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非华语幼儿有效学习中文

第三节 识字及阅读教学策略

字体:16+-

一、运用儿歌作为识字的教材

幼儿园在日常唱游活动中使用的儿歌,内容主要按该月份的教学主题而定,本计划以幼儿熟悉的儿歌作为导入,通过唱游和律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中的重点字词,发展他们的认字能力。此外,本课程的儿歌歌词会按幼儿的学习经验作调适。例如:

有只小鸟跌落水

有只小鸟跌落水,

跌落水,跌落水,

有只小鸟跌落水,

被水冲去。

《有只小鸟跌落水》以小鸟作主题,教师教导幼儿认读儿歌中小鸟的字词后,还可带领他们模仿小鸟的叫声。然后,教师请幼儿口述有关动物的心理词汇,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让他们了解儿歌跟动物这个主题的关系。由于部分幼儿未曾学习过这首儿歌,对儿歌的旋律感到陌生,故教师带领幼儿先以动物的叫声唱出儿歌,好让他们先掌握儿歌的旋律。教师在每课开始时先引导幼儿唱出儿歌,或邀请个别幼儿领唱,并辅以身体语言表达歌词内容,以加深幼儿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以及字形、字音和字义的结合。此外,教师邀请幼儿领唱儿歌时,会要求幼儿以指读形式领唱,通过手指的引领,让幼儿认读歌词中的每个字,并了解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加强他们对汉字形音义联系的认识。当幼儿掌握儿歌重点字词的意义,并能口述有关动物的心理词汇后,教师可根据幼儿口述的心理词汇改编歌词,提供运用汉字知识的机会,并扩展幼儿的心理词汇量。例如:

小明

小明小明小小明,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

火车穿山洞。

在教授《小明》一文时,教师可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鼓励他们重编歌词内容,将“火车穿山洞”,改成“自行车穿山洞”或“出租车穿山洞”。由于歌词内容乃根据幼儿口述的心理词汇改编,他们能将该词的形音义加以联系,使学习更牢固。此外,由于幼儿能参与儿歌改写,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导的学习者,让他们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儿歌;当他们“拥有”学习,便能更投入学习。

二、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部分幼儿有专注力弱的特点,故研究小组特别设计多种有趣的学习活动,期望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生日快乐》儿歌时,教师通过同学互送礼物,并同时口述“生日快乐”一词,让他们了解“生日快乐”的意义,接受礼物的同学也需以“谢谢”回应,从活动中学会日常口语对话。又例如在教授《茶壶歌》时,教师以有趣的游戏进行看字卡配对实物的活动。教师先预备一个抽奖箱,将有关餐具的心理词汇卡置于抽奖箱内,然后请幼儿从抽奖箱内抽取一张字卡,例如“叉子”,然后请幼儿在桌子上选出正确的餐具。据观察,幼儿对上述语文活动反应非常热烈,且能通过游戏保持较高的专注力,持续投入于学习活动之中。

三、通过说听活动建立语感

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不需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悟和把握特定环境中的话语的能力。语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和丰富的理解力[1]。本课程着重通过各种听说活动,增加幼儿运用口语表达的机会,从而加强幼儿的语感,提高语文水平。

1.图片刺激想象

课程以大量的图画及图片作教材,这些图片多为实物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以帮助幼儿了解图片中的人和事物,了解事物间的关系。此外,图画也能提供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进行想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2.反复聆听与诵读

教师在教授儿歌时,往往要求幼儿跟着朗读儿歌文本。由于儿歌文本多由简单句式或短语组成,朗读时能带出很强的节奏感。幼儿通过反复朗读,能渐渐对句式产生基本的印象,甚至能背诵整首儿歌。

3.提问与听辨

教师多通过提问来评估幼儿是否理解学习内容,而幼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能通过教师的提问、讲述及回馈,吸收语言材料,促进口语聆听及表达的能力。此外,一些概念或语文知识,例如量词“个”、“只”、“条”的用法,对幼儿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或量词和名词配对的活动,让幼儿从聆听中学习及辨析语误,以培养语感。

4.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句式

教师在进行听说活动时,多通过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培养学生语感。教师会先抽取文本中的关键句或中心句,并将这些句式分析和归纳为各种句型(sentence pattern),通过反复操练而建构成学习者的语言习惯[2]。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每个机会,让幼儿表达所思所想。尽管幼儿在初期未能以规范的口语说出完整句子,然而通过复述或改写结构相同、工整的句式,有助幼儿发展感知、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学习结构工整的句子,能帮助幼儿通过语境来记忆,反而有助于减轻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负担,有助于掌握句式结构,而准确的句式又有助于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授《一只小狗一条尾》一文时,教师将“一只小狗有一条尾”一句转换成“一只小猫有一条尾”。由于幼儿已通过儿歌唱游活动,对首句句式有基本的理解,教师继而通过主语(即不同的动物名称)的转换,帮助幼儿掌握句子结构。

四、运用故事图式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

“图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1980)提出的一种阅读认知理论,他认为所有的知识在大脑中都会被安排到特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3]。阅读是获得图式的一大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调动并激活幼儿存于脑中的图式,便能启发幼儿的思维,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进一步建构新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本课程中一个故事《谁最重要》,主题为身体部位的名称,教师讲述故事前已完成一系列有关认识身体部位名称的语文学习活动,幼儿对主题已积累一定数量的心理词汇,对故事主题已有初步的认识。讲故事前,教师先展示故事封面图片及标题,让幼儿预测故事内容,以激活他们脑中已有的图式,为即将学习的新图式建立基础。在讲述故事期间,教师不断强调故事中的重点字词,例如“口”、“耳”、“鼻”和“膝盖”等,以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加强他们理解和记忆语篇。教师接着引导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联想和推测,例如我们除了用“口”来吃东西,还会用来做什么事情?进一步扩展幼儿的背景知识,对他们的图式进行调整和扩充。

五、跨学科的互动

根据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幼儿教育应通过六个学习范畴来培育幼儿在“身体”、“认知和语言”、“情意和群性”和“美感”四方面的发展[4]。六个学习范畴分别为“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和“艺术”。六个学习范畴紧密结合,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和游戏,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本课程以幼儿能愉快及有系统地识字为目标,并通过不同的学习范畴培育幼儿德、智、体、群、美的发展。例如幼儿通过本课程诵唱儿歌和身体律动学习儿歌的内容,体会音体之美;通过小组学习和游戏学习心理词汇;通过聆听和创作故事,培养正面的自我观念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换言之,本课程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提供让学生发展及应用基本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的机会,以达成全人发展的总纲。

六、通过同侪评估提供多元学习模式

通过歌唱形式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才会自发和持续地学习。本教材除了通过儿歌文本作为引子,教授不同主题的儿歌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字词外,还通过同侪评估的形式,深化幼儿对心理词汇的认读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儿歌日志活动,以巩固和评估幼儿对儿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幼儿可邀请一至两位同学作为评估员,并向评估员朗读或唱出儿歌,评估员根据幼儿对儿歌的熟悉程度,把评估表格上的星星图案填上颜色(满分为三颗星星,朗读的表现愈好,填满的星星愈多)。据观察,学生觉得同侪评估的学习模式很有趣,部分学生会尽快完成课业,争取课堂时间邀请同学作评估员,评估自己的表现。

[1] 吴守军、王辉、张桂霞.浅谈语感及语感训练[J]. 黑龙江:新课程(教师),2010,12:67.

[2]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0.

[3] 曹中华.图式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开方[J].生活教育, 2007.9:40-41.

[4] 课程发展议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引[M].香港: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