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参与学校教师的观察,低班幼儿及高班幼儿普遍具有以下特性,如表5.1所示。
表5.1 低班幼儿及高班幼儿的特点
根据幼儿的身心和语言发展历程,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语文教材,并在参与学校进行了一共九次(即共36课时)的教学实践,每次教学实践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例如动物、人物、交通工具等。每次教学先以儿歌文本引入主题,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心理词汇活动,帮助幼儿建构词汇网络,并通过部件识字活动,让他们了解汉字的结构和特点,继而通过有系统的书写活动加强幼儿对汉字形音义的联系,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材附有相关的习作,以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效。现分别以低班《生日快乐》及高班《何家公鸡何家猜》为例,详细说明各个教学环节的实际操作情况:
一、低班教学实践——《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祝爸爸生日快乐,
祝妈妈生日快乐,
祝老师生日快乐,
祝同学生日快乐。
本篇课文以《生日快乐》作为中心主题,让学生通过分享庆祝生日的经验(相关的心理词汇),学习不同的人物名称及祝福语。幼儿园每个月都会为该月生日的幼儿举行生日会,因而生日是很多幼儿熟悉的经历,通过送礼物或接受礼物,接受别人的祝福或祝福别人,引导幼儿回忆起愉快的经历,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果课堂的时间允许(也可安排在茶点时间进行),可为幼儿安排生日会,让他们触摸生日礼物(“五感输入法”中的视觉、触觉及听觉的输入),尝尝生日蛋糕的味道(视觉、嗅觉、触觉及味觉的输入),向过生日的同学说祝福的话语(巩固所学知识),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幼儿能分享父母为他们庆祝生日的经验。
2.幼儿能理解《生日快乐》歌词中的字词(生日、快乐、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意义。
3.幼儿能流畅地唱出《生日快乐》歌。
4.幼儿能辨认儿歌中有关人物的称谓。
5.幼儿能正确配对不同的人物图片及相应的称谓。
6.幼儿能口述一些生日的祝福语。
7.幼儿能口述、绘画或书写一些与生日有关的心理词汇。
8.幼儿能口述一些包含“日”字部件的字,包括星、晶,并能理解它们的字义。
9.幼儿能书写“日”字部件。
10.幼儿能辨认“日”字部件在不同字形中的位置。
11.幼儿能运用完整句子祝福别人。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本课可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如表5.2所示。
表5.2 低班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1.儿歌唱游
第一环节儿歌唱游以全班过渡至小组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拿出一些生日会的物品或图片,例如生日蛋糕、生日礼物和生日卡,借此引发幼儿说出一些他们以往庆祝生日或参加生日会的经验。
(2)教师向幼儿展示大张的《生日快乐》儿歌纸,并向幼儿讲解歌词内容。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出歌词内容,以加深他们对歌词读音的印象。
(4)教师播放《生日快乐》歌,让幼儿重温或认识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6)当幼儿已能熟练地唱出儿歌时,教师鼓励幼儿边唱歌边加插动作,演绎歌词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会向幼儿展示歌词中重点字词的字卡及图画,借以加深幼儿对字词形音义的联系。
本课通过国际性的歌谣《生日快乐》,让幼儿通过歌唱及律动,愉快识字。由于部分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有教授这首歌谣的英文版本,幼儿对这首歌谣的旋律已有一定的认识,甚至部分幼儿已会唱这首歌,加上幼儿大都喜欢唱歌,故本课程以多首原曲为英文歌的歌词为文本,期望以儿歌唱游的形式,激发幼儿对识字的兴趣。
2.心理词汇
第二环节心理词汇活动以全班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展示与生日相关的图画或实物,请幼儿说出图画中各种事物的名称,以评估幼儿的心理词汇量。
(2)部分幼儿可能只会用英语或他们的母语说出心理词汇;若幼儿用英语表达,教师会实时把它翻译成中文,若幼儿说的是他们的母语,教师会请南亚籍的教学助理帮忙,先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中文。让幼儿能同时学会这些心理词汇的中文口语(字音)、书面语(字形)和它们的意思(字义)。
(3)幼儿一边口述心理词汇,教师一边将这些词汇书写在大画纸上,课后张贴于课室的语文角,作螺旋式学习及日后重温之用。
(4)教师展示《生日快乐》儿歌纸,请学生圈出儿歌中有关人物的称谓。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当唱到有关人物的称谓,即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时,请学生拍手表示。
(6)教师在墙壁上张贴两幅大生日蛋糕图画,并向学生说:“今天是你们的生日,你们想邀请谁吃生日蛋糕呢?”然后,教师把幼儿提及的人物图卡和字卡贴在其中一幅生日蛋糕图画上。
(7)教师把幼儿提及的人物,例如“校长”、“公公”、“婆婆”等人物,取代儿歌中的人物,并带领幼儿唱出根据他们口述的心理词汇重新改写的儿歌。
(8)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一(见图5.7),以评估他们把人物称谓和图片配对的能力。
(9)若能力较高的幼儿已完成工作纸一,教师可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二(见图5.8),书写以人物为主题的心理词汇。
(10)教师邀请两位表达能力较高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赠送生日礼物的角色扮演活动。负责赠送礼物的幼儿需要说出各种祝福语,例如“生日快乐、身体健康”,而接受礼物的幼儿则需要以“谢谢你”作回应;让幼儿学会用完整的句子,有目的地与别人交谈。
图5.7 工作纸一
图5.8 工作纸二
(11)教师请其他幼儿观看示范后,二人一组进行上述的角色扮演活动。
(12)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三(见图5.9),通过制作生日画,绘画或书写一些与生日有关的心理词汇。若幼儿不会书写相关心理词汇,可以绘画代替,教师可询问幼儿画什么,然后在图画旁写上正确的汉字,并鼓励幼儿仿写。
图5.9 工作纸三
教师在施行上述教学步骤时,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看图配字。教师先按教学主题准备相关的图卡或实物,例如本课的主题是“生日”,教师可准备“生日卡”、“礼物”、“生日蛋糕”、“妈妈”(或其他幼儿熟识的人物)等的图片或实物。幼儿根据教师展示的图卡或实物,选出相应的字卡配成一对,既能让幼儿反复运用刚学会的知识,以强化学习效果,也能同时评估幼儿对字词意义的掌握。教师制作图卡和字卡时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词汇为基础,若学生提及儿歌文本以外的字词,例如“蜡烛”、“芒果蛋糕”、“爷爷”和“奶奶”等心理词汇时,教师可运用这些字词以丰富儿歌文本的内容或进行调适。
(2)看字读字。当幼儿能根据教师展示的图卡或实物选出相应的字卡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读出字卡上的字词或儿歌纸上的文本,以评估幼儿对字词读音的掌握。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能了解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
(3)看字配图。教师根据学生口述的心理词汇准备相应的字卡和图卡,例如幼儿能说出“婆婆”、“校长”和“礼物”等字词,并请幼儿选出相应的字卡和图卡,教师便能评估幼儿对汉字字形和字义的掌握。若幼儿已相当熟悉此活动,教师也可请幼儿根据字卡上的字词,绘上相应的图画,适当的变化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4)反复认读。如果学习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反复的认读练习,必定能加强他们对所学字词的印象。教师可先让幼儿反复朗读儿歌文本,然后以他们口述的心理词汇结合文本,配合角色扮演及学校生日会等活动,能有效增强幼儿认读字词的能力。
运用幼儿口述心理词汇改编的《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祝爸爸生日快乐,
祝妈妈生日快乐,
祝哥哥生日快乐,
祝姐姐生日快乐。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对往后学习历程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é)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lateral transfer)与垂直迁移(vertical transfer)。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学习者于学习同一范畴中有并列关系的内容时,会根据以往学习相同水平的内容和经验,促进学习的成效[1]。例如学习字词“爸爸”后,再学习同属家人概念的“妈妈”,会较容易理解其意义。垂直迁移则分别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进行。自下而上的学习迁移是指较低层次的学习经验影响着学习者如何完成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家人的概念时,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心理词汇会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家人”这一概念;自上而下的学习迁移则是指上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学习较低层次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动物”这一概念时,小猫、小狗的身体特征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概括“动物”的特征,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动物”。本课程在编写教材方面也顾及学习迁移的过程,期望儿童能通过认读儿歌中的重点字词,在同一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类推,以扩大他们的心理词汇量。
3.词汇网络
第三环节,教师通过建构脑图,发展幼儿的词汇网络。
教师使用脑图时,可就教学主题确立一个关键词,并以此关键词为中心,把与中心概念相关的事情,例如形状、颜色、气味、线条和文字等组织起来并以图像表达,以便有系统地建立和理解这些事物与中心概念之间的联系[2]。脑图多属散发式,由中心意念推展开去,对所联系的内容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目的是帮助学生组织学习重点,因此他们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词汇网络活动以全班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先在词汇网络大图卡的中央写上“生日”这个主题。
(2)教师请幼儿口述有关人物和生日的心理词汇,幼儿一边口述,教师一边按他们所述的词汇,根据其所属类别从中心推展,并书写在大图卡上(见图5.10)。
图5.10 通过脑图建构词汇网络
(3)教师指着脑图中的词汇,请幼儿逐一读出。教师也可邀请幼儿当小老师,指出一些词汇,并请其他同学朗读出来。
(4)教师展示跟生日主题相关的图卡,然后请幼儿将图卡与脑图中相应的心理词汇相配,并将图卡贴在字词旁边。
据课堂实践的观察,幼儿口述与生日有关的心理词汇时,内容并不限于人物的称谓,也可以是对象(例如他们曾收到的生日礼物)、吃或喝的食物等。由此可见,由脑图中心意念所引申出的各种事物并没有属性规定和限制,教师可鼓励幼儿尽量说出他们想到的字词,以借此活动将幼儿的心理词汇加以扩展、组织和串联,并有系统而又快速地增加他们的识字量。
4.部件识字
第四环节,教师通过部件识字活动,让幼儿了解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并通过辨认重点部件在不同字形中的位置,建立对汉字的部件和结构的概念和知识。部件识字活动可由全班学习的模式,过渡至小组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与幼儿重温歌曲,当唱至“日”字的位置时,便请他们拍手,从而突显在歌词中出现的“日”字。
(2)教师请幼儿在儿歌纸中圈出“日”字,以评估幼儿对字形的掌握。
(3)教师展示“日”字的字形演变字卡,让幼儿观察日字如何由象形字演变成今日我们书写的日字。教师请幼儿比较并指出现今书写的“日”字跟象形字有何异同,以加深幼儿对字形的印象。注意教师无需给幼儿解释象形字、金文、篆书和楷书之间的分别,此环节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的特点,提高学习汉字的趣味,但并不需要深究不同时代的字形差异。
(4)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日”字部件卡,然后请幼儿到黑板前,以教师提供的部件卡拼出包含“日”字部件的字,例如春、草、早、晚、星等,教师再指导他们朗读这些字,让学生知道日字部件可出现在汉字的不同部分,并表示不同的意思。
(5)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日”字部件,把全班学生分成3~4组,教师从每组选出一位幼儿当小老师,然后请小老师轮流派出组员在字卡盒中找出有日字部件的字,并贴在黑板上。
(6)教师请各组口述他们所选的字,并由小老师带领全班把字朗读出来。
(7)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四(见图5.11),通过找出“日”字部件,了解包含相同部件的汉字在意义上的分别。
(8)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五(见图5.12),观察幼儿能否书写“日”字部件。
(9)若能力较高的幼儿已完成工作纸五,教师可让幼儿完成挑战站一(见图5.13),让幼儿通过书写“日”字部件,明白部件可以出现在字的不同位置。
图5.11 工作纸四
图5.12 工作纸五
图5.13 挑战站一
日字部件为儿歌《生日快乐》的重点学习部件。“日”是一个很常用的部件,构字能力很强。它属于象形文字,字形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此外,幼儿普遍了解“日”,即太阳是什么,因此学习“日”字部件,对学生学习其他由“日”部件构成的汉字有很大的帮助,如春、草、早、晚、星。
幼儿通过部件拼合活动,对部件的概念和汉字的结构有了基本的掌握。当幼儿学会由不同部件派生出来的汉字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作巩固练习——分辨和书写字形相近的部件。
5.句中填词
课程第五环节,教师通过句中填词活动,展示各种句式,鼓励幼儿把心理词汇运用于句式中,并勇敢地表达出来,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跟幼儿重温恭贺别人生日时向对方说的祝福语,若幼儿未能说出相关词汇,也可通过展示图卡或字卡刺激他们思考。教师把幼儿口述的心理词汇展示或板书于词汇大画纸上。
(2)教师先向幼儿展示人物及祝福语图卡,然后把这些字词卡张贴在黑板上,并组成完整的句子“爸爸祝妈妈生日快乐”,并请幼儿跟着教师的指示朗读句子,从而帮助他们发展用完整句子表达想法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运用幼儿口述有关人物和祝福语的心理词汇,例如“哥哥”、“姐姐”和“学业进步”,取代黑板上的句式中“爸爸”、“妈妈”和“生日快乐”等字词,拼写成完整的句子“哥哥祝姐姐学业进步”,并请幼儿尝试自行朗读句子。
(4)教师可邀请幼儿自由组合人物字卡及祝福语字卡,让他们通过反复拼砌和朗读句子,以加深他们对句式的印象。
(5)教师请幼儿完成挑战站二(见图5.14),以评估他们运用心理词汇组成完整句子的能力。若幼儿未能书写人物的字词,可绘画图画取代,教师并鼓励他们口述完整句子。
图5.14 挑战站二
(6)学习能力较高的幼儿完成挑战站二后,教师可请幼儿完成挑战站三(见图5.15)及挑战站四(见图5.16),以进一步巩固幼儿书写心理词汇的能力。
图5.15 挑战站三
图5.16 挑战站四
当幼儿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心理词汇,并乐于表达所思所想时,教师便能在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据观察,幼儿在活动初期多用图画表达想法(见图5.17)。不过,只要幼儿能把相应的图画绘画在句式的正确位置,教师便能评估幼儿能否理解句式的语序和语法。
图5.17 用图画表达的句式示例
6.书写活动
为了培养幼儿对书写汉字的兴趣,研究小组特地为幼儿设计了一套书写课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进度,安排施教各教学环节的先后次序。书写活动环节的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展示“日”字的字形演变字卡,让幼儿观察“日”字的字形变化。
(2)教师派发印有“日”字的字卡给幼儿,请幼儿观察它的字形,并自行以手指临摹字卡上的“日”字。
(3)教师展示“日”字的笔顺卡,请幼儿按着笔顺,再次以手指临摹字卡上的“日”字。教师特别提醒他们横画的正确书写方向是由左至右。
(4)教师邀请幼儿到黑板书写“日”字,其他幼儿用心观察书写的方法。
(5)教师请幼儿完成书写习作,并观察他们能否按正确笔顺书写“日”字部件。若幼儿未能按笔顺书写,教师也不应强迫幼儿重写,以免打击幼儿书写的兴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笔顺,教师可在习作中印上字词的正确笔顺和书写方法(见图5.18),鼓励部分幼儿通过观察及模仿,意识到自己的书写方法与教师提供的有何不同,从而学习自我修正。
图5.18 书写习作示例
(三)学生学习成效及教学建议
从教学实践的观察所得,幼儿在儿歌唱游环节反应踊跃,即使他们在教学初期未能掌握儿歌所有字词的读音,但仍愿意尝试跟随教师的拍子唱出儿歌。
心理词汇学习方面,幼儿普遍能在老师引导下,口述一些有关生日的心理词汇,例如生日蛋糕、礼物、蜡烛、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弟弟和婆婆等。进行心理词汇活动时,教师请幼儿再次唱出儿歌,部分幼儿更能自行将不同的有关人物称谓的心理词汇套用于儿歌中。
为了提高活动的气氛,使幼儿学习得更投入,有些老师更自备生日派对帽和礼物道具,模拟跟学生开生日会,帮他们戴上生日帽,并请其他学生上前边赠送生日礼物,边说出祝福语,学生均非常投入学习。通过模拟赠送礼物活动,学生都能掌握祝福语“生日快乐”的意义,并学会接受祝福和礼物时的应有礼仪(说谢谢)。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虽然能通过动作表达“学业进步”这个祝福语的意义,但从观察所见,大部分幼儿未能理解“学业进步”的意思。建议教师先教给幼儿理解意思较具体的祝福语——“身体健康”, 待幼儿掌握后才教较抽象的祝福语“学业进步”, 因为“身体健康”一词较易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它的意思,故此较易理解。
在部件识字和书写方面,幼儿最初并不理解汉字为何能分析出部件和偏旁的概念,然而通过展示文字演变、拼合部件及部件辨识等活动后,幼儿理解“日”部件如何由图画(象形字)演变成现今书写的汉字(楷书),也能准确书写“日”字。纵使部分幼儿在书写“日”字部件时出现先关门后写横画的情况,但喜见幼儿乐于书写,主动学习,实在令教师感到鼓舞。
二、高班教学实践——《何家公鸡何家猜》
现就高班《何家公鸡何家猜》一课,将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重点和施教方式作详细说明:
何家公鸡何家猜
何家公鸡何家猜,
何家小鸡何家猜,
何家公鸡何家猜,
何家母鸡喔喔喔。
本篇课文以动物和家禽作为中心主题,让学生分享和学习跟动物和家禽有关的心理词汇。本课的另一个学习重点为认识汉字的部件结构和组合的概念,并通过加法识字,加强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幼儿能分享他们对家禽和动物的认识。
2.幼儿能理解《何家公鸡何家猜》歌词中字词的意义(家、公鸡、小鸡、母鸡、猜)。
3.幼儿能流畅地读出《何家公鸡何家猜》一文,并能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游戏配合,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4.幼儿能正确配对不同的家禽和动物的名称字卡及图片。
5.幼儿能口述、绘画或书写一些与家禽和动物有关的心理词汇。
6.幼儿能通过与教师一起建构概念图,将所有动物的心理词汇进行归类:家禽类和一般动物类。
7.幼儿能通过加法识字,认识“大”字和“小”字结合会成为“尖”字,以及用相同的方法,认识“何”、“家”、“鸡”和“猜”字,初步认识部件组合的概念。
8.幼儿能运用心理词汇造句。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本课可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见表5.3)。
表5.3 高班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续表
1.儿歌唱游
第一环节儿歌唱游以全班过渡至小组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预先在教室不同的角落贴上有关家禽和动物的字卡和图卡,让幼儿一边观看字卡和图卡,一边说出他们对家禽和动物的认识。
(2)教师展示动物和家禽图卡,例如“公鸡”,并邀请幼儿模仿公鸡的举止和叫声。
(3)老师向幼儿展示《何家公鸡何家猜》的课文,并向学生讲解课文内容。
(4)幼儿一起念出课文内容:“何家公鸡何家猜……”,一边以动作模仿公鸡的举止,以加深他们对字词读音和意思的记忆。
(5)当幼儿熟识课文内容后,教师向幼儿介绍“何家公鸡何家猜”游戏的玩法:二人一组,一边朗读课文“何家公鸡何家猜”,一边猜剪刀石头布。(见图5.19及图5.20)
图5.19 何家公鸡何家猜游戏1
说明:
胜出的一方需做出公鸡的动作(即合掌放在头上面);输的一方则需做出小鸡的动作(即双手同时放在腰的一侧)。
图5.20 何家公鸡何家猜游戏2
说明:
和局时,大家一齐做出母鸡的动作(即双手放在腰的两侧)。
在以上动作完结后,幼儿随即再猜剪刀石头布,游戏以循环方式继续进行,直到其中有一方做错手势,则游戏完结。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他们需要花较多时间理解如何根据游戏中的胜负做出相应的动作,即公鸡、母鸡、小鸡等,最初他们可能会感到较困难,故此教师不应勉强学生一定要做到正确的动作,只要他们有做动作的意识即可。
图5.21 幼儿通过游戏朗读课文
针对幼儿很快便会把学习过的内容忘记的问题,教师可鼓励他们找一位同伴,二人一组,先各自向同伴朗读课文,再请同伴在各自的儿歌日志上评分(给星星图案填色,以表示分数),并签名(见图5.21)。
2.心理词汇
第二环节心理词汇以全班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先请幼儿口述一些动物和家禽的心理词汇,若幼儿未能说出任何心理词汇,则可先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期望幼儿能通过图片的刺激,口述他们的心理词汇。
(2)幼儿口述心理词汇,教师将这些词汇书写在心理词汇大画纸上,并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把心理词汇大画纸张贴在课室的墙壁或语文角上。教师每次上课时可与学生一起朗读所有词汇,并提问其意思,以加强和巩固幼儿认读这些词汇的能力,并解决他们遗忘率高的问题。
(3)教师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再让幼儿说出该动物的名称,以重温动物和家禽的心理词汇。当幼儿熟悉游戏模式后,教师也可邀请幼儿当小老师,协助此活动的进行。
(4)教师展示大张的《何家公鸡何家猜》课文纸,请学生圈出课文中的动物字词。
(5)教师将课文中的动物字词,即“公鸡、小鸡和母鸡”,以幼儿口述的心理词汇取代。
(6)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读改写后的课文。
(7)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一(见图5.22),正确配对不同的家禽和动物图片及相应的字词。
图5.22 工作纸一
(8)待幼儿完成后,可请幼儿接续完成工作纸二(见图5.23),书写动物的心理词汇。若幼儿未能书写动物或家禽的心理词汇,教师可在图画旁写上正确的汉字,并鼓励幼儿书写。
图5.23 工作纸二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联想、提问、图片刺激、亲身体验等形式,刺激他们联想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激发他们口述与主题相关的心理词汇,以评估他们的心理词汇量。
①联想。就本课主题《何家公鸡何家猜》,教师先鼓励幼儿联想及口述与动物和家禽相关的心理词汇。幼儿说“小鸭、兔子”等,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相关字词,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图画。当幼儿掌握字义和字音后,教师介绍该字的字形,让幼儿有机地学习汉字形音义,并加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联系。
②提问。本课涉及家禽和一般动物两种概念,家禽普遍在农场生活,并供人类食用,而一般动物则多居于野外。因此,在教授本课前,教师先通过提问,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动物和当时的情景,例如:“你到过农场吗?你知道农场里有什么动物吗?”以评估幼儿对农场这个场景的认识以及家禽和一般动物走兽的概念。
③图片或媒体刺激。本文提及“公鸡”、“母鸡”和“小鸡”,由于幼儿普遍没有亲眼看过三者的模样,未必能了解它们在外形上的分别,因而教师必须先让幼儿对三者有基本的认知,才能进一步教授“公鸡”、“母鸡”和“小鸡”的字形和字音。教师可向幼儿展示三者的毛绒玩具或图片,再播放它们的叫声,然后请幼儿口述它们在外形特征和叫声上的异同,进而教授“公鸡”、 “母鸡”和“小鸡”等词。
通过上述各种学习活动和教师指导,幼儿应能口述一定数量的心理词汇,教师如能通过不同的评估活动,巩固幼儿对这些心理词汇的认读能力,相信能加强他们对字词形音义的掌握。
3.词汇网络
第三环节,教师通过建构概念图,帮助幼儿进行词汇归类,建立词汇网络。
概念图的形式与脑图很相似,脑图是用来组织不同事物与中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则是以系统的方式,把分散的概念加以组织,从而建构完整的网络。教师把涵盖性最高的概念放在概念图的最高一层,例如动物和昆虫类、图形和粒状的对象、能吃和喝的东西等,再把其余的概念按层级列写于概念图上(见图5.24)。
图5.24 通过概念图建构词汇网络
词汇网络活动以全班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展示第二部分教学环节的心理词汇大画纸。
(2)教师指出大画纸上的三个词汇,第一个是小鸟,它是一种在天上飞行的动物;第二个是小狗,它是在地上爬的走兽;第三个是小鸭,它是一种在水里游的动物。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3)教师询问幼儿:“你知道它们在哪里生活吗?”借此归纳出“天上飞”、“地上爬”和“水里游”的概念。
(4)教师在词汇网络大图卡的上方,写上“动物”这个概念,然后指出所有动物都有家,只是它们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有别。
(5)教师再将“天上飞”、“地上爬”和“水里游”三种概念,置于“动物”的下方,请幼儿先将心理词汇大画纸上的动物,按它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地点进行分类。
(6)教师将“天上飞”、“地上爬”和“水里游”三种概念推展,写下幼儿口述的心理词汇。
(7)教师邀请幼儿逐一读出这些心理词汇,幼儿一边口述,教师一边询问幼儿口述的动物是在“天上飞”、“地上爬”,还是在“水里游”。
(8)教师也可邀请幼儿当小老师,指出一些词汇,并请同学读出来。
(9)教师请幼儿完成工作纸一(见图5.25和图5.26),让幼儿通过词汇归类活动,巩固对字词属性的掌握,从而建构更庞大和更有系统的词汇网络。
图5.25 工作纸一
图5.26 工作纸一
当幼儿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有关动物的心理词汇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建构概念图,将这些心理词汇按其属性加以归类,让学生明白这些动物不同的习性。幼儿把零散的心理词汇,通过建立联系,以旧有的知识框架建构新知识,能加深幼儿对词汇的深层理解和记忆。幼儿学习单字很快便会忘记,若利用词汇网络学习,便能让幼儿有系统地记忆字词,学习的效果会较持久。
4.加法识字
第四环节,教师通过部件拼合活动引入加法识字的概念,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展示“小”和“大”字部件卡,并请幼儿把部件读出。
(2)教师邀请幼儿将“小”和“大”字部件卡拼合,然后询问谁能把字读出。
(3)教师带领幼儿把“尖”字读出,并解释“尖”字的意思。
(4)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算式“小+大=尖”(见图5.27),先说明“小”和“大”字的意思,再示范将“小”和“大”字部件卡拼合,好让幼儿具体地了解“尖”字是由“小”和“大”两个独体字拼合而成。
(5)教师邀请幼儿站在黑板前,利用相同的方法,拼合“何”、“家”、“鸡”和“猜”字。
图5.27 工作纸五
幼儿通过拼合部件,了解“鸡”字是由“又”字和“鸟”字组合而成。“又”字和“鸟”字部件虽然有它们的独立意义,但幼儿难以将“鸡”字分析为各具独立意义的部件和偏旁。因此,在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先以拼合“尖”字作为加法识字活动的序幕。“尖”字由“大”和“小”两个常用的部件组成,部件之间表达了相反的概念。故此幼儿先学习“大”和“小”字部件,并通过加法识字,学习由“大”和“小”字部件构成的汉字“尖”字,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部件结构及组合的概念。当幼儿掌握汉字的组合概念后,再用相同的方法,辨认“何”、“家”、“鸡”和“猜”字,便能大大提高幼儿对汉字结构的掌握以及对汉字的敏感度。
幼儿通过部件拼合活动,对部件的概念和汉字结构有了基本的掌握,并学会由不同部件派生出来的汉字后,可通过以下活动作巩固——生活经验识字。
教师按照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在教授加法识字的概念后,教师可展示一些幼儿曾阅读过的故事书或儿童杂志,请幼儿在故事书或刊物中找出两个他们最喜欢的心理词汇,例如“猫”和“狗”字,并书写在心理词汇工作纸上。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要求他们同时列写加法识字的算式,把心理词汇写在工作纸上。通过回忆和书写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汉字,幼儿明白中文学习跟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从中培养出幼儿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把学习扩展到课堂以外。
5.句中填词
第五环节,教师在幼儿积累相当数量的心理词汇后,进行句中填词活动,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请幼儿口述有关动物的心理词汇,并展示心理词汇大画纸。当幼儿提及画纸上的词汇时,教师邀请幼儿指出该词汇,若幼儿能口述一些大画纸以外的词汇时,教师可即时书写在画纸上。
(2)教师展示动物图卡和字卡,并询问幼儿:“你看见什么?(小鸡)”然后展示句式卡,上面写着“我看见小鸡。”请幼儿跟着句式卡朗读。
(3)教师再询问幼儿:“这里有多少只小鸡?(三只)”然后在句式卡中加上“三只”二字,再请幼儿跟着句式卡朗读“我看见三只小鸡。”
(4)教师重复第(2)及第(3)的教学步骤,可转换不同的动物和数量,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幼儿对句子结构的印象,然后请幼儿完成挑战站二(见图5.28)的评估习作。
图5.28 挑战站二
(5)若幼儿的能力许可,教师可扩充上述句式为“我看见三只小鸡在吃面包。”再请幼儿完成挑战站三(见图5.29)的评估习作。
图5.29 挑战站三
6.书写活动
与低班课程一样,研究小组根据汉字字形特点设计书写教材,先介绍各种笔画,再展示笔画如何构成不同部件,继而组合成汉字。第六环节的书写活动着重通过书写“众”字,认识“人”字部件及其变形部件,尤其认识笔画“撇”和“捺”,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展示“人”字的字形演变字卡,让幼儿观察“人”字的字形变化。
(2)教师派发印有“众”字的字卡,请幼儿观察“众”字的字形,并找出“人”字部分。
(3)教师展示“众”字的笔顺卡,请幼儿按着笔顺卡的笔顺临摹,并强调“撇”和“捺”画的正确书写方法为由上而下,请幼儿再次以手指临摹字卡上的“众”字。
(4)教师请幼儿在黑板上书写“众”字,其他幼儿用心观察同学怎样书写,有需要时可请他们指出同学书写时的错处。
(5)教师请幼儿完成书写习作,观察幼儿能否按笔顺书写“人”字部件,继而书写“众”字(见图5.30)。
图5.30 书写习作
幼儿在虚线的辅助下,先学会书写部件及其笔画,再根据汉字笔顺演示,书写整个汉字;让幼儿能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学习书写汉字。书写练习配合相应的图画,以加深幼儿对部件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同时学会字形和字义,有机地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学生学习成效及教学建议
幼儿大多喜欢游戏,因而本课的文本能以游戏方式朗读。由于幼儿对石头剪刀布游戏非常熟悉,因此教师只要稍加训练,幼儿便能一边朗读文本,一边根据胜负做出相应动作。在心理词汇活动中,由于高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低班幼儿丰富,对动物这个主题也相当熟悉,故能口述更多心理词汇,例如羊、牛、猪、鸡、鸭、狮子、老虎、长颈鹿、熊猫、小猫、小狗、大象、白兔、鱼、乌龟等,并能根据动物的聚居地进行词汇分类。
除了根据聚居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外,幼儿能指出公鸡、母鸡和小鸡在身体特征上的分别,并能说出三者在家庭中的角色,例如公鸡为爸爸、母鸡为妈妈、小鸡为孩子。此外,幼儿通过老师的引导,也能触类旁通,除指出公鸡、母鸡和小鸡外,还有其他动物,例如羊、牛等也能以“公”、“母”区分雌雄。幼儿对心理词汇书写活动反应踊跃,个别学生更希望书写“乌龟”和“老鹰”等笔画较复杂的心理词汇,反映幼儿的学习动机很强。在进行心理词汇书写活动时,幼儿能指出不同动物名称的字形如何反映它们的身体特征,例如兔字中的一点代表兔子的尾巴、狗字中的口代表小狗会汪汪叫等,这反映幼儿能初步理解汉字具表意的功能。
幼儿在部件识字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加法识字的概念。当教师示范“尖”字是由“小”和“大”二字组合而成时,部分幼儿也能以相同方法拼合出“何”、“鸡”、“家”等字,个别幼儿更能以加法算式把部件组合的概念表达出来。学生也能指出上述字词均可在儿歌中找到,并能口述它们的字形属上下或左右结构。
在句中填词活动中,本次教学实验显示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显著的进步。他们完成句中填词活动时,能先口述有关动物的心理词汇,了解词汇在句式中的位置,通过仿写形式书写有关词汇,然后自行造句。其中一位学生以英语书写动物词汇,然而句子的内容符合汉语语法,这表示他们理解句子的结构。部分学生运用了错误的量词“个”来表达动物数量,需要老师重复提醒搭配动物的量词应是“只”;通过反复提示,让幼儿学习自我修正,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目的。
[1] Gagné, R.M.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5:313.
[2] 许宝强.脑图与概念图的教育功能和局限[J]. 文化研究@岭南, 2005:25.自:http://www.ln.edu.hk/mcsln/liberal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