分参与学校的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及课堂语言不尽相同,例如教师请幼儿带坐垫到他们跟前,会以不列不同方式表达:

“小朋友拿坐垫。”

“小朋友拿地垫。”

“小朋友到老师跟前坐下。”

“小朋友起立,再拿坐垫/地垫到老师跟前。”

上述句式长短不一,背后均包含“起立、拿地垫、到老师跟前、坐下”四个动作。若教师各自运用不同的课室指令,理论上丰富了语言输入的内容,然而,教师以不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的指令,却让幼儿感到混乱。部分幼儿或只知道起立,并不知道地垫或坐垫的意思,部分幼儿也可能只知道拿地垫或坐垫,并不会走到老师跟前。鉴于此,部分学校教师会订立一致的课堂语言,期望幼儿能在短期内理解课堂的常规。据观察,由于幼儿在课堂中获得一致的语言输入,幼儿普遍在开学后两个月便能理解教师的指令,课堂常规得以建立,幼儿便能投入正规课程的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尤其重视幼儿的口语表达,例如教师通过提问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要求幼儿以完整的句子表达,如幼儿未能口述完整句子,教师则口述一次,并要求幼儿加以复述。据观察所得,回答问题的幼儿通过口述完整句子,能提高他们之后以句子表达的机会。这个观察与艾德斯基指出的,儿童可通过与成人互动,复述成人语句,以提升语文能力相符[2]。

四、教学活动

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同时,也根据教学主题制定有利于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活动,例如通过歌唱活动,让幼儿反复朗读文本、配合文本的内容律动,加深对歌词文本的理解和汉字形音义的掌握;通过讲故事以及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语感及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参与学校的教师表示,其任教班别以本课程的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参加歌唱比赛,幼儿通过反复诵唱,对歌词印象深刻,更利于在比赛中夺魁。据教师表示,参选歌曲由幼儿自行挑选,反映幼儿能冲破语言的阻隔,乐于学习汉字和咏唱汉语儿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打错电话搭错线》一文时,教师找来电话,并邀请幼儿模仿打电话,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同时教导他们日常生活的对话方式,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室布置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外,也花了不少功夫布置教室,以营造一个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室分为儿歌区、笔顺区、部件识字区、词汇网络区、句式区及模拟学习区几部分,并按该月份的学习主题布置相应的学习内容:

图5.1 儿歌区的布置示例

[閃(闪)、掛(挂)、佈(布)、鑽(钻)、蘋(苹)、個(个)]

1.儿歌区

按学校该月份的主题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儿歌,例如该月份的主题为水果,教师便在儿歌区展示《排排坐》的儿歌纸(见图5.1)。教师在每节课堂之间、茶点时间、上洗手间时排队的时间,都加插唱儿歌环节,邀请幼儿当小老师,负责领唱儿歌,以加深幼儿对儿歌文本的认识,并提供更多使用中文的机会。

2.笔顺区

教师按该月份的教学主题,展示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字词的笔顺,例如《日落西山下》一文跟食物的主题有关,教师便在笔顺区展示句式“爸爸爱吃鱼肉”的笔顺(见图5.2),以加深幼儿对相关字形的印象。

图5.2 笔顺区的布置示例

[愛(爱)、魚(鱼)]

3.部件识字区

教师按该月份的主题,展示幼儿需重点学习的部件,并同时展示包含该部件的字词。例如《打开蚊帐》一文的主题为昆虫,教师把包含虫字部件的字,例如“蚁(蟻)”、“蜂”、“蚊”、“虫(蟲)”和“蝶”的部件卡展示在墙壁上(见图5.3)。幼儿可在课堂的休息时间或茶点后的空档时间,自行到墙壁前用部件卡拼合部件,以加强幼儿对字形的印象,也增加了学习中文的趣味。

图5.3 部件识字区的布置示例

[蟻(蚁)、蟲(虫)]

4.词汇网络区

教师按该月份的教学主题展示与主题相关的词汇网络。例如在开展“春天”这个教学主题前,教师先跟幼儿讨论春天的天气、看到的各种景象、包含的节日、适合春天的衣着、注意个人卫生以及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等,然后就幼儿口述的要点制作词汇网络(见图5.4),每天上课前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复述这些词汇,以扩充和巩固他们的心理词汇量。

图5.4 词汇网络区的布置示例

附:繁简字转换

5.句式区

教师按该月份的教学主题,展示相关的句式,句式以幼儿过去曾口述的心理词汇为主。例如教授《小蝌蚪》一文时,幼儿先口述和认读包含水字部件的字词如“游泳”、“渴”、“河水”等,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习“我们到沙滩去游泳”和“八爪鱼在水里游”等句式(见图5.5)。

图5.5 句式区的布置示例

6.模拟学习区

教师按该月份的教学主题创设学习情境,例如教授《日落西山下》和《排排坐》这两首儿歌时,幼儿需学习不同种类的食物名称。为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创设“茶餐厅”模拟学习区(见图5.6),让幼儿通过扮演服务生、厨师和食客,学习各种食物的名称以及日常生活的用语。通过模拟活动,能使幼儿理解不同场景中使用的语言的社会意义;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儿能理解人物的语言和感情,从而提高日常交际的能力[3]。

图5.6 模拟学习区的布置示例

附:繁简字转换

[1] 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293.

[2] Emmitt,M.,Komesaroff,L. and Pollock, P.Language an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ing (Fourth Ed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186-190.

[3]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