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非华语幼儿有效学习中文

第一节 英语课程中的中文识字教学

字体:16+-

第一所先导学校开办的是英语课程,日常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

一、兼顾本地及非华语学生的班级编制

学校设上午班和下午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即由一位本地教师与一位非华语教师协作,共同照顾一班幼儿。学校的非华语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5%,其中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裔的学生居多。部分刚入学的非华语幼儿不会说英语,只会说本族语言,因此非华语教师要照顾这些幼儿在学校的生活及日常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尽早融入校园生活。此外,部分非华语幼儿家长也不谙英语,非华语教师便担当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协助家长了解和参与学校事务,以辅助他们的子女学习。

二、英语辅助中文教学

学校的非华语教师以英语作为日常的教学语言,本地教师则以七成英语和三成粤语作为与学生沟通的语言。当本地教师教授中文的知识时,则主要使用粤语作为教学语言,并按学生的学习能力,适时以英语辅助幼儿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中文课程乃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及学习兴趣而设计,通过互动学习、方案教学及全语文教学等方式,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体格、社交及审美能力。学校课程采用螺旋式编排,通过各种富有趣味及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及课余活动,例如出外考察、比赛、小区表演及探访老人等,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三、补充课程促进语文学习

学校着力打好幼儿的语文基础,故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开办英文及中文增润班。课程由家长自愿选择为子女报名参加,每课两小时,围绕幼儿当月所学内容进行,以期巩固幼儿的中文基础。学校期望本地学生修完三年的幼儿园课程后,能以流利的粤语与别人作日常生活对话,并能应用及书写所学的重点字词和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

对于非华语幼儿,学校为新生提供为期三星期的适应课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校期望非华语幼儿修完三年幼儿园课程后,能听懂教师常用的课堂语言,能认读以往学习过的重点字词或常用字词,能依正确笔顺书写汉字。

四、主题教学中的语文教学

学校主要以主题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各种语文活动带动幼儿识字。学校由一个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在学期初针对每个教学主题,确定幼儿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在教授该主题前按幼儿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作修订。学校注重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学习,故此学校并没有使用坊间的语文课本,教师会按自己本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以加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幼儿由低班起学习正确的笔画,并尝试按正确的笔顺书写,以巩固幼儿对汉字笔画的概念;高班则着重通过仿写和续写,加强对汉字字形结构的认识,以及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联系。

五、巩固识字,重书写,为阅读打下基础

学校规划中文课程时,涵盖了笔画、笔顺、部件、阅读、造句、中国文化等知识,期望能全面发展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识字方面,幼儿每星期均须认读与主题相关的字词。词汇书写和应用方面,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幼儿订立不同的识字目标,幼儿班为80字、低班160字、高班320字。在书写方面,学校另设写字本,幼儿需按正确笔画和笔顺写字,以打好书写中文的根基。写字本的字词与教学主题相关,会挑选笔画较少,构形简单,幼儿常常接触和运用的字词。此外,字词旁边会有对应的图画、英语和粤语拼音,期望幼儿能通过写字本发展书写能力。在阅读和听说方面,学校采用一系列的图画书作为教材,教师通过每星期一次的朗读图书环节,带领幼儿朗读图书,并逐一评估幼儿朗读的表现,以培养幼儿的语感。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学校平日多通过儿歌唱游,让幼儿在了解词汇的意义之余,也能学习各种常用的句子结构。

六、多感官教学

学校教师能运用多感官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例如运用昆虫标本教授幼儿认识各种昆虫的名称;让幼儿通过亲身品尝各种食物来学习食物的名称;教授花朵名称时让幼儿嗅嗅花香;让幼儿通过聆听动物的叫声,认识不同的动物;请幼儿通过以手指临摹书写、指读辅助朗读儿歌等。此外,学校常常组织各类参观活动,例如参观昆虫馆、太空馆、游览山顶等,以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能让他们尽早融入本地小区。

另外,教师能善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通过做出夸张的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加强他们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教学时会请学生当小老师,指读儿歌的字词,其他同学则大声朗读儿歌,此举能让学生明白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并能把字形和字音作有机的结合。

七、持续性评估

学校通过持续性评估的方式,评鉴幼儿的学习表现,包括日常学习所使用的工作纸、方案活动习作、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等。评估结果会在每学期末,通过成绩表派发给家长。此外,学校为每位幼儿设学习历程档案,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认知、语言、体能、自理、社交、情绪及审美等能力的发展。

八、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学校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除了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有良好的课室管理技巧,因此学生都能在理想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由于该校半数教师为非华语教师,较了解非华语幼儿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习惯,他们能就幼儿的生活文化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为本地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意见。本地教师也能观察非华语幼儿在学习中文上所面对的困难,包括缺乏学习中文的语境、家庭支持不足、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设计适合非华语幼儿的教材和学习活动。此外,学校常设课堂观摩活动,通过管理层观察教师如何施教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各种教学法的成效,以及如何改进教学,以发挥更大的成效。

九、重视家校合作

学校非常重视家长的意见,会通过定期举办的家长会以及各类家长讲座,加强家长对子女在校情况的了解,也能让家长之间有更多交流机会。学校考虑到非华语幼儿家长较少接触本地社区,特意举办各种亲子参观活动,例如到图书馆、超级市场、沙滩、年宵市场等,帮助家长认识本地文化,并融入本地社区。校长看到家长反应非常踊跃,因为非华语幼儿家长较少主动接触社区,所以对学校愿意投放资源以促进社区融和很高兴。

此外,学校也会邀请家长义工帮助幼儿学习,例如邀请家长当故事妈妈,家长义工会先接受校长主持的讲故事技巧培训,再到不同班级跟幼儿讲故事,并进行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以加强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故事妈妈每两个星期到校为幼儿讲故事。校长转述家长义工的意见,认为通过此类活动,能了解讲故事的目的,学会讲故事的技巧,并因此促进了他们与学生和子女的关系。