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故事教学发展幼儿的聆听能力,并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然而,部分口语(粤语)跟书面语(现代汉语)词汇存在差异,例如“一只脚”和“一条腿儿”、“跌倒”和“摔倒”、“系”和“是”等。即使幼儿能通过聆听教师用口语讲故事,明白故事的内容,但他们并不一定能自行阅读故事。因此,研究小组鼓励教师除讲故事以外,也应用书面语朗读故事;幼儿口述心理词汇时,教师会顺便教导他们口语与书面语词汇的分别。此外,研究小组与先导学校合作进行图书朗读课,借助朗读图书活动,发展幼儿口语转换书面语以及自行阅读的能力。现介绍图书朗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并探讨图书朗读课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目标
1.幼儿能通过聆听教师朗读故事,加强认读故事的重点字词。
2.幼儿能就故事内容跟教师进行互动,加强运用心理词汇的能力。
3.幼儿能通过复述故事内容,发展用口语说故事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
1.幼儿面向教师围圈而坐。教师可以同质分组的方式,安排能力相当的幼儿坐在一起,以便按他们的学习能力组织合适的互动学习活动。不过,教师也可以异质分组的方式,安排能力不同的幼儿坐在一起,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促进同侪学习的成效。
2.教师再次展示故事书,选取故事中较精彩的情节,并朗读故事内容。教师朗读时须注意声音和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但不需要指读),并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的插图。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聆听故事原文及观察插图,掌握故事的情节内容。
3.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幼儿尝试朗读故事中精彩的情节,并学会故事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运用方法。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也可让他们自行选择朗读的情节,并担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幼儿朗读故事,或通过同侪互读方式,加强幼儿的参与度。
4.完成朗读后,教师安排能力不同的幼儿坐在一起,先请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按着故事情节,依次给故事图卡排序,以评估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学习故事序列,并加强幼儿的组织能力和记忆力(见图7.13及图7.14)。
5.教师再请能力强的幼儿,按同组幼儿所排列的故事情节,讲述一遍故事,以发展幼儿的重述故事能力(见图7.15)。
图7.13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故事排序活动
图7.14 幼儿按故事情节将故事图卡依次排序
图7.15 幼儿按故事图卡的顺序讲述故事
三、学习成效及教学反思
教师反映,以朗读取代指读方式讲故事,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由于教师是以书面语,辅以适当的语调朗读故事,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其内容。教师也会挑选故事中的重点字词,向幼儿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以提高幼儿的聆听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排序和口头复述故事内容,能即时评估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如何有系统地复述故事。幼儿须在聆听故事后,根据故事内容和情节的发展,以八张故事图卡,把故事的脉络组织排列出来。口头复述故事的难度比排序更高,幼儿需回忆自己聆听过的故事内容,并观察故事图卡的提示,有系统和有连贯性地复述出来。据观察,部分幼儿刚开始尝试复述故事时,不知从何说起。不过,当他们得到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大都能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慢慢学会如何叙述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不过,幼儿必须通过多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有明显的进步,故此建议教师让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复述故事的活动,既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复述故事,也减少幼儿要独立完成任务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